深衣,属于汉服一种制式,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
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
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
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
汉族文化的代表。
基本简介
深衣(shēn yī)来源于先秦经典《
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
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唐代
马周稍改其制,于其下著襕及裙,名为襕衫,唐宋士人多服
襕衫。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
祭祀冠服的礼服。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
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亦俗称“
袍服”。汉代以来的朝服
绛纱袍也是
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
中衣为深衣。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
大礼服。
特点介绍
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
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
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制作工艺
根据《
礼记集解》、《
礼记集说》、《
深衣考》等文献,过程大致如此。
一、购布。
深衣由
苎麻布制成。在《
诗经·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中,郑玄注:“麻衣,深衣也。”据史料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冠,下讫草服。”苎麻所织的布被称为
夏布。幅宽周尺二尺二寸(33厘米-50厘米)。苎麻成布之后,需加灰锻濯漂白,制成
白纻、白纻细布,即
朱熹所说的白细布。深衣主体用布料一匹(12米),以为匹夫之称。纯(或缘)及腰带用布料两米。
二、确定各部位尺寸。
深衣剪裁使用指尺。以中指中节的指广为一寸,中指有二横纹路,以上一纹为准,十寸为尺。一说以为中指中节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通袖长,即袖展开两袖口之间距离为4倍幅宽,即八尺八寸。袖口宽一尺两寸(祛尺二寸)。袖宽二尺二寸。
腰宽三尺六寸,
腰围广七尺二寸。下摆通长为腰围二倍,一丈四尺四寸。
三、剪裁(依照黄润玉《考定深衣古制》裁成。)
襟裾:黄润玉认为深衣长邃无裳,前襟后裾用自肩至踝长度的二尺二寸布两幅,缝合后背中缝。
两袖:再取四尺四寸布两幅。袖口下缘至腰为弧形,须中规,即为圆形之一段。留一尺二寸为袖口。
衣衽:用身材长度的一幅布,斜裁为两幅,尖头在上,续前两襟旁为内外衽。
裾衽:用布半身材二斜裁尖幅,四续腰下四旁为裾衽。
缘、纯、腰带:领缘宽二寸(袷二寸)。袖缘宽一寸半(缘广寸半)。下裳缘宽一寸半。大带广四寸。
典籍记载
《礼记·深衣》
《深衣》是《
礼记》的第三十九篇。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深衣》者,以其记深衣之制也。”《礼记·深衣》有云:深衣“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关于深衣的形制,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续衽钩边”的问题。历代
儒家学者但凡学有所成者,都对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兴趣,历代经都有其见解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宋代大学者
司马光的“温公深衣”(司马光册爵为温国公),
宋代理学大家
朱熹研究的“
朱子深衣”,明代
黄宗羲的“黄梨洲深衣”,清代学者
江永的《
深衣考误》和
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中亦有他们对深衣的全面见解,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是最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但受限于清代统治者的压制,两位并无制衣实践的机会。
深衣作为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典籍基础来源悠久,最早见载于《礼记》,这个名词也来源于《礼记》。
现列《礼记·深衣第三十九》原文如下: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 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
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东汉郑玄
东汉郑玄是《
礼记》的一位至关重要的注释者,他的注释是《礼记》后世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图1为郑玄注《礼记·深衣》
宋刻本影印件。
郑玄对于深衣概念的完善,有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对原文中“续祍勾边”所指具体内容的猜测,郑玄注曰:“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鸟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
曲裾也。续,或为“裕”。”
这里的“
曲裾”一词最早出现于《
汉书》,年代为西元79-105年,其义不详,但与“交输”一词同时出现,关系亲密。之后出现在东汉郑玄对《礼记》和《
仪礼》的注释中,年代大约在西元160-190年左右。之后,唐代、宋代皆有提及。在这段时间里,“曲裾”的意思大概是深衣上的一种“续衽”。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而
孔颖达对深衣的注解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礼记深衣》中“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理解为深衣下摆用六幅布“交列裁之”为十二片。这也成为了后来各版本深衣的共识。
唐代孔颖达对郑玄的注进一步作疏(资料为引用,序号为资料作者所加):
1、‘续衽钩边’者,衽,谓深衣之裳,以下阔上狭,谓之为‘衽’。接续此衽而钩其旁边,即‘今之朝服有曲裾而在旁者’是也。
2、‘衽当旁’者,凡深衣之裳上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皆似小要之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
今云‘衽当旁’者,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为余衽悉当旁也。
3、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若其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连也。
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着,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与相连无异,故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
4、云‘钩,读如鸟喙必钩之钩’者,案《援神契》云:‘象鼻必卷,长鸟喙必钩。’郑据此读之也。
5、云‘若今曲裾也’,郑以后汉之时,裳有曲裾,故以‘续衽钩边’似汉时曲裾。
今时
朱衣朝服,从
后汉明帝所为,则郑云‘今曲裾者’,是‘今朝服之曲裾’也。其深衣之衽,已于《玉藻》释之,故今不得言也。
朱熹复原的深衣被称为朱子深衣,被记载于朱熹撰写的《朱子
家礼》之中,原文较长,可参看“
朱子深衣”词条。
相较于之前各版本的深衣,朱子深衣最大的特点是原文记载“如今之直领衫”是由直领穿成交领的。朱子深衣的结构和穿着前后效果如图2所示。
同时,从朱熹起,
幅巾和深衣便牢牢的联系到了一起,称为深衣礼服的首服。此后的明代文物和容像都说明在深衣结构款式改变的情况下,幅巾的功用并未改变。
元代理学家
吴澄根据“六二之动”提出了“衣六幅裳六幅”之说,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月之六阴六阳。明儒
朱右则指出衣身用布二幅,袖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裳用布六幅,裁十二片。上衣下裳通为十二幅。朝鲜儒者
郑逑反对将下裳裁为十二片,认为“制十有二幅”应为衣裳
布幅总数。
明式深衣
明式深衣并不是典籍记载的深衣,他来自于出土文物和明代容像画,在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要数张懋墓出土的深衣,其结构保持完整,并同时出土了完整的大带,可以看出其结构和用料。
同时在著名典籍《
三才图会》上也有对明代流行深衣款式的详细描画。其中就提出了一种“新疑深衣图”和出土文物表现的完全一致。
清代·江永
清代江永和
任大椿理解中的深衣的形制大致是: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
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
江永认为孔颖达误释玉藻裳幅皆交解,朱子
家礼遂承其误,当以玉藻衽当旁郑注为正。
腰围全长七尺二寸,下摆(缝齐)周长为一丈四尺四寸。自腰至下摆为裳的部分,前后各用布六幅,共为十二幅。每幅宽为半幅布,在腰部和上衣连处用布四幅,两旁左右又各缀布两幅,谓之 袵.袵上宽四寸,下宽一
尺八寸。裳在腰带以下的约四尺五寸,下距地约四寸。衣裳各有缘边,称之为“纯”,衣裳的缘边均宽一寸半,领的缘边则为二寸。
但孔颖达、朱熹、吴澄、江永都没有意识到上衣四幅布八尺八寸,下裳12幅布腰围如果七尺二寸,如何可以对齐缝合。
其他
深衣之所以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
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
玄端(
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
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摘自
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孔颖达 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宋 司马光 《
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笻竹著深衣。”
严复《
救亡决论》:“ 戴、阮、秦、王,直闯许郑;深衣几幅,
明堂两个。”
《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彩也。”《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着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现代有研究认为,
汉民族历史上的
传统服装袍服、禅衣和
襜褕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在介绍袍服、禅衣和襜褕之前,有必要了解深衣的有关形制。
结构内涵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
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
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
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
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至少从
司马光所制的“温公深衣”开始,深衣面料就多为白纻细布,而腰带从
出土文物和容像上可以看出,为
大带。
忌讳注意
《礼记·深衣》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
具父母,衣纯以青(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注:古人青色以
蓝草制
靛蓝染成。)
如孤子,衣纯以素。(如果是孤儿,以素色为衣缘。
郑玄注:三十不称孤。)
补充说明
出于对历史和传统的负责任态度,本词条版本所更新的资料全部指的是以典籍《礼记·深衣》为基础的狭义深衣概念,在现代汉族
传统服饰复兴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广义的深衣概念,即应用了深衣篇的“被体深邃,故称深衣”的记载,将所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传统服饰都称为“深衣”,是为广义深衣概念。图3便用以说明广义深衣概念与狭义深衣概念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