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的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方式,精益生产方式造成日本汽车的质量与
成本优势,曾经压得美国汽车抬不起头。世界
汽车工业重心已向日本倾斜。 精益思想更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并将精益方式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
第三产业,把精益生产方法外延到
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
生产领域,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
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
产生背景
二战结束不久,
汽车工业中统治世界的
生产模式是以美国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流水线形式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产品。在当时,大批量生产方式即代表了先进的
管理思想与方法,大量的
专用设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
降低成本,提高
生产率的主要方式。与处于
绝对优势的
美国汽车工业相比,日本的汽车工业则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
丰田汽车公司从成立到1950年的十几年间,
总产量甚至不及福特公司1950年一天的产量。汽车工业作为
日本经济倍增计划的重点发展产业,日本派出了大量人员前往美国考察。丰田汽车公司在参观美国的几大汽车厂之后发现,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而且日本企业还面临需求不足与技术落后等严重困难;加上战后日本国内的资金严重不足,也难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日本国内的
汽车生产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因此他们认为在日本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方式是不可取的,而应考虑一种更能适应日本
市场需求的生产组织策略。
以
丰田的
大野耐一等人为代表的
精益生产的创始者们,在不断探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
日本国情的汽车生产方式:
及时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
并行工程、充分协作的
团队工作方式和集成的供应链关系管理,逐步创立了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
低消耗的精益
生产方法。1973年的
石油危机,使日本的汽车工业闪亮登场。由于
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大批量生产所具有的弱点日趋明显,而丰田公司的业绩却开始上升,与其它
汽车制造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精益生产方式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精益生产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精益生产的研究和实践。这其中包括美国军方1993年出台的美国“国防制造企业战略”、“精益航空计划Lean Aerospace Initiative”等政府指令性的活动。除了汽车行业又有更多的美国企业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
普惠等投入到实施精益生产的大潮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和方法,用出色的
实践证明了精益生产的强大生命力;美国学者的研究、美国企业、乃至
美国政府的研究和实践,则证明了精益思想在世界上的普遍意义,并升
华为新一代的生产哲理。终于在1996年詹姆斯·P·沃麦克和
丹尼尔·T·琼斯的《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成为理论,新的生产方式正式诞生。 从上述精益思想发展的历程说明,精益思想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无论是丰田生产方式、还是后来的精益生产,都是从技术的改变和技术的可行开始的。过程的思想则是丰田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而人则是决定性的因素。精益思想比大批量生产关键性的改革是
组织结构和分工原则的变化,这是解放被大量生产的分工和
等级制度所束缚着的员工积极性的重要进步。
思想核心
简述
在
市场竞争中遭受失败的美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后,终于意识到致使其竞争失败的关键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输给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1985年,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el T.Jones教授等筹资500万美元,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对比分析,于1992年出版了《
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四年之后,该书的作者出版了它的续篇《精益思想》,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并将精益方式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
第三产业,把精益生产方法外延到
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
生产领域,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
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
核心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精确地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关键性的第一步;确定每个产品(或在某些情况下确定每一
产品系列)的全部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第二步;紧接着就是要使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步骤流动起来,使需要若干天才能办完的订货手续,在几小时内办完,使传统的物资生产完成时间由几个月或几周减少到几天或几分钟;随后就要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着的
顾客需求,因为一旦具备了在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就能设计、安排生产和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就意味着可以抛开销售,直接按用户告知的实际要求进行生产,这就是说,可以按用户需要拉动产品,而不是把用户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用户。
实践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
精益设计和
精益供应等一系列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及时适量”、“
零库存”、“传票卡”等现场
管理手段实现“
订货生产”,从而确保
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精益思想最初是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即指不追求产品的
成本优势和
技术领先,而是强调产品的成本与技术的合理匹配、协调。此后,
企业界将精益思想逐步引伸、延展到
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即追求企业经营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从字面意思来看,“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上,只有成本低于行业
平均成本的企业才能获得收益。因而,精益思想不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
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思想原则
什么是
精益管理?
精益企业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呢?詹姆斯·沃麦克(James Womack)和
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在他们精辟的著作《精益思想》中提炼出精益管理五原则,顾客确定价值(Customervalue)、识别
价值流(Value stream mapping)、价值流动(Value flow)、拉动(Pulling)、尽善尽美(Perfection)。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消除浪费、创造价值。
精益管理是
精益生产理论的扩展,是精益思想在企业各层面的深入应用,精益管理是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持续追求浪费最小、价值最大的
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为目标的
管理模式。
顾客确定价值
顾客确定价值就是以客户的观点来确定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到交付的全部过程,实现
客户需求的最大满足。以客户的观点确定价值还必需将生产的全过程的多余消耗减至最少,不将额外的花销转嫁给用户。精益价值观将商家和客户的利益统一起来,而不是过去那种对立的观点。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审视企业的
产品设计、制造过程、
服务项目就会发现太多的浪费,从不满足客户需求到过分的功能和多余的非增值消耗。当然,消灭这些浪费的直接受益者既是客户也是商家。与之对照的是,企业过去的价值观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完全由商家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完全由商家设计好的服务项目,大吹大擂那些目的在于增加赢利的、额外的、甚至是“画蛇添足”的功能,并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或必需的。最后将大量的浪费以成本的方式转嫁给了用户。而用户享受到的仅仅是为实现这个转嫁的殷勤。
识别价值流
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到设计和工程、到投产的技术过程,从
订单处理、到计划、到送货的信息过程,和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质
转换过程,以及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
服务过程。精益思想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
增值活动。精益思想将所有
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活动叫做浪费。识别价值流就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识别价值流的方法是“
价值流分析 Value Stream map Analysis”——首先按
产品族为单位画出当前的价值流图,再以客户的观点分析每一个活动的必要性。价值流分析成为实施精益思想最重要的工具。
价值流并不是从自己企业的内部开始的,多数价值流都向前延伸到供应商,向后延长到向客户交付的活动。按照
最终用户的观点全面的考察价值流、寻求全过程的整体最佳,特别是推敲部门之间交接的过程,往往存在着更多的浪费。
价值流动
如果正确的确定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基本观点、识别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准备和入门的话,“流动Flow”和“拉动 Pull”则是精益思想
实现价值的中坚。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
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
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作为企业的浪费,号召“所有的人都必须和部门化的、批量生产的思想做斗争”,用
持续改进、JIT、
单件流(one-piece flow)等方法在任何批量
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当然,使价值流流动起来,必需具备必要的
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是:过失、废品和返工都造成过程的中断、回流。实现连续的流动要求每个过程和每个产品都是正确的。
全面质量管理和后来的 6 Sigma 都成为精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备的完好性是流动的保证。5S、
TPM 全员生产保全都是价值流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有正确规模的人力和设备能力,避免瓶颈造成的阻塞。
需求拉动
“拉动”就是按客户的需求投入和产出,使用户精确的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得到需要的东西。实行拉动以后用户或制造的下游就象在超市的货架上一样地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把用户不太想要的产品强行推给用户。拉动原则由于生产和需求直接对应,消除了过早、过量的投入,而减少了大量的库存和现场在制品,大量的压缩了
提前期。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企业具备了当用户一旦需要,就能立即进行设计、计划和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最后实现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实现拉动的方法是实行 JIT 生产和单件流。当然,JIT 和单件流的实现最好采用单元布置,对原有的制造流程做深刻的改造。流动和拉动将使
产品开发时间减少 50%、
订货周期减少 75%、
生产周期降低 90%,这对传统的改进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尽善尽美
奇迹的出现是由于上述 4 个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改进的结果必然是价值流动速度显著的加快。这样就必须不断地用价值流分析方法找出更隐藏的浪费,作进一步的改进。这样的良性循环成为趋于尽善尽美的过程。Womack 又反复地阐述了
精益制造的目标是:“通过尽善尽美的
价值创造过程(包括设计、制造和对产品或服务整个
生命周期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价值”。“尽善尽美”是永远达不到的,但持续地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将造就一个永远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企业。由顾客确定
产品价值结构
什么是精益企业,我们认为,精益企业是把精益管理应用于企业所有层面,从
管理系统上能有效杜绝浪费,从文化上人人竭力追求
持续改善,并实现
经营业绩卓越、持续竞争力强的企业。
国内精益思想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精益思想尚缺乏系统的和足够高度的认识,在有组织的进行精益思想的
普及教育和推广方面存在太大的差距,更大范围应用精益思想几乎还是空白。随着
一汽、
宝钢对
精益运营的成功实施,国内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精益
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广大的应用前景,纷纷在抓紧研究应用。
精益生产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日本引入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最早引进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1979年下半年,“一汽”开始边学习,边创造条件,边试点,逐步推广应用精益生产模式。1981年,精益生产的创始入之一,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先生访问了“一汽”,帮助推广精益生产方式,内容主要是应用看板
系统控制生产
现场作业。到1984年,在短短的实行精益生产四年的时间里,在20个专业厂有283 1种
汽车零部件实行看板取货,42种
协作产品由协作厂直送工位,压缩了
流动资金1830万元,取消中间仓库17个,节约
仓库面积1661平方米。在看板取货的基础上组织了看板生产,全厂10条生产线61种零件实行了看板生产。80年代初,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推广
现代管理方法,
看板管理被作为推广的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并为许多企业所采用。在《
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文版于1991年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学习和试图导入此先进生产方式。
同名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美)詹姆斯 P.沃麦克(James P.Womack)/(英)丹尼尔 T.琼斯(Daniel T.Jones)
译者:沈希瑾/张文杰/李京生
出版年: 2011-5
页数: 351
定价: 48.00元
打算尝试精益的人,该怎么做?
已经实行精益的人,下一步怎么办?
本书包含了最新的精益理论、方法和工具,一一解答上述问题。
这是目前关于
流程再造最好的书,也是最好读的。——《高业周刊》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由FreePress通过AiWA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国大陆独家出版发行。未经
出版者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复制或节录本书中的任何部分。
《精益思想》于1996年秋季首次出版,历经10年,畅销十多个国家,销量达到几十万册以上。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做了最好的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精益的
核心原则,
实地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若干具有
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推行精益的实际情况和心得,为准备跨入精益之门和进一步学习、实施精益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南,从而成为精益方面的经典著作。
精益原则: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使价值流动起来;依靠客户
需求拉动价值流;不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
作者简介
Janes P.Wonack,前MIF资深教授,为企业提供
精益咨询,也向小型
制造厂投资。他创办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并担任所长,这家研究所是一个非営利教育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目录
第1版前言 从精益生产到精益企业
第一部分 精益原则
导论 和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
第1章 价值
第2章 价值流
第3章 流动
第4章 拉动
第5章 尽善尽美
第二部分 从思想到行动:精益的飞跃
第6章 简单事例
第7章 复杂事例
第8章 严峻的考验
第9章 精益思想和德国技术
第10章 大丰田,小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