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是指美国拍摄制作或由美国人拍摄制作的电影,美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强国,虽然美国只有200余年历史,但在几百年的短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美国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梦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早期发展历史
而这些在其电影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这些都是很多其他国家电影所不具备的。包容这一点尤其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电影
《硫磺岛来信》,能从侵略者和敌人的角度来表现战争,发掘敌人身上的闪光点与无奈,在全球恐怕没有多少国家能做到。因而美国电影一直是着世界电影
产业发展的潮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
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美国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
游乐场内,随后进入
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镍币影院
1905年,在
匹兹堡出现的
镍币影院(
入场券为5美分
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这些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当时的产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制片基地在纽约,如
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1903年,
鲍特,E.S.的《
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
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来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自1897年开始,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该公司拥有16项
专利权,并与
电影胶片专营者之一的
伊斯曼柯达公司达成协议:只有专利公司成员组织方能购买伊斯曼胶片。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重心移向好莱坞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
芝加哥的
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这里的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远离专利公司的控制,又临近
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大卫·格里菲斯此时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于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他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
玛丽·毕克馥,
丽莲·吉许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也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待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电影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早期电影导演
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的共有3位导演,他们是
大卫·格里菲斯、托马斯·英斯和塞纳·马恩省特。
格里菲斯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但由于该片的
种族主义观念而受到舆论界与观众的指责。他次年拍摄的《党同伐异》由于构思和技巧
不适应当时观众的接受观念,加之其它社会的、经济的原因,也遭到冷遇,但该片的 4个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和平行剪辑技巧却给以后的
蒙太奇方法以启示。英斯的以开发美国西部为题材的影片,塞纳-马恩省
特以滑稽、打闹见长的喜剧影片,则是美国电影中
类型片的雏型。
查理·卓别林,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观众。1919年,卓别林、
道格拉斯·范朋克、毕克馥 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
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早期明星
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
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以拥有一批明星为重要财富。
审查制度
海斯法典
“
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乃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
海斯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
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法典对美国电影的控制和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这就是著名的
海斯法典。
严格的
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于喜剧片、西部片和
历史片3个方面。
喜剧片主要有:卓别林的《
寻子遇仙记》(1921)、《
淘金记》(1925)和《
马戏团》(1928),
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
哈罗德·劳埃德的《大学新生》(1925)。
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
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
历史片主要有:塞西尔·戴米尔的《十诫》(1923)和《
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
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雷克斯·英格拉姆(
Rex Ingram)的《
启示录四骑士》(1921)等。
欧洲导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欧洲导演陆续来到好莱坞,为美国电影继续占领
欧洲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中有:
瑞典的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
莫里兹·斯蒂勒;德国的
埃立克·冯·斯特劳亨、
恩斯特·刘别谦、
约瑟夫·冯·斯登堡、
F·W·茂瑙。他们对好莱坞电影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才能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杀,其中大部分人在好莱坞的遭遇是不幸的。
这些欧洲导演和美国导演一道,拍摄出无声电影的最后一批重要影片,其中包括:
弗兰克·鲍沙其的《七重天》(1927),
克拉伦斯·布朗的
《肉体与魔鬼》(1927),
格里菲斯的《被摧残的花朵》(1919)和《
赖婚》(1920),
亨利·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
刘别谦的《循环的婚姻》(1924)和《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925),
F·W·茂瑙的《
日出》(1927),
约瑟夫·冯·斯登堡的《
求救的人们》(1925)和《纽约的码头》(1928),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的《
红字》(1926)和《风》(1928),
埃立克·冯·斯特劳亨的《盲目男人》(1919),《愚蠢妻子》(1922)和《贪婪》(1925),
金·维多的《大检阅》(1925)和《人群》(1928),
劳尔·华尔许的《光荣价值几何》(1926)以及
威廉·惠尔曼的《翼》(1927)等。
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1922),则为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
有声电影时代
时代背景
到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
镍币影院。到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
无线电广播这样的
竞争对手,必须在音响方面来一次
革命,于是产生了
有声电影。
1926年,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早期有声电影由
约翰·巴里摩尔主演的
歌剧片《唐璜》(
艾伦·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
艾伦·克罗斯兰导演、
艾尔·乔森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
爵士歌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
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一年之内半数美国影院安装了
音响设备。1930年,除
查理·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有声电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艺儿”,因此尽管经济萧条,电影业表面上却还繁盛。实际上一批批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陆续倒闭,几家大影业公司也要依赖
摩根和
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才能生存发展。
此外,有声电影使
生产成本提高,影片生产的数量锐减,又因有声片带来的
语言障碍大幅度缩小了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在电影业内部,音响的出现冲击了
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各个部门,一些不能用于有声片的技术人员都被淘汰了。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
鲁宾·马莫利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
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
刘易斯·迈尔斯通的《
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
金·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不久后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
大独裁者》(1940)。
大萧条时期的诸方面因素使好莱坞影片的
生产模式和制片公司体制定型下来。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自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经历了初建、合并、更名、巩固的过程。
随着1928年
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1929年美国制片公司体制的结构明确形成。它们包括 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
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克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
米高梅(合并于1924)、
华纳兄弟(1923)和
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
哥伦比亚(1924)和
联美(1919)。这便是通称的“八大公司”。
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
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
合格产品。
类型电影
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
电影时代的喜剧片、
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
盗匪片、
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类型电影是
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
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
礼帽》(1935)、《风月无边》(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1931)、《
疤面人》(1932)和《吓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科学怪人》(1931)等。
除去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这些影片包括
弗兰克·卡普拉的《
一夜风流》(1934)、《
第兹先生进城》(1936)和《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卓别林的《
摩登时代》(1936);约翰·克伦威尔的《人类枷锁》(1934);
乔治·库克的《八时餐会》(1933)和《
小妇人》(1933);
迈克尔·柯蒂斯的《
星星监狱两万年》(1933)、《黑色的愤怒》(1935)和《侠盗罗宾汉》(1938);维克多·弗莱明的《勇敢船长》(1937)、《
绿野仙踪》(1939)和《
乱世佳人》(1939);约翰·福特的《
告密者》(1935)、《
青年林肯》(1939)、《
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
青山翠谷》(1941);爱德芒德·古尔丁的《大饭店》(1932);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
蝴蝶梦》(1940);
弗里茨·朗的《狂怒》(1936);
茂文·勒鲁瓦的《
我是越狱犯》(1932);恩斯特·刘别谦的《风流寡妇》(1934);约瑟夫·冯·斯登堡的《摩洛哥》(1930)和《
上海快车》(1932);
威廉·惠勒的《
红衫泪痕》(1938)和《
呼啸山庄》(1939)等。
战争片
欧洲
战争形势紧张后好莱坞拍摄了有反纳粹意义的影片如
安纳托尔·李维克的《
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1939)和卓别林的《
大独裁者》(1940)。美国参战后,电影业积极地支持了
反法西斯战争。一大批著名导演和演员参军到前线作战或拍战争纪录片,其中有
亨利·方达、
克拉克·盖博、
罗伯特·泰勒、
蒙哥马利·克里夫特、
詹姆斯·史都华、
弗兰克·卡普拉和
约翰·福特等人。还有许多著名的男女演员如
玛琳·黛德丽等,前往战区作鼓舞士气的巡回演出。
动画片
从20年代末开始,
迪斯尼创造了
米老鼠、
唐老鸭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动画形像,并从1938年的《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创造了《
木偶奇遇记》(1940)、
《幻想曲》(1940)、
《小鹿班比》(1942)等脍炙人口的动画长片,使美国动画片的影响遍及世界。
好莱坞在30年代发展为美国一个文化中心,众多的作家、音乐家及其它人士相继来到这一电影都城。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拍摄出一批
社会意识较强的影片,如上述《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星星监狱两万年》、《黑色的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狂怒》、《我是越狱犯》以及《巴斯德传》(1935)、《
佐拉传》(1937)、《华莱士传》(1939)、《他们不会忘记》(1937)、《黑色军团》(1936)和《穷巷之冬》(1936)。年轻的
奥逊·威尔斯1941年导演的《
公民凯恩》吸取了经典美国电影的精华,导演了这部从
叙事结构到
镜头结构均有重大创新的影片,把美国电影推向一个新的高点。韦尔斯的
《公民凯恩》和
《安倍逊大族》(1942)对以后电影的结构、摄影和
电影理论的影响十分深远。
纪录片
美国的纪录片在战争年代有了长足的进展。在
罗伯特·弗拉哈迪之后,美国纪录片曾处于停滞状态,到30年代中期才在英国的
约翰·格里尔逊和
荷兰的
尤里斯·伊文思的影响下再次受到重视,拍摄了《
开垦平原的犁》(1936)、《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西海岸的
纪录片导演与好莱坞故事片导演联合起来,除为军方摄制了大批军事训练片和战争纪录片外,还摄制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堪称
经典之作的纪录片,如
约翰·福特的《中途岛战役》(1942),
约翰·休斯顿的《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报告》(1943)、《圣彼得罗之役》(1945),
威廉·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等。此外,
弗兰克·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
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制作出《
我们为何而战》的
系列片。
加森·卡宁和英国的
卡罗尔·里德合作导演的
《名副其实的光荣》(1945)被誉为长纪录片的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
迈克尔·柯蒂斯的
《胜利之歌》(1942)、《
卡萨布兰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
乔治·库克的
《费城故事》(1940);霍克斯的
《约克军曹》(1941);
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
疑影》(1943)和《
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
马耳他之鹰》(1941);H.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1941);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1943)和
《
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刘别谦的《生死问题》(1942)和《
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麦卡里的《
与我同行》(1944);
迈尔斯东的《鼠与人》(1940)、《北极星》(1943);I.匹查尔的《月落乌啼霜满天》(1943);
普雷明格,O.的《劳拉》(1944);G.拉托夫的《
俄罗斯之歌》(1944);H.舒姆林的《
守望莱茵河》(1943);华尔许的《目的地缅甸﹗》(1945);W.A.惠尔曼的《
黄牛惨案》(1943)和《大兵乔的故事》(1945);比利·怀德的《通向开罗的五座坟墓》(1943)和《
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
战地钟声》(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的《小狐狸》(1941)和《
忠勇之家》(1942)等。英格丽·褒曼、
丽塔·海华丝、
鲍勃·霍普、宾·克罗斯比、
格利高里·派克、
拉娜·特纳和
约翰·韦恩等演员在这一时期加入了美国电影明星的行列。
1946年电影观众的人数创造了纪录,这使好莱坞在战后一两年间表现得十分乐观,许多演员、导演(包括他们在战争中培养出的助手)回到好莱坞,以新的热情投入影片制作。
从战后开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别林的《
凡尔杜先生》(1947);
斯坦利·多南和
吉恩·凯利的《
雨中曲》(1952);
霍华德·霍克斯的《
红河》(1948);
约翰·休斯顿的《宝石岭》(1948)、《柏油丛林》(1950)和《
非洲女王号》(1951);
亨利·金的
《晴空血战史》(1949)和《枪手》(1950);
伊利亚·卡赞的《
君子协定》(1947)、《漂亮的混血姑娘》(1949)和
《欲望号街车》(1951);
约瑟夫·L·曼凯维奇的
《彗星美人》(1950);
比利·怀德的
《日落大道》(1950)和《十七号战俘营》(1953);
金·维多的
《太阳浴血记》(1947);文森特·明奈利的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和《邪恶的和美丽的》(1952);罗伯特-罗森的
《当代奸雄》(1949);
乔治·斯蒂文斯的《阳光照耀之地》(1951)和《
原野奇侠》(1953);
劳尔·华尔许的《白热》(1949);
威廉·惠勒的
《黄金时代》(1946)和《罗马假日》(1953);弗雷德·金尼曼的
《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科幻片
票房巨片是从斯皮尔伯格的
《大白鲨》(1975)和卢卡斯的
《星球大战》(1977)开始的。这两位导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制作的传统类型片(灾难片、
科学幻想片)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导致美国电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线上升。受到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
科幻片发展为集灾难片、
冒险片而成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些影片包括《
第三类接触》(1977)、《异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刚》(1976)、《
超人》(1979)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
7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
艾伦,W.的《
安妮·霍尔》(1977)和《汉纳姐妹》(1986);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
矿工的女儿》(1980);R.本顿的《
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
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
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罗斯的《
转折点》(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等。关于
越南战争的影片当推H.阿什比的《归家》(1978)、M.西米诺的《
猎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
现代启示录》(1979)。其它突出的影片还有关于工人的如《诺玛·雷》(1979)、《
洛奇》(1976)、《蓝领》(1978);表现青年的如《周末狂热》(1977)、《
油脂》(1978)、《毛发》(1979)和《闪光舞》(1983)等。
电影演员
此外,童星
朱迪·嘉兰、
秀兰·邓波儿等主演的影片对于鼓舞30年代的美国民众起了特殊的作用。
负面影响
美国电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
1948年5月,
美国最高法院根据
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
派拉蒙案”作出了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
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并进行裁员。其次,
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年前即已发明出来的
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
1947年起,“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
好莱坞左翼人士。
1948年,
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君子,1951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余人被列入
黑名单。这些人或亡命欧洲(如J.达辛、J.洛塞),或战略性退却(如休斯登,J.、R.罗森、齐纳曼,F.),或招供出朋友(如E.德米特里克、
卡赞)。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然而,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
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
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
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个解体或转产,
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为挽颓势,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
汽车影院。
独立制片及
实验电影有了发展。
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纳里的《邪恶的和美丽的》(1952)、《蛛网》(1955)和《家在山那边》(1960)等有
代表性的影片。自《枪手》和《正午》开始,传统的西部片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称之为“成人西部片”中单枪匹马的主人公有些变成群体的主人公,并出现了福特的《
搜索者》(1956)、G.希尔,R.的《
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
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
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
西区故事》(1961)和《
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
滑稽女郎》(1968)。
这一时期是
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
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无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园东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后来的M.尼科尔斯的《
毕业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D.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
施莱辛格,J.的《
午夜牛郎》(1969),T.马里克的《荒原》(1973)等。
电影理论
长期以来,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
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矶两地成立了
美国电影研究院(
AFI)。
电影资料馆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数据馆、华盛顿
国会图书馆、伯克利
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
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
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许多
综合大学里陆续设置了
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
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
电影理论、影剧剧作 3个系。只就电影理论学科来说,获得电影博士学位的人数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种理论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发展,各种电影学术性刊物(如《美国电影》、《电影季刊》、《广角》、《
电影杂志》)的繁荣,为美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条件。
电影奖项
美国电影评奖活动中除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
奥斯卡金像奖以外,重要的还有各大影评人学会奖和好莱坞
外国新闻记者协会
金球奖等。主要的国际性电影节有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洛杉矶国际电影展览、
纽约国际电影节和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票房排行
全球
电影票房历史总排行榜TOP51(2012.1.31更新)新片《阿凡达》是排名第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