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讳是
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与“
国讳”相对,也叫“
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
封建等级、
伦理观念的体现。
典故
《
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汉
郑玄注:“谓臣言于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
《旧唐书·懿宗纪》:“洙奏状称:‘蒙恩除授
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闲官者。’”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韩皋为
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
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
清·何琇《
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右军,
王览之后也。”
姓名礼俗常识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试举一些例子:
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
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
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
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
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由于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
田常;汉景帝名启,
微子启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被改称
蒯通;汉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称
严助。
刘知几著《
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几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几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几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于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卅”;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作“卅”;避孔子讳,“丘”字少一竖等等。
表现
灰孙子。而这些咒骂是最阴损恶毒,为世人所不齿的,常常会引起双方拳头相向,甚至拔刀相见,决一生死。
故事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
诗圣,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子辈需要避长辈的讳,奴仆也要避开所有主子的讳。北齐的
熊安生,一次去见
和士开、
徐之才。徐父名雄,和父名安,他因为自己的名字和他们犯讲讳,于是将自己的姓、名的第一个字都改了,自称为
觫觫生。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触霉头了。
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
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
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
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
凡避讳者,都须找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
司马迁赵谈肾肠中国民间流行着这样一个巧媳妇的故事:有一个巧媳妇的公公叫王九。有一天王九的朋友张九、李九,一个提着一壶酒,一个拿着韭菜来请他喝酒。因为王九不在家,请这个
儿媳妇长安县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乎古时的人对讳唯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
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
宋人郑诚非常敬仰
诗圣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
郢州浩然亭孟亭。
不过这些只是在名讳盛行的封建时代,一些文人雅士的凑热闹罢了。
相关趣话
说起“凤毛”,人们常会联想起耳熟能详的“
凤毛麟角”的成语——凤凰之毛和麒麟之角,比喻珍贵而稀罕的人或者物品。
但是“凤毛”一词在六朝时期,还有特殊的用法。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王敬伦(
王劭)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桓温)
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
大奴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先生认为:“据其所言,是南朝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
世说新语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20页)可见,至少从东晋开始,称赞某人品格、风度、学识像他的父亲,就可以称其为“有凤毛”。这是一种褒奖的称呼,因为古人重视家庭伦理观念,称赞某人像他的父亲,是一种很高的夸奖。反过来,如果称某人为“不肖子”(不像他的父亲),则是一种具有强烈贬义的称呼。
关于“凤毛”,还牵涉到一段趣话。
谢超宗是刘宋著名的文人,父亲叫谢凤,祖父是赫赫有名的
谢灵运。《南史·谢超宗传》记载谢超宗:“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选补新安王子鸾国常侍。王母
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
嗟赏,谓
谢庄曰:‘超宗殊有
凤毛,灵运复出。’”
孝武帝非常欣赏谢超宗的文才,赞扬他“有凤毛”,拿他和他的祖父谢灵运相比。旁边有个将军
刘道隆听到了,不知道皇帝称赞谢超宗“有凤毛”,是表扬他的学识才华,还以为谢超宗真的有“凤毛”这种稀罕宝贝。《
南史》记载,“时右卫将军刘道隆在御坐,出候超宗曰:‘闻君有异物,可见乎?’超宗曰:‘
悬磬之室,复有异物邪。’道隆武人无识,正触其父名,曰:‘旦侍宴,至尊说君有凤毛。’超宗徒跣还内。道隆谓检觅凤毛,至暗待不得,乃去。”刘道隆不学无术,不知道“有凤毛”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谢超宗的父亲名“凤”,还
一口一声要看“凤毛”,触犯了谢超宗的家讳,导致谢超宗慌慌张张,来不及穿鞋就躲到室内。刘道隆还傻傻地等在那里,以为他进去找凤毛了,结果等到天黑了也不见谢超宗出来,才悻悻地走了。这个故事传为千古笑谈。
刘道隆的无知,一是不知道“有凤毛”是什么意思,二是不知道避谢超宗的家讳,因此闹出了一个大笑话。这里有必要附带介绍一下六朝时流行的避家讳的风气。
六朝时,世家大族非常讲究避家讳。如果外人不知道避讳,就要惹出不小的麻烦。《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桓南郡(桓玄)被召作
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王忱)
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
王忱服散(服食某种药物,这是魏晋时流行的风尚)后不能喝冷酒,叫仆人“
温酒”,无意中触犯桓玄的父亲
桓温的名讳,桓玄一听就痛哭起来。六朝时重视家讳,如果外人触犯了,
孝子贤孙就要像
谢超宗一样“
徒跣还内”,或者像
桓玄那般“流涕呜咽”,才符合当时礼节。但也有人做得太出格,而被世人嘲笑的。《颜氏家训·风操篇》记载,梁代有个叫
谢举的,他“闻讳必哭”,因此被世人嘲笑。又有一个叫
臧逢世的,他的父亲叫“
臧严”。有一次他去做建昌的官,民众给他写信,书信中有“严寒”字样,他就 “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结果被免职了。看来六朝时由于避家讳闹出的笑话还真不少。
无意中触犯别人家讳还可原谅。如果了解对方父、祖名讳,还当众讲出来,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严重侮辱了。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
陆机):‘
陆逊、
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
卢毓、
卢珽。’士龙(
陆云)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
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卢志是北方人,他看不起南方来的陆机、陆云兄弟,故意问陆机:“那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当众喊出二陆祖父、父亲的名字来侮辱他们。对此陆机不甘示弱,
以牙还牙,说:“就像你和你祖父
卢毓、父亲
卢珽的关系一样。”从此卢志恨透了陆机。不过这事也怪不得陆机,谁教卢志先这么无礼地侮辱陆机兄弟呢!陆机的果断还击行为受到了后世谢安的高度评价,认为陆机要比弟弟陆云高明。
因为世家大族非常看重家讳,所以下属官员为避冒犯长官的家讳,在他新上任时,往往要去请示一番,这叫做“请讳”。
《世说新语·赏誉篇》记载东晋
王述的逸事,“王蓝田(王述)拜扬州,
主簿请讳,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
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王述新做了
扬州刺史,他的主簿(
刺史手下的官员)向他请示如何避免冒犯家讳。王述说他的祖父王湛、父亲
王承,天下人都知道名字,而家中妇女的名讳是外人不必知晓的,除此以外就没什么可避讳了。从这件事情,可看出王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