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关系是指
经济法主体在
国家干预和协调
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
法律规范规定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1)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
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
经济权利和承担
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享有经济权利的当事人称为
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则称为
义务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
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自然人、
农村承包经营户、
个体工商户等。(2)客体。经济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确立权利义务关系性质和具体内容的依据,也是确定权利行使与否、义务是否履行的客观标准。如果没有客体,权利义务就失去了依附的目标和载体。经济
法律关系客体包括有形财物、
经济行为、
智力成果等。(3)内容。经济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的不同规定和当事人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目的不同所决定的。
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经济法律关系也不例外。该三要素是经济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
经济法律关系产生的
先决条件,是客体的占有者、使用者和行为的实践者。主体是
经济权利和
经济义务的承担者,失去了主体就不存在权利这种可能性以及义务这种必要性转化为现实权利义务的条件,因此也就谈不上经济
法律关系的内容。
在我国,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内部组织、自然人。
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没有经济
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权利义务也就失去了目标。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
有体物、
经济行为、
智力成果、权利。
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和核心,是联络各主体、联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直接体现了法律关系主体的要求和利益。只有主体、客体,不通过权利义务互相联结,也不可能形成
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外,还包括经济法律关系的权力。
所以,经济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抽去其中任何一个就不能构成经济法律关系,变更其中任何一个,也不再是原来的经济法律关系。
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应当与经济法所调整的
经济关系有所区别。
首先,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后所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经济关系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
利益关系。前者属于
上层建筑范畴;后者属于
经济基础的范畴。
其次,经济法律关系要靠法律来保障,经济关系靠客观
经济规律来支配。
最后,经济法律关系的存在以经济法的存在为前提;经济关系的存在,不以法的存在为前提,它是客观存在的。
特征表述
经济法律关系作为许多法律关系的一种,除具有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本身的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
协作关系相统一的法律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协作关系之间尽管有差别,但它们又是有机联系,相互统一的,是统一在
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2.经济法律关系是以经济权利和
经济义务为内容的。任何
法律关系都是以当事人之间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内容。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则是以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为内容,否则不是经济法律关系。这种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直接反映当事人之间的
经济利益,体现了经济性。
3.经济法律关系除法律规定允许采用
口头形式外,
均应采用
书面形式。经济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一般采用法定的书面形式来表示,以体现经济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并作为将来
可能发生争议的处理依据。
保护
在整个
国民经济生活中,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既可以在通过监督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正确
行使权利(权力)和切实履行义务中得到体现,也可以通过严格执法来保护
权利主体的的
合法权益来保护经济法律关系。为了加强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国家在
法律规范中规定了经济法律关系的监督和保护,又规定了各种保护方法。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监督保护机构 1.
国家经济领导机关及其他职能部门。
国家经济领导机关,有权对全国的或者所属的经济部门和
经济组织进行
经济监督,对违反
国家计划和对经济建设造成损害的单位,有权依法进行处理,有权责令整顿或进行其他必要的行政制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
市场竞争行为予以规制,反垄断及反不正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良好有序地
市场竞争秩序。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建立
审计机构,对国家各级财政进行监督。审计机构代表国家行使
审计监督权,对
国家财政财务进行
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目的,是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以促进改善
经营管理,提高
经济效益。
其他职能部门,主要指统计、会计、财税、银行、物价等部门对
国民经济管理或社会经济活动也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经济监督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双方当事人发生经济争议时,一般应当先进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以由有关部门进行仲裁。
人民法院通过行使
审判权,保护
经济法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方法 1.经济制裁。常用的有赔偿经济损失,交付
违约金等。
2.经济行政制裁。指行为人尚未构成犯罪,由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给予的
经济性3.经济刑事制裁。指对违反经济刑法造成严重后果的经济犯罪分子,由法院给予的刑事制裁。
状态变化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包括三个条件:经济法律、法规,即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经济权利和
经济义务的承担者;经济
法律事实,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具体行为或事件。
经济法律事实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能够引起
法律后果,即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现象。可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行为是指人们进行的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的管理行为;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
司法行为;社会组织和其他
经济法主体的
经济行为;其他可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行为。
事件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经济法主体的主观意志不能控制的客观现象。包括
自然现象和
社会现象。即法律上的
不可抗力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由于某种经济法律事实的出现,使特定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间产生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其中行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主体资格合法;客体合法;主体的权利义务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其他条件(审批、公证、鉴证)。
经济
法律关系的变更指由于某种经济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已经生效的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发生了变化。
变更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不得损害
国家利益和
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国家计划;双方
协商一致而设立的经济法律关系,需经双方协商达成合意方可变更,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由国家机关批准而设立的经济法律关系,虽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还需经原批准机关认可或批准方可变更;法律规定禁止变更的经济法律关系,不得变更。
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由于一定的
法律事实,使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归于终止。如
购销合同中,钱货两清时,经济法律关系则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