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调,音diào)是中国
古琴名曲。该曲
琴谱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唯一所见的
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
文字谱上的乐谱。《
碣石调·幽兰》相传为
孔子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
京都西贺茂的
神光院,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十九世纪末,
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
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琴谱介绍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文字琴曲谱。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幽兰”有多种传本,据《琴操》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因得不到重用,在自卫返鲁途中,看到山谷中兰花盛开却与杂草为伍,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因而创作出琴曲《猗兰》。后世多将此意附会于《幽兰》一曲,实则《幽兰》、《
猗兰》音乐上并无相似之处,乃是两首不同的琴曲。《
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
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指出“声微而志远”,格调幽怨、压抑。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碣石调幽兰》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
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
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表达了古代
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则为表现提示。
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南北朝诗人
鲍照曾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
乐府诗集》,内容是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
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
杨守敬(《
古逸丛书》编者)《
经籍访古志》从
原谱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
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
琴家杨时百、
盛家伦、
查阜西、
管平湖等为〈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有所得,
吴文光译「幽兰」为四段,第一段曲调深沉,有压抑感,节拍较自由:第二与第三段取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旋律,音色变化及对比较大,体现作者内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泛音演奏,情调明朗,通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
《古逸业书经籍访古志》:按
蔡邕《
琴操》曰:
古琴曲有歌诗五曲,又有一十二操,二曰倚兰操。又称“倚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至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
王者香,今乃独茂与
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偷也。’乃止车援琴鼓之。盖自伤不逢时,托词於芗兰云。”此倚兰即倚兰操也。
又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载“
碣石篇:右晋乐,奏
魏武帝词。首言‘东临碣石观沧海,广大日月出入其中’;二章言‘农工毕而商贾往来’三章言‘乡土不同,人性各异’;四章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
创作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日久之时。时人感叹夫子是一只
凤凰,只可惜遭逢于乱世,夫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制法度、定礼乐、振兴文教,希望谋求一官半职,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却得不到重用。
汉
蔡邕《
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
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
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
幽兰》一曲,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
兰花是一种非常清雅、高贵的植物,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然而识者谓为旷世奇珍,不识者目之为野处杂草。虽然如此,兰花却能够宠辱不惊,依然故我。纵使无缘兼济天下,也能保有生机盎然的一线命脉,雅洁高贵,不同凡俗。
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
南朝梁代(《
辞海》作陈、隋间)的
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丘明先生是
会稽人,梁朝末年隐居在
九嶷山,擅长弹奏楚地曲调,尤其是《
幽兰》一曲更是精妙绝伦。这首传世
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
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
琴谱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
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
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
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孔子能够成为伟立千载的大德宗师,他的胸襟气魄,是无限远大的。纵使屡挫屡败,却仍能道心弥坚,愈挫愈勇,这无不缘于
孔老夫子哀生民之多艰的无尽悲怀。
清代末年,
影印本传回中国国内,近代琴家
杨时百等曾试行打谱。
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中国音乐家协会及
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琴家对此进行打谱,并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并已试译为
减字谱及现代乐谱(数种版本)。
明清以来刊行的一些琴谱收有《
幽兰》或《倚兰》,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
这首传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说明
该曲出唐卷,908年之前。此谱是古琴之曲谱,用“
文字谱”写。由于长久流传,曲谱中个别字已经损坏,因此无法给出准确字词之处用问号代替。另外,由于该曲谱的特殊性,外行读起来可能会有生涩、不知所云之感。
谱本
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
光绪间
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
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
刊本琴谱,称《
猗兰》或《
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琴谱》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
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
京都西贺茂的
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
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
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
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关联琴曲
与《碣石调幽兰》关联琴曲《幽兰》在爱
古琴历代琴谱中记载:
曲意/解题
是曲也,孔子所作。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适楚,厄于
陈蔡之间,外无所通,
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乃托辞于兰,因而作此曲也。
曲意/解题
杏庄老人曰,惟兰,其色澹,其香淸,开于春,则奴仆𣑯李。开于秋,则伯仲桂菊。世每以比君子,有以也。昔之好德者,故拟是操。
后记
甞观载记所称河间杂弄二十一中有幽兰操,盖逺引之士抱道不偶,沉晦侧微如芳兰在谷不自顕见,其意自有所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