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比亚河战役
前218年的战役
特雷比亚河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特雷比亚河河岸攻击罗马军队大胜的一次战役。汉尼拔通过轻装投射骑兵诱敌,巧妙地运用了骑兵战象的优势,给予罗马军团以毁灭性的打击。
发生原因
罗马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接到元老院的命令以后,立刻回师意大利,两个罗马军团以每天32公里的速度连续行军40天,通过阿庇安、弗拉米尼亚两条干道,兼程赶到波河前线。如果没有状况良好的公路,这种行军速度是无法想象的。此时老西庇阿兵败提西努斯的战报已经传到罗马城,老百姓不免人心浮动,森普罗尼乌斯为了给罗马人打气,行军途中命令部队全副武装,如同阅兵一样列队通过罗马城郊。两个执政官终于会师,特雷比亚河畔的罗马大营欢声雷动。自从皮鲁士战争以来,六十年间还没有哪一支异族军队能够抗拒四个罗马军团的攻击。罗马大军一扫初战失利的晦气,斗志昂扬,士气高涨。森普罗尼乌斯尤其渴望一战打垮汉尼拔,为自己的执政官任期划上圆满的句号。相比之下,依然卧床疗伤的老西庇阿头脑就清醒许多,他劝告森普罗尼乌斯不要轻举妄动,利用冬季休整训练部队,等到来年春天再作打算。老西庇阿特别指出,汉尼拔的高卢联盟非常脆弱,倘若汉尼拔大军几个月无所事事,白白消耗高卢人的粮食,高卢部落肯定牢骚满腹,对汉尼拔的失去信心。森普罗尼乌斯却认为气可鼓不可泄,此时正是决战良机,倘若四个罗马军团面对敌人依然缩头缩脑,实在无法向国人交代。
汉尼拔得知罗马两支大军会合的消息,便派出一千骑兵和两千步兵过河挑衅,试探罗马军队的虚实。森普罗尼乌斯针锋相对,立刻派出罗马步骑兵,双方在特雷比亚河两岸展开一系列拉锯战。战斗规模越来越大,双方都不断增兵。森普罗尼乌斯正要全军出击,汉尼拔却鸣金收兵,打道回营。战斗结果互有胜负,但罗马人显然占了上风。森普罗尼乌斯志得意满,下令将士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出营决战。
骑兵前哨战
汉尼拔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已经只剩下不到30000人的兵力规模。
为了能够撼动强大的罗马,他不得不忙于在北意大利寻找可以拉拢的所有势力。刚刚被罗马征服不久的山南高卢人,就是迦太基将星的主要公关对象。此举虽然帮汉尼拔壮大了军队规模、缓解了后勤压力,却也给没有走远的罗马机动部队以足够反应时间。
原本应渡海前往西班牙的军团,已经被老西庇阿带回了波河流域。他在那里进一步增强兵力,接手了正和波伊人部族作战驻防部队。趁着迦太基人需要休整的窗口期,他决定迅速穿过几个凯尔特人控制区,赶到靠近汉尼拔营地的提契诺河。
双方随即隔河对峙,迦太基人在河的北侧扎营,而罗马人则在河流的南侧准备强渡攻击。由于征粮部队的小规模冲突,汉尼拔也很早知道对手的到来。他在第二天派出不少轻骑兵进行侦查,并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大概位置。在罗马一边,老西庇阿也出动骑兵进行再次探查。他深知己方骑兵数量和质量都压不住对手,所以特地安排轻装标枪步兵尾随,以便随时可以在遭遇战中提供火力。结果也不出这位老将所料,迦太基一边的努米底亚和西班牙骑兵,明显强于意大利人为主的罗马同行。但因为有轻步兵的及时掩护,汉尼拔的斥候们也无法扩大战果。这次冲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双方决心在大规模野战中做掉对手。后来让罗马叫苦不迭的本土战场,就在这一刻拉开帷幕。
布阵
基于战前的经验和个人判断,两位统帅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部署态势。
作为典型的早期共和国将领,老西庇阿一定是信赖步兵而轻视骑兵的。罗马骑兵来源上,除了较为可靠的意大利同盟,麾下还有大量意志薄弱的凯尔特骑士。至于罗马本族贵胄们的分队,也因经验问题而战斗力不强。
所以,西庇阿决定将其彻底拆分部署。既要做到人尽其责,又要避免崩溃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数千凯尔特骑兵就和标枪步兵一起,部署在全军的前沿位置。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吸引对手主动攻击,只要不迅速溃败即可。在其的身后,才是几乎完全由各拉丁系势力提供的主战部队。包括占据战线中心的10000名的罗马军团士兵,分属两翼的是人数相当的意大利同盟军,以及余下的1000多其他骑兵。相比之下,汉尼拔对自己的步兵信心有限,更多期望于使用骑兵和残存的战象部队。他也把由大部分西班牙骑兵和8000轻步兵安排到最前方阵列。之后才是21000名各类重装步兵,两侧再部署数千轻装灵活的努米底亚标枪骑兵、北非重骑兵、凯尔特人和8头战象。这样,迦太基人便可以在步兵阵列之外的所有局部获得优势。
这些看似简单的异同背后,也反应了双方将领对于自身形式的有效把握。西庇阿希望获得胜利,但也不害怕遭遇挫败。将凯尔特骑兵和赤贫炮灰都顶在前头,显然有违那个时代的罗马布阵传统。这样的做法更像是在提防旧对手,为共和国保留尽可能多的中产自耕农。
汉尼拔则是无法承受任何失败,却更担心作为军队主体的步兵损失太重。这让他必须想尽办法保存重装部队的数量和战斗水平。
罗马人退怯
战斗开始后,居于前沿的迦太基骑兵就获得了优势。他们迅速冲垮了罗马轻步兵队伍,迫使对方不进行任何射击便立刻从凯尔特骑兵间的空隙中撤退。随后的骑兵战中,两边的辅助部队都乱作一团。不少人甚至选择下马进行步战,力求将敌人逐出原先位置。
同时,侧翼的迦太基骑兵也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数量和质量都有优势的他们,成功绕到罗马步兵的侧后方,继续攻击撤退下来的轻装射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尼拔首次指挥部众对罗马军团实施了包围。老西庇阿本人也在乱军中身负伤,身边的骑兵卫队也一哄而散。他只能靠着少数坚定者帮助,勉强撤回到营地内固守。
提基努斯河战役的失败,让老西庇阿明白了双方的骑兵差距,所以毫不犹豫地下令撤退,赶往附近任何可以固守的城镇,避开同汉尼拔的旷野会战。汉尼拔则出于少损失部队的心理,没有进行大胆追击,让西庇阿的主力有充足时间越过提契诺河并拆毁桥梁。反应过来的迦太基名将,这才开始大量使用骑兵追击,并在抵达河边时俘虏了100多名罗马后卫。此后,他就利用这次胜利带来的威望,到更多凯尔特部落中寻找反罗马盟友。
于是,老西庇阿将部队带到了罗马殖民城市普拉仙提亚。由于这里设有防御工事,可以让溃兵安心驻扎,等待新的援军从南方赶来。期间,一批不愿投靠迦太基的凯尔特人过来投奔。但更多周遭部落还是选择加入汉尼拔阵营,向带有深仇大恨的罗马开刀。西庇阿无力阻止,只能继续带着部队前往特雷比亚河(The River of Trebia) (意大利北部帕杜斯河,即波河的支流)边扎营。那里有一处适合防守的高地和相对可以信赖的盟友。同时,原本准备去西西里攻打迦太基的南路军团也及时折返,赶在迦太基人之前和老西庇阿会师。
汉尼拔式胜利
公元前218年的冬季,罗马与迦太基人各自扎营,却依然会时不时地爆发冲突。双方经常由骑兵战开始,接着分别投入轻装射手增援。罗马一边还经常抽调步兵中队救场,将原本获胜的对手驱赶回营地。这些胜利让带着南部军团赶到的另一位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隆古斯(Titus Sempronius Longus)感到自信满满。他反对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要求能直接发起大规模攻势。但因为双方的营地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只要老西庇阿不点头,强攻就无从谈起。
最后,还是本地的凯尔特人在促使罗马军团走出营地。由于汉尼拔持续进行拉拢和打压,整个山南高卢都面临必须站队的抉择。其结果自然是迦太基人的盟友数量激增,而罗马的仆从实力锐减。老西庇阿也觉得不能坐视不管,同意集中部队向汉尼拔进行挑战。后者则对此期盼多时,并特意安排在河岸附近的茂密灌木中埋伏了部分士兵。由于担心罗马人继续拖延不出,他甚至还安排2000名努米底亚骑兵到敌方营地门口挑衅。迦太基军队在清晨五点就已经起床,正处于吃过饭的饱食状态。
罗马轻步兵们奉命出击,而其他步骑兵力量则先后从营地内鱼贯而出。
一路上,努米底亚人都定期返身偷袭,不让罗马轻步兵和自己脱离接触。由于是在冬季又没有吃过早饭,这些罗马尖兵非常希望迅速结束冲突。他们更加大胆地投射着标枪和箭矢,却没有对努米底亚人造成多少伤害。当他们逐渐渡过特雷比亚河,发现迦太基重装部队已在对面严阵以待。努米底亚人也迅速露出本来面目,策马狂冲已耗尽远射武器的轻装散兵。若非罗马的主力军团已经赶到,这些轻步兵可能就被迦太基人全部消灭。轻骑兵们也识趣地向后撤退,再次将全部军团步兵都吸引过河。然后迅速散开到两翼,露出之前被自身遮蔽的20000多迦太基重装部队,他们已经占据有利的高地地形。
隆古斯也立刻组织32000步兵摆出经典的三列阵队形,并将4000名骑兵平均分配给两翼。同时,已经失去大部分作战功能的轻装部队,也被继续要求进行增援。但他们很快就遭遇到汉尼拔着重加强的两翼攻势。努米底亚骑兵再次出击,同时还伴随着来自不同地区的重骑兵冲锋,以及让罗马骑兵都感到害怕的北非战象。他们的身后同样有轻步兵进行投射掩护,在混乱的战场上猎杀疏忽大意的对手。再加上罗马骑兵的数量过于有限,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抵挡这种混编攻势。
但在中路,罗马人的步兵优势依然非常明显。面对大体上采用传统希腊方阵的迦太基步兵,罗马人以三线部队进行轮番消耗。最前线的青年兵和作为主力的壮年兵,都在接战前掷出手里的重型标枪,在对方的阵列中打出缺口。随后拔剑突入,不断压迫迦太基人的中央防线。一旦攻势受到阻碍,就在激战中缓步后撤,换上身后的下一批同僚上前御敌。因此,当迦太基的战象和部分骑兵开始迂回,罗马人和他们的同盟军还有余力进行分兵阻截。激战中,汉尼拔带到意大利的大象也被杀死不少,两翼的合围打得非常吃力。
汉尼拔在前一天就已经部署了3000人的伏兵部队,由其弟马戈率领。当罗马人逐步将迦太基部队推离河岸,他们便从左翼后方位置冲出,猛击替罗马人作战的意大利同盟。至此,隆古斯的部下开始再也支撑不住。为了能让主力成功脱险,位于第一线的万名步兵主动留下来断后。他们的努力,让剩余友军得以逃到河岸边。但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又让冬季的河水开始暴涨。一些人在来不及下水前,就被如影随形的努米底亚骑兵杀死。也有人因慌不择路而跳入水中,却没能最终爬到对岸。
结果
不过,隆古斯最终还是将10000人从包围圈中带来了出来。汉尼拔没有在战后立即进行追击,而是选择让部队休整和瓜分战利品。随后他又尝试进攻普拉仙提亚,但仅仅损失了400人就选择放弃。
尽管输了战役,但罗马一方主要损失的是骑兵和轻步兵。作为铁杆主力的罗马军团仍旧保留了一定兵力。汉尼拔的部队损失也以凯尔特部落战士居多,但他无疑需要比所有对手都要更加吝啬部队损耗。否则自己就会很快遇到无兵可用的境地。
此次战役之后,汉尼拔不仅解除了翻越阿尔卑斯山以来最大的威胁,同时以自身的实力赢得了当地高卢居民的信任,不仅补充了给养,而且扩大了兵员。而罗马军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不得已将更多远在西西里岛准备进攻迦太基本土的军队调回本土进行防御,打乱了罗马企图一举攻占迦太基城的计划。
从战术角度来看,特雷比亚河边的交锋也很好体现了汉尼拔的个人水准。通过不断派遣机动灵活的部队,将对方吸引到自己精心选择的战场。然后以代价最小的方式,给予对方以尽可能大的损失。这些都是他日后征战意大利的指导方针。避免陷入攻城战的麻烦,也是基于这种思维模式所衍生出来的行为逻辑。
罗马人就不需要如此战战兢兢,国力优势可以让他们武装出更多部队。所以将领不需要太过在意伤亡,在决策时会表现得更加直接而主动。
最后,汉尼拔也通过此战意识到自己的旧习惯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面对如此强悍的罗马人时,普通的两翼夹击与背水一战都无法完全吃掉对手。这就需要迦太基名将在之后的战役中,升级所有绞杀罗马的方法。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汉尼拔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为了罗马人的噩梦。
影响情况
此次战役之后,汉尼拔不仅解除了翻越阿尔卑斯山以来最大的威胁,同时以自身的实力赢得了当地高卢居民的信任,不仅补充了给养,而且扩大了兵员。而罗马军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不得已将远在西西里岛准备进攻迦太基本土的军队调回本土进行防御,打乱了罗马企图一举攻占迦太基城的计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04:39
目录
概述
发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