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暐(公元799年—不详),
山东琅邪(今
山东临沂)人,生于唐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农历十月初十。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中科,初任
翰林院书记,历官
翰林院编修、
朝议郎、金华府同知。唐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任
鄮县令,创建
它山堰。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辞官归隐,告老还乡,从此隐没在历史中。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因数年连升三级,遭同僚妒忌,奸佞陷害,被贬为
金华府同知。
唐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以
朝议郎担任
鄮县令,关心农事,于今
鄞江镇西创建
它山堰,以蓄淡、阻咸、引流。工竣后,涝则七分水入江,三分水入溪,以利泄洪;旱则七分水入溪,三分水入江,以供灌溉。并在
南塘河建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今上水碶、下水碶、石碶),成水利网络,灌溉鄞西田数千顷,又疏浚小江湖等。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担任了15年
鄮县县令的王元暐辞官归隐,告老还乡,从此隐没在历史中。
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追封王元暐为孚惠王,并于庙前立“片石留香亭”。
兴建拦水大坝,选址是件复杂的事情。对此,王元暐命人备
砻糠数十袋,从平水潭倒入,
砻糠随潮水漂浮于江面,浮糠沿江而下残粘于沿江两岸,凭此观察潮汛之高低,并命书吏记载于册,以备筑堰之用;又命工房赶制木鹅木鸭数只,分别在月半、廿三分两次放入
鄞江,视其旋转程度,找到筑堰截江分洪泄流最佳位置。经过反复观察、试验,王元暐最终觉得,城西南隅的纱帽山,隔江与小峰相峙,水势相对较平缓,宜建大坝。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王元暐“
砻糠察高程”“木鹅木鸭选坝址”故事。
据说,王元暐选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三碶位置时,从上游放下三只木鹅,木鹅自动停下的地方就选作造碶位置,这就是方木鹅选址的传说。千百年来,“王令当年放木鹅,身营三碶隔江河”传为美谈,并载入《
鄞县通志》。
为纪念王元暐的丰功伟绩,
鄞江百姓众筹在堰坝边上修建了它山遗德庙,并选每年的“三月三”(王元暐夫人程素娥生日,
它山堰竣工日)、“六月六”(淘沙日,又称
稻花会)、“十月十”(王元暐生日,
它山堰开工奠基日),举办隆重的
鄞江庙会,以文化的方式致敬这位伟人以及为修堰作出过贡献的人士。2012年,鄞江
它山庙会被列入浙江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
鄞江镇外,各地百姓感其德而立庙祭祀甚多,王元暐不仅成为“水神”,也被奉为“海神”。据不完全统计,全
宁波供奉王元暐的庙宇有30多处,比如
龙观乡有里它山庙和上、下王郡庙,
洞桥镇有乌金庙、天兴庙,
高桥镇有石塘庙,甚至
宁海、
慈溪、
余姚等地也有纪念王元暐的庙,如新昌岩村它山庙、余姚城南它山庙、梁弄斤岭古它山寺等,名字各不相同。
千载之后,
宁波人仍然没有忘记这位王县令。2020年6月27日,
宁波府城隍庙正式重新开放,在
宁波府城隍庙的“怀棠祠”中,选取了八位对
宁波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作为八大陪祀神,其中就有筑
它山堰的县令王元暐。
唐太和七年,邑令琅琊王公元暐,度地之宜,叠石为堰。(
南宋 魏岘 《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唐太和七年邑令王侯元暐相地之宜,以此为水道襟喉之地,规而作堰,截断潮汐,导大溪之流,自堰之上,北入于溪百余丈,折而东之,经新安、许家,会普宁寺前小溪唐家堰新堰面此前港也。自普宁寺东分流,北入惠明桥经仲夏此后港也。(《四明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