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计划是指根据
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
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所作出的统筹安排。
简介
企业经营计划指的是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和组织全部生产
经营活动的
综合规划。它在
国民经济计划指导下,根据
市场需求和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并结合长远和当前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组织筹谋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提高
经济效益。
分类
企业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经营计划、中期经营计划和短期经营计划3种;按计划内容可分为
供应、
销售、
生产、
劳动、
财务、
产品开发、
技术改造和
设备投资等
计划。
特点
1、决策性
它是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
经营者为前提,根据
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制定和编制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外向性
它与社会、市场和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基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
动态平衡,并获得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3、综合性
它的基本内容既包括
市场调查、预测、生产、销售,也包括技术、财务和后勤,是指导企业全部
生产经营活动的纲领。
4、激励性
它把
国家利益、
企业利益和职工
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能激励企业全体职工为之而奋斗。
概念
年度计划
由企业的年度
销售、
生产、
供应、
财务、
成本等计划构成的综合性计划。它是长期经营计划的具体化和
实施方案。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企业年度
综合计划采用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形式。70年代末开始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扩大了
自主权,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独立的
经济实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主动从事
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企业开始编制
年度经营计划,取代以往的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
年度经营计划一般包括以下9个方面的内容:
①
销售计划:根据
国家计划、
市场预测和订货合同编制,是编制
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销售产品的品种、数量、
销售收入、
销售利润、
交货期、
产品质量和
销售渠道等,是保证
利润计划实现的关键性计划。
②生产计划:以
销售计划为主要编制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质量、数量和生产进度以及
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编制
劳动工资计划、
物资供应计划和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依据,对企业实现销售计划起保证作用。
③劳动工资计划:根据
生产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编制。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定员、定额,
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
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
奖励制度和奖金,
职工培训指标等,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起重要作用。
④
新产品试制计划:它是
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具体落实,对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开展市场竞争起重要作用。它规定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和研制、新工艺攻关和投产前的技术准备等指标。
⑤
物资供应计划:根据
生产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编制,起合理利用和节约物资减少
资金占用的作用。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科研、维修等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
外协件、外购件、外购工具等的
需要量、储备量和
供应量、供应渠道、供应期限等。
⑥产品
成本计划:以生产计划、
劳动工资计划和
物资供应计划为主要编制依据,对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增加盈利起保证作用。它规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和销售产品所需的
全部费用,具体包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全部商品
产品成本计划和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等。
⑦
财务计划:根据生产销售、供应、劳动工资、成本等计划编制,对保证企业的经营和
合理使用资金起重要作用。它包括
固定资产计划、流动资金计划、
利润计划、
专用基金计划和
财务收支计划,是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⑧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改进技术和组织的各项措施的项目、进度、预期的
经济效果及实现措施所需的人力、材料、费用和负责人及执行单位。它是实现
生产计划和
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的技术
组织保证,对企业动员内部潜力、改造
薄弱环节和增产节约起重要作用。
⑨其他计划:包括
设备维修计划工具生产计划、动力计划、动能生产计划和
运输计划等。
长期计划
规定企业10年或10年以上的发展方向规模和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的
纲要性计划,又称战略经营计划或远景经营计划。它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发展
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对企业提出的任务和
社会需求,同时考虑
市场环境和
技术发展以及企业自身条件和变化等情况而制定。
长期经营计划的内容因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一般包括:
①科研和
新产品开发计划,规定
企业产品品种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整顿任务和有关探索性的科研项目等。
②企业改造和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定企业在一定计划期限内的
设备更新、
技术改造、产品品种
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及其完成的
进度、
费用预算和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③
生产能力利用计划,规定设备、厂房、仓库、
运输工具等设施的报废、更新、处理、添置等的数量、时间和费用预算等。
⑤企业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的
发展计划,规定利润目标、
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成本指标、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标、
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标、
能源消耗和材料利用指标等。
⑥职工
生活福利设施计划,规定职工宿舍、
托儿所、医院、俱乐部、食堂等
公共设施的发展计划。
管理制度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和指导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依据,因而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经营
计划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使其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有效地经营计划管理制度是加强计划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二、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计划原理
限定因素原理
管理人员越是能够了解掌握限制目标实现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许诺原理
计划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灵活性原理
计划的
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风险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
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
相关要求
重视协调性
计划既要注意内部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又要注意企业与外部
环境条件之间的充分协调。协调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每种计划的指标都存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协调计划的最终结果应能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
加强灵活性
首先,
计划指标要留有余地。一要积极,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要尽量安排,努力争取办到。二要可靠,计划指标,要以
资源条件做保证,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尽力而为和
量力而行相结合,使计划既具有
先进性又具有科学性。
其次,要有应变措施。
消除计划隔阂与填补计划空隙
“计划隔阂”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个人之间的有关
期望、目标和基本观念的分歧。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出发点不同,他们对于计划的目标、步骤等的理解也会不同,这也会导致计划
隔阂的产生。
“计划空隙”是指在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充分的
信息沟通而造成某些
管理层次对总目标,计划的前提、策略、政策,上下级的计划等方面的不了解。
要消除计划隔阂与填补计划空隙,首先,计划信息应当尽可能具体和详尽;其次,上级主管人员应向下级阐明并解释计划;第三,尽可能地给下级参与计划的机会。让计划工作人员和主要下级人员一起制定计划、建立计划工作委员会、成立管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