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冠英(1892~1945),字菊魂。广东
大埔县百侯帽山村横坑水人。先后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
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曾任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广东兵工厂电部主任、
汕头市政厅厅长、广东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校长、汕头盐务处长、
国民政府广东省
汕头市市长、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程筹备部少将主任、潮梅行署财政处长、潮汕戒严司令、
中山大学教务长兼工学院院长、
韶关市市长等职。
萧冠英,8岁随表叔赴
新加坡学做生意,常积小钱购书,勤奋自学。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表叔资送其回国就读,考入黄埔陆军学校。因受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影响,加入
同盟会,秘密从事爱国反清革命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11月12日广东光复成立军政府,
胡汉民为都督。胡奉
孙中山命,与同盟会党人
姚雨平、
邹鲁等组织
北伐军,姚任总司令,邹任兵站总监,冠英随军北征。12月8日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北上,经上海克
南京,沿
津浦线北进,在
固镇、
宿州一带大败
北洋军。时孙中山已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南北和议告成,
北伐军奉令结束北伐。冠英回粤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两年后毕业,得
邹鲁之助,由
孙中山大元帅府稽勋局官费选送
日本留学,入
九州帝国大学电工学系。
民国9年(1920)冬,冠英从
日本毕业回国,从事电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常撰文在报章杂志发表。民国10年,
邹鲁任两广盐运使,委派冠英为水东盐场知事,主管
电白、
茂名两县盐场业务。当时盐场分散,产量极低,管理困难,私枭猖獗,影响财税收入。冠英到任后,力加整顿,将盐场化零为整,严加管理,厉行缉私,使产量税收同时倍增,甚为邹所器重。民国11~12年,冠英调任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民国16年,冠英任
汕头市市长,擘划市政建设。在扩展市区马路时,日商
台湾银行、英商德士古洋行两大建筑物均在拆迁线内阻碍施工,前任屡经交涉未果。缘该两行买办欲借
帝国主义余威乘机勒索,冠英亲自会见英、日两国驻汕领事,指陈国际关系,要求互相尊重,据理力争,卒获胜利。后他调任
顺德县县长。民国17年夏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程筹备部少将主任、潮梅行署财政处长、潮汕戒严司令。
民国19年8月,广东省政府设置电力整理委员会,冠英任总经理。民国20年2月,
邹鲁出任
中山大学校长,冠英任教务长。邹鲁遵照
孙中山生前要在石牌为
广东大学建设新校舍的遗愿,一边委托冠英负责建校规划,一边呈准西南政务委员会在征收舶来肥田粉捐中加征附加费作建校经费。后
国民政府拨款250万元,董事会向海内外发起募捐建校专款,经费得以解决,冠英则全力协助邹鲁建设中大石牌新校舍。
民国26年抗战军兴,
邹鲁入京襄助政务后,冠英代理中大校长。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南侵,
广州危急,中大奉命西迁,因事起仓促,缺乏准备,始迁
罗定,继迁广西
龙州,最后定址云南
澄江。冠英跋涉长途,历时115天,行程119万余里,使中大在战乱年代得以弦歌再续。
冠英在中大任职期间,相继发生“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
国民政府内部对日问题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大是
华南抗日运动的中心,使广东统治者伤透脑筋,发生过开除抗日学生事件,引发了要求
邹鲁辞职的风潮。在风潮中,冠英痛恨
日本的野蛮侵略,站在抗日师生的立场,倾向于学术自由,对进步教授均力荐和聘任,如聘
郭冠杰(法学院长)、李超恒(法学院教授)、
李敦化(工学院教授),又如
何思敬、
邓初民等教授。一次,出于
陈济棠的压力,校方要冠英解聘
何思敬与
邓初民,萧冠英以聘约发出不能收回为词,拒绝校方的要求,并支持他们用
马列主义观点讲课。民国25年1月,学生抗日救国运动高涨,广东教育厅招牌被拆走,于是发生荔湾桥捕杀学生事件,
国民党当局下令戒严,搜查
何思敬、
邓初民住宅,冠英事前着其弟隽英(时任社会学系教授)暗中通知何、邓及时趋避。对进步学生冠英亦尽力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