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是
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热型。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
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为
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体温可渐退或骤退,临床上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
伤寒、
副伤寒、
斑疹伤寒、
恙虫病等
急性传染病的
极期,也可见于
急性肾盂肾炎。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勿滥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和退热药。
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大叶肺炎,但绝大多数为
肺炎链球菌,其中以Ⅲ型
致病力最强。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
醉酒、
感冒、糖尿并
免疫功能低下等使
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侵入
肺泡通过
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
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
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
肺段或整个
肺叶。疾病早期,患者因
毒血症而出现稽留热等。
急性
肾盂肾炎是细菌侵犯肾盂、
肾盏及
肾实质所引起的急性
化脓性炎症。病程不超过6个月。多为急性起病,常有寒战、高热,体温达39℃以上,伴有
头痛、全身痛以及恶心、呕吐,甚至
腹胀、
腹痛、腹泻等。热型类似
脓毒症,大汗淋漓后体温下降,以后又可上升,持续1周左右。
弛张热又称
败血症热型。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
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2℃,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
最低温度仍在
正常体温以上。常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
肺结核、
川畸病、晚期
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临床出现
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
疟疾,如间日疟或
三日疟等。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
上呼吸道感染、
支原体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湿热、
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
物理降温之干扰。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
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
布氏杆菌病。
实验室检查血象特点,
外斐反应阳性,尤其是
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价值,但不能分型。有条件可作普氏立克次体
凝集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以及
免疫荧光间接
染色法检测
特异性抗体进行型别的鉴定。动物接种得
阳性结果尤有诊断意义。
急性
肾盂肾炎患者
血常规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性期
红细胞计数和
血红蛋白可轻度降低。
尿常规检查:40%~60%患者有
镜下血尿,多数患者红细胞2~10个/HPF,少数见镜下多量红细胞,常见
白细胞尿(即
脓尿)。离心后尿沉渣镜下>5个/HPF,急性期常呈白细胞满视野。肾盂肾炎时
尿蛋白定性检查为微量~+,定量检查1.0g/24h左右,一般不超过2.0g/24h。
尿细菌定量培养是确定有无
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只要条件许可,
均应采用
中段尿做细菌定量培养。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因
肾周围脓肿而肾外形不清。
静脉尿路造影可发现肾盏显影延缓和肾盂显影减弱。可显示
尿路梗阻、肾或
输尿管畸形、
结石、异物、肿瘤等原发病变。
CT检查:患侧肾外形肿大,并可见楔形强化降低区。从集合系统向肾包膜放射,病灶可
单发或多发。
B超检查:显示
肾皮质髓质境界不清,并有比正常回声偏低的区域,还可确定有无梗阻、结石等。
稽留热的热度比较高,常持续数日,对
中枢神经及各系统有明显影响,机体消耗也比较大,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应查找高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勿滥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和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