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在从细菌到
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一类热
应激蛋白质。当
有机体暴露于高温的时候,就会由热激发合成此种蛋白,来保护有机体自身。许多热休克蛋白具有
分子伴侣活性。按照蛋白的大小,热休克蛋白共分为五类,分别为HSP110、HSP90、
HSP70、HSP60 以及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sHSPs)( Kyeong et al., 1998)。
分布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分子量为12-34KD,它的分布极为广泛,从细菌到人的
基因组里都有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基因。
与其他
大分子的热休克蛋白不同的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似乎对于细胞的功能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赋予细胞以
耐热性以抵抗高温,作为
分子伴侣以防止蛋白聚集,对抗正常的
细胞死亡,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存和死亡的平衡。能避免底物变性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最少量与底物和热休克蛋白都有关(Rosalind et al., 1998)。
表现
许多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一般并不表达,显著表达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一般是细胞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比如高温刺激。现已发现,除了热刺激之外还有许多物理、化学刺激可以激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例如
紫外线、射线、
机械损伤、酸、氧化剂等等。可见,小分子热休克蛋白是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重要物质。当将生物的整体、组织、细胞等从其生活的温度范围内急剧地从低温移向高温时,可显著地降低一些蛋白质的合成。例如将果蝇的幼虫或培养细胞从28℃移至35℃时,则几乎大部分的
蛋白质合成停止;与此相反,而休克蛋白的合成却反而被促进。这种
促进作用主要是在
信使RNA的合成(转录)阶段产生的。同样的现象也见于
哺乳类动物、培养细胞、
原生动物、
植物组织和细菌等。另外观察到,由休克以外的其他处理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但推测是与生物的温度
适应现象有关系。
起源
热休克蛋白是
指细胞在
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
HSP首先是在
果蝇体内发现的。果蝇
幼虫唾液腺的
多线染色体比一般染色体粗1~2千倍,故有利于在
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1962年有人发现,将果蝇的培养温度从25℃提高到30℃(热休克
环境温度升高),30分钟后就可在多丝染色体上看到蓬松现象(或称膨突puff),提示这些区带基因的转录加强并可能有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至1974年,后人才从热休克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等部位分离到了6种新的蛋白质,即HSP。除环境高温以外,其他
应激原如缺氧、寒冷、感染、饥饿、创伤、中毒等也能诱导细胞生成HSP。因此,HSP又称
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 SP),但习惯上仍称HSP。
研究表明,HSP的生成,不仅见于果蝇,而且是普遍存在于从细菌直至人类的整个
生物界(包括植物和动物)的一种现象。例如,1981年有人在实验中证明,将
大鼠置于55℃的
高温环境,
直肠温度迅速升至42~42.5℃,15分钟后使环境温度降至常温,体温也随之于30分钟后降至正常水平。90分钟后处死动物,就可在心、脑、肝、肺等器官的组织内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71kD的新的蛋白质,即HSP。
绝大部分
生物细胞生成的HSP分子量都在80~110kD、68~74kD和18~30kD之间。不同分子量的HSP,在细胞内的分布也有所不同,例如,在
酵母菌中发现的分子量为89kD的HSP是一种可溶性的细胞浆蛋白质,而分子量为68kD、70kD、110kD的HSP却主要分布于核或
核仁区域。
特点介绍
HSP在
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
保守性。例如。从
大肠杆菌、酵母、果蝇和人体分离的分子量为70kD的HSP,如果对它们进行全氨基酸序列分析,就可发现它们具有80%以上的
相似性。HSP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说明它们具有普遍存在的重要生理功能。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迄今还很不充分。
调节机制
总的来说,HSP的诱导和调节的机制迄今还不清楚,只有一些推测。
应激原诱导HSP生成的速度很快。将
果蝇从25℃移至37℃环境,只要20分钟,就可以检出HSP,因而有人推想高温是通过某种已经存在的
调节因子作用于基因并从而使转录加强的。实验证明,用热休克细胞的
胞浆提取物可以诱导果蝇
幼虫唾液腺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蓬松现象,而未经热休克的
对照细胞胞浆无此种
诱导作用。提示胞浆内存在的某种物质,在应激时可被活化而转位到核内,进而
启动基因对HSp
mRNA的转录。
上述的染色体蓬松现象,即使是在应激原的持续作用下,一般也都在60分钟以内消失,而HSP则由于降解较慢,故可持续存在6小时,提示HSp
mRNA的转录受HSP的
负反馈调节。
功能
HSP可提高细胞的应激能力,特别是耐热能力。预先给生物以非致死性的热刺激,可以加强生物对第二次热刺激的
抵抗力,提高生物对致死性热刺激的
存活率,这种现象称为
热耐受。对此现象的分子机制仍不太清楚,但许多研究均发现了HSP的生成量与热耐受呈正相关。
HSP还可调节Na+-K+-
ATP酶的活性。某些细胞经
热休克丧失的Na+-K+-ATP酶活性可在3℃培养中随着HSP的产生而得到部分恢复。HSP的诱导剂
亚砷酸钠亦可使Na+-K+-ATP酶的活性升高。这种现象可被
放线菌素D和环已
酰亚胺抑制,提示Na+-K+-ATP酶活性升高是一种
基因表达的结果,而不是亚砷酸钠
直接作用的结果。
有人通过
四膜虫属细胞热休克的研究,发现有些HSP具有促进细胞内
糖原异生和
糖原生成的作用,使细胞内糖原贮量增多,从而提高应激能力。
此外,有人还报道,热、
乙醇、亚砷酸钠的预处理不仅能使某些细胞产生热耐受,还能使细胞对
阿霉素(adriamycin)的
耐受性增强,提示HSP可以增强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
至于在人类的应激中,HSP究竟起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内最古老的分子之一,是一种保护性蛋白,受到高温等恶劣环境袭击时,就会被大量合成(正常情 况下也有少许存在),从而帮助每个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阻止影响细胞健康的
蛋白质相互作用,促进有利于健康的相互作用。如此,不同蛋白质间就形成了稳定而有效的联系机制,极端条件对人体损害就大为减轻。
热休克蛋白能与很多蛋白质分子结合,发挥多种
生理功能:帮助
氨基酸链折叠成正确的
三维结构、清除受损而无法正确折叠的氨基酸链、护送蛋白分子寻找
目标分子以免受到其它分子的干扰等。
热休克蛋白不仅会保护对于基本生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还会分解受损蛋白,回收合成蛋白的原材料,让细胞内的生理化过程得以平稳运行。因此,当细胞受到很大
环境压力时,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合成更多的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还是在
固有免疫中,受感染细胞所表达的抗原,与能与
γδT细胞直接识别,参与
固有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