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的
开平市和
恩平市两地,可以看到分散立于田野间马路边的各式雕楼,这是从前匪患猖狂时,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修建的防匪住宅,其外形很像碉堡、也具有部分碉堡功能,所以称碉楼。这些碉楼的主人大都是当地到南洋谋生返乡的华侨,游客从中可追寻当年江门五邑华侨特有的一段的生活场景。
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或两三为伴倚在
村庄旁边,或四五成群散落在田野上。乘着汽车沿广湛公
路穿越侨乡
开平市时,会发现这些千姿百态、富欧陆风情的碉楼。这些碉楼是旧时
广东华侨为防御
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及开平是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
新会、
台山、
恩平、
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
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同时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
土客械斗,旷日持久,人人自危。此时,恰遇
西方国家在我国
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
金矿和建筑
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于是,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发展已拥有海外华侨和
港澳台同胞75万人,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强烈的“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 碉楼群
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民间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有100余人被杀1000余人被绑架,210余头耕
牛被掳走,其它被抢财物无数。土匪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有一次连县长也被掳去。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而开平作为建筑之乡,20世纪初期就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
工艺和建筑构件的
工匠,客观上为碉楼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侨汇减少和最后中断,侨房建设基本停顿,碉楼的建设停止下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开平建筑史上的兴旺时期,全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楼,主要是“籍避社贼之状”,即为“防贼”。各方匪贼把富裕的
侨乡当成“生财之地”,经常打家劫舍,造成无数惨案。此外
洪水泛滥。于是海外华侨和故里的乡民联合起来,以数家或以
村为
单位,集资建造公用碉楼,较为富裕的华侨、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
防涝和
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1833幢,分布不同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
水口、
月山、
沙冈、
塘口、蚬岗、
百合等镇。
锦江里调楼群
锦江里隶属开平市
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22公里。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1.5米,每三排建一横隔
巷,第一条横隔巷宽1.5米,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60公分,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6米高。村后并列着的
瑞石楼、
升峰楼、
锦江楼3座碉楼。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村民集资兴建在村后中部兴建了锦江楼。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楼高5层17.3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是防御性显著的碉楼。
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923-1925年),在香港经营
钱庄和
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回乡兴建了瑞石楼。瑞石楼位于锦江楼的东侧,坐落在村落民居的主轴线上,是典型的居楼式碉楼。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的黄峰秀在家乡兴建了升峰楼。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
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该楼高7层12.34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是典型的居楼。
瑞石楼
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坐落在开平市
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九层,占地92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非常。人们坐车从公路经过,老远就可以看到它在竹丛树林背景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雄姿。
说它是“开平第一”,不仅是高度上第一,外观上也是别的碉楼难以相比的。楼的顶部有3层
亭阁,凸现
西方建筑独特风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
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该楼首层至五层楼体每层都有不同的
线脚和柱饰,增加了建筑立面的效果。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显得灵活多变。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循序渐进,向上部自然过渡,很有美学上的视觉效果。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是
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
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
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楼名匾额放在七层上部正中的位置,上写“瑞石楼”三个刚劲隽秀的大字。从外观上的整体结构看,瑞石楼比例匀称,宏伟端庄,墙体的
法国蓝涂色给它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
建筑风格
该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在整体的
西方建筑风格中,楼主着意加进一些中国
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这在窗框、窗楣图案和六层围墙外墙的图案、灰雕中得到了体现。中式结构,在楼的内部结构和陈设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内部布置、用具和摆设是
岭南传统的样式。每层都有从香港购买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上面雕刻着
篆、
隶、
楷、
行、
草各种字体的诸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雀屏中目,鸿案齐眉”等内容的对联,传统文化气息浓厚。首层是客厅,分大厅和偏厅,大厅正对门口的墙上设有祖先的
灵位,并悬挂着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和家人合照的“全家福”。大厅是拜祭
祖先和
会客的地方,偏厅布置典雅,是与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饮茶闲聊的场所。二至六层每层都有厅房、卫生间、厨房各一个,卧房二间,通道旁用作屏风的木板上都刻着寄托平安和吉祥意愿的联语。
联语给人丰富的联想。那浓重的文化氛围,抵消了空间窄小的局限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这也体现了楼主的既有防卫功能又适合于家居的建楼构想。由于是家族私楼,各个厅房均有生活用品的摆设,这又是其他碉楼难以比拟的。
始建人黄
瑞石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他和儿子黄畅兰(长子)、黄赐兰(次子)一起在香港经营
药材铺和
钱庄知名度和文化品
位。为了防匪,楼内配备了
枪械、
铜钟、
探照灯。
该楼的设计者是楼主黄璧秀之侄黄滋南。负责木工的是
恩平县的黄栋师傅。竣工时恰好是黄璧秀的父亲贻桂和母亲
司徒氏80岁双寿之庆,村里乡亲皆来贺喜,他大摆“流水席”,一连五天,宴请全村父老乡亲,连过路客人都可入席。庆典活动用去约一万元
港币,可见其乡情之重。黄璧秀的后人曾一度在瑞石楼居住,后来因出国谋生或到城市工作,才陆续搬出。黄畅兰之子黄子祥老师,80岁,现仍神清体健。
周边环境
瑞石楼周边环境也舒适宜人。楼后是茂密的竹林,前面也绿树成荫。门前有一棵
伊拉克枣树高十余米,像一把高擎的绿伞。这棵有三十多年树龄的
枣树,印证了中伊人民的友谊,有着丰富的内涵。瑞石楼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楼,堪称开平碉楼之最。
自力村碉楼群
简介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
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公里,是由安和里(俗称
犁头咀)、
合安里(俗称
新村)和
永安里(俗称
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犁头咀首先立村。该村民居格局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村落布局为零星状。
立村之初,该村只有两间民居,周围均是
农田,后购田者渐多,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民居。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邑地区很多人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自力村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20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
华侨、
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和居庐。这些碉楼和
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
建筑特色
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
钢筋混凝土的,也有
混凝土包
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
铁枝、
铁板、
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
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
鹅卵石、
碱水、
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
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因水枪里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喷射匪徒的眼睛,使其丧失
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
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
射击。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
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楼的基础惯用三星锤打入松桩。打好桩后,为不受天气的影响,方便
施工,一般都搭一个又高又大的葵篷,将整个工地盖着。建楼“泥水工”二三十人,以当地人居多。“泥水”师傅一天的工钱约六
毫子(三个双毫),杂工为四毫子(两个双毫)。
建筑年份
该村现存15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
龙胜楼(1917年)、养闲别墅(1919年)、球安居庐(1920年)、
云幻楼(1921年)、
居安楼(1922年)、耀光别墅(1923年)、竹林楼(1924年)、振安楼(1924年)、
铭石楼(1925年)、安庐(1926年)、逸农楼(1929年)、叶生居庐(1930年)、官生居庐(1934年)、澜生居庐(1935年)、
湛庐(1948年)。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6层,首层为厅房,2~4层为居室,第5层为
祭祖场所和
柱廊、四角悬挑塔
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自力村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马降龙碉楼群
简介
马降龙村位于
百合镇,该村的碉楼保存完好,堪称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村里的13座碉楼都藏在
竹林中,站在碉楼民居前的楼顶远望,可以看到从竹海中这里那里冒出顶的碉楼顶、穹盖、
罗马柱,让人想起《
卧虎藏龙》里的竹林。其中,该村碉楼最具代表性的是天禄楼。该村由
永安、
南安、
河东、庆临、
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
黄、
关两姓家族于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分布在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该村80%为侨户。
环境介绍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
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
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
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森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掩映着13座碉楼和
庐,这些碉楼和庐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天禄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
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
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
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层为公共
活动空间,第7层为瞭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63年、1965年、1968年开平连续发生3次大
水灾,
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旅游贴士
地址: 广东省江门开平市五五五县道
开放时间:08:30~17:30
门票
自力村碉楼群:80.00元
锦江里碉楼群:50.00元
立园:80.00元
赤坎影视城:30.00元
联票(含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赤坎影视城、南楼、开元塔):180.00元
Tips:联票有效期为两天,每个景点仅限浏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