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二甲异嘧啶
药品
药物名称: 磺胺二甲异嘧啶 英文名称: Sulfisomidine 短效磺胺药,t1/27小时,效力低于SD ,高于SM2,适应征近似SD。尿中排药90%为游离态,故适用于尿路感染
功用主治
本品为磺胺类抗菌药,抗菌谱磺胺嘧啶相似,对非产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抗菌作用。但近年来细菌对本品的耐药性增高,尤其是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以及肠杆菌科细菌。磺胺类药物为广谱抑菌剂,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细菌所需的叶酸,减少具有代谢活性的四氢叶酸的量,而后者则是细菌合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质,因此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敏感菌引起的下列感染,当患者不能口服时,如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急性中耳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一次0.5~1g,一日2次
。临用前,用灭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将药液稀释成5%的溶液后缓慢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浓度约为1%。
药物过量
磺胺血浓度不应超过200μg/ml,超过此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毒性增强。
注意事项
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由于本品阻止叶酸的代
谢,加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叶酸盐的缺乏,所以该病患者禁用本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本品。小于2个月的婴儿禁用本品。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本品。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
2.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磺胺药的全身应用。 3.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管型尿,故应用本品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如果应用本品疗程长,剂量大时,除多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以防止此不良反应。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应用本品易致肾损害,应慎用或避免应用本品。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本品。
4.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
5.下列情况应慎用缺乏G-6PD、血卟啉症患者。
6.治疗中须注意检查
(1)全血象检查,对接受较长疗程的患者尤为重要。
(2)治疗中定期尿液检查(每2~3日查尿常规一次)以发现长疗程或高剂量治疗时可能发生的结晶尿
(3)肝、肾功能检查
孕妇用药
1.本
品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人类研究缺乏充足资料,孕妇宜避免应用。2.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乳汁中浓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50%~100%,药物可能对乳儿产生影响。本品在G-6PD缺乏的新生儿中的应用有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可能。鉴于上述原因,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本品。
儿童用药
由于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
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磺胺游离血浓度增高,以致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肝肾功能还不完善,用药量应酌减。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应用磺胺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是老年人严重不良反应中常见者。因此老年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治疗案例
疾病成因
细菌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较多见。由于儿童咽鼓管咽口与鼓口的位置几乎在同一水平上,且咽鼓管较短,管径较粗,故本病以小儿多见。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故应引起注意。
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有营养障碍、受凉或受湿、素有全身慢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为起本病的诱因。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是:(1)咽鼓管途径:①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时,病菌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②急性传染病,尤其是猩红热麻疹发病时,可能并发本病。③哺乳姿势不当,如横抱婴儿,或婴幼儿平卧吸吮奶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④过度用力擤,在不洁水中游泳及跳水,不合适的咽鼓管吹张术鼻腔冲洗术,可使病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⑤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如有细菌侵入,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外耳途径:由于鼓膜破裂,致病菌经鼓膜破裂处进入中耳,引起感染。(3)血行性:致病菌通过血循环进入中耳引起的发炎机会虽少,但其病变常造成鼓膜坏死。多见于猩红热伤寒
急性中耳炎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变化仅限于粘膜,表现为充血、水肿,并有圆形细胞浸润、粘膜上皮坏死。渗出液由清渐变为粘脓性,最后呈纯脓性。由于鼓室外积脓,内压增高,压迫鼓膜,或鼓膜本身因炎症侵犯而软化或发生层间脓肿,终致鼓膜破裂,中耳内的脓液得以引流至外耳道。由于中耳结构的连续性,病变常扩展到乳突气房,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和检查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身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全身发热、恶寒、乏力等症状较明显。小儿多伴有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鼓膜穿孔前耳深部锐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额部、颞部牙齿,此因鼓膜上的三叉神经分支(耳颞神经外耳道支)反射之故。在婴幼儿常哭闹不安、拒食。当鼓膜自发穿孔或通过切开等处理使脓液排出后,疼痛骤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改善。
(2)耳聋耳鸣: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有时可伴眩晕。
(3)耳内溢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脓液流出,初始带血,以后为白粘脓或黄稠脓。 (4)耳镜检查:初始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血管;继之鼓膜呈弥漫性充血,伴肿胀,向外膨隆如乳头状,其中心有黄点。鼓膜穿孔之初,由于穿孔小,清除脓液后鼓膜穿孔处可见闪烁搏动点,或见该处有脓液流出。
(5)听力检查:显示传音性耳聋。穿孔后听力有所好转。
(6)触诊检查:因乳突骨膜的炎性反应,乳突尖处可能有压痛。鼓膜穿孔后渐渐消失。
急性中耳炎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
(1)全身治疗:①早期正确而足量地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感染,直到症状消退后5~7日停药,务必彻底治愈,以防转为慢性。临床上多用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二甲异嘧啶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等。鼓膜穿孔后取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可根据其结果用药。②鼓膜穿孔前用1%的麻黄素液滴鼻,可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③同时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
①用1%~2%酚甘油滴耳可杀菌消肿止痛,每日3次,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②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一般治疗无效,或鼓膜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可进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后:①先以3%的双氧水硼酸水尽量彻底清洗外耳道的脓液,用棉签拭净。②局部滴用抗生素水溶液为主,如0.25%~1%氯霉素液,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磺胺二甲异嘧啶等。③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0.3%硼酸甘油、0.3%硼酸酒精、0.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④炎症完全消退,穿孔多可自行愈合。若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可作鼓膜修补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7 22:18
目录
概述
功用主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