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
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正规军
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陆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清政府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原“定武军”的基础上建“新建陆军”,1898年12月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称其所统军队为北洋军。
历史沿革
酝酿阶段
北洋军之原始,即中国新式陆军之原始。盖清末编练正式陆军,始于小站,北洋系(亦称小站系)之名于是乎产生。自李鸿章从英将戈登之言,设武备学堂于天津,以至胡燏棻奉命募练定武军,袁世凯就此扩充之,而成新建陆军,再改武卫右军,复改为常备新军,皆为北洋华之酝酿胚胎时。
扩充阶段
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被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小站之新军始大。次年,奏定北洋营制饷章,先练常备军左右二镇。是年九月,“北洋常备左镇”先成(后为北洋第二镇)。二十九年冬(1903),京师设练兵处,以清廷宗室庆亲王奕劻总之,而袁世凯实董其事;选旗丁为“京旗常备军”(后为北洋第一镇)。三十年,日俄战事起于中国东北地区,北洋防务紧急,乃成“北洋常备右镇”(后为北洋第四镇),并武卫、自强军改编为北洋第三镇。三十一年,以第二镇之一部,及武卫右军之先锋队,合并扩充编制为北洋第五镇,而以第三镇之一部,及武卫、自强军编余部队扩编为北洋第六镇,举行秋操于直隶之河间。北洋六镇于是完成,而北洋陆军之声誉,遂布满全国。时有知袁世凯久蓄异谋者,建议并练兵处于陆军部,以铁良为尚书,划北洋之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等四镇归陆军部,任凤山为督练大臣。此光绪三十二年事也(1906)。是年,徐世昌东三省总督,奏调新成立之第一混成协(由第三镇之第五协改编)赴奉。三十三年(1907),复由第二、第四两镇抽拨六营为第二混成协,调驻奉天。同时第三镇亦分防吉林。宣统元年,以第一混成协及独立两标合编为第二十师〔镇〕。于是北洋派之势力遂自西而东,延及满洲,而胚胎为后来之奉军。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设陆军部,为中央军事最高机关。当定全国军额为三十六个镇,分别组成各省督抚,限期成立。光绪三十三年,除北洋六镇外,湖北、南京各成一镇。宣统元年,计成九个镇、六个混成协。二年,成十二个镇、十九个混成协。三年,成十六个镇、十六个混成协。在燕、鲁、豫、东三省者,共八个镇又两个混成协。除禁卫军、吉林之二十三镇及龙江之混成协外,皆为袁世凯之旧部所扩成,北洋系之潜势力日益弥漫,有掌握全国陆军之势。
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张之洞同入军机,虽不直接管军,仍暗中操纵。及醇亲王监国,罢袁世凯,以载涛督练陆军,倡练“禁卫军”。宣统二年,罢铁良,以廕昌代为陆军部尚书,另设军谘府,以载涛为大臣。于是中央军权,握于亲贵,而外省督抚,多延日本留学生,任督练公所事,或就本省原有之陆军学生,俾以练兵之权,北洋将帅益郁不得志。全国军队之派别分歧,即孕育于斯时。及武昌起义,除北洋军及禁卫军外,新军皆离中央而独立。廕昌率第二、第四两镇南下,徘徊于孝感信阳之间。第二、第四两镇,原为袁世凯旧部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在北洋六镇中与袁最为亲近。袁虽蛰居彰德,而与其旧部声息常通。廕昌知袁世凯不出,则将士必不肯用命,乃奏请起用袁世凯督师,以冯国璋将第一军,段祺瑞将第二军,遂克汉口。及袁任内阁总理,与民军议和,卒赖段祺瑞等前敌将领之电而迫清帝退位,且藉北洋军之势力,而得任大总统。
辛亥年,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独立于石家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拥兵于滦州,第二协协统蓝天蔚谋起义于奉天。未几,蓝天蔚失败去奉,吴禄贞被袁世凯遣马某刺死,张绍曾亦解兵柄,北洋派军权,遂复统一于袁世凯。张、吴、蓝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故自是袁世凯不复用留学生,惟就北洋旧部及其奴仆中选拔将校,增练陆军。民国二年,二次革命时,北军为袁世凯用者,禁卫军及北洋六镇、二十师、直隶第一混成旅、中央第二混成旅之外,尚有拱卫军五路(拱卫军成立于宣统三年九月,初驻河南,旋调驻京师守卫公府)及新成立之第七师(师长雷震春)。于是以何宗莲率第一师驻察哈尔,以王占元率第二师及褚恩荣之第二混成旅镇武汉,曹锟之第三师及冯国璋之二十师驻岳阳,靳云鹏之第五师及新成立之第四十七旅驻山东,以李纯率第六师及第二师之一部驻江西,以冯国璋率禁卫军雷震春之第七师、刘询之直隶第一混成旅(后改称中央第五混成旅)及第五师之第十旅与第二十师之步兵第七十九团攻南京,以第四师之一部守上海,旋派第四师之十四团赴福建。于是上自湖北,下至浙闽,均为北洋各军一一亦即袁世凯之军队之征服驻防地,北洋势力遂侵入长江。
二次革命后
当第二次革命事急时,军队多南下,乃增募补充旅,驻山东,补第五师步兵第十旅之缺;另募第一路备补营驻北苑,第二路备补营驻保定。旋即以补充旅为第十旅,改原第十旅为中央第一混成旅,以施从滨为旅长,驻镇江。另成第三混成旅,以张敬尧为旅长,驻河南;第九混成旅,以丁效兰为旅长,驻江西。三年冬,改编第七师为第十五、第十六两混成旅,以贾德耀、冯玉祥为旅长,驻陕西。另扩充第三混成旅为第七师,以张敬尧为师长。改拱卫军前路为第八师,以李长泰为师长,分驻马厂、北京。改河南第一师为第九师,以张锡元为师长(旋改为河南第一、第二两旅)。第三师之第五旅扩为第十师,以卢永样为师长,驻上海。第二十师之第三十九旅扩为第四混成旅,以伍祥桢为旅长。改备补营第一路为第七混成旅,以唐天熹为旅长。改备补营第二路为第八混成旅,以徐占凤为旅长。而驻福建之第十四团,驻湖北之第二师补充旅,亦先后改编为第十、第六混成旅。是为北洋军队大扩充之第一次。
时袁世凯阴谋称帝,虑北洋将校之不为己用,乃借口北洋军队暮气太深,另组织模范团于北京,选各师旅将校之优秀者为心腹。四年冬,扩成第十一、第十二两师,以张永成、陈光远为师长。另添募第三混成旅,驻江西。而裁减山西之第十三、第十四混成旅为团,以削阎锡山之势力。另募兵任李炳之为第十三混成旅长。五年,帝制事起,以第七师及第十六混成旅入四川,继之以第三师。分第十师之第十九旅赴福建,一团沉于海,一团至闽,扩编为第十四混成旅。复添募近畿第一、第二两旅,及第一、第二两混成闭。终袁世凯之世,中央有拱卫、禁卫二军,十三个师(一至十二及二十),十七个混成旅(一至第十六混成旅及山东之第四十七旅)。除驻鄂西黎天才之第九师,王麟之第十一混成旅,黄国梁之第十二混成旅外,皆北洋系所扩张而成之势力。其余如姜桂题毅军倪嗣冲安武军张勋之定武军,非新军编制之旧军残余而依附北洋系者,尚不在其列,北洋系之势盛极一时。
(图册参考资料)
北洋系之分裂
袁世凯死后,府院之争难以平息。1917年,六月,各省督军集天津,宣告独立,组织督军团倡乱,威迫大总统。黎元洪被张勋胁迫解散国会。七月一日,康有为、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率第八师、第十六混成旅誓师马厂,传檄讨之。七月十二日,段入京师。副总统冯国璋代黎为大总统。扩充第五混成旅为第十五师,以刘询为师长。改近畿第二旅为第四混成旅,以张锡元为旅长。九月,改禁卫军为第十六师,以王廷桢为师长。先是国务总理伍廷芳、海军总长程璧光,率舰队南下至粤护法讨贼。云南督军唐继尧继之,于八月十一日通电护法。段祺瑞主对南用兵。九月,以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勾结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陈复初(改为第十七师)并率第八、第二十两师入湘。吴光新率第十三混成旅入川。是月十八日,湖南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及湖南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宣布独立。三十一日,程璧光率海军至粤。南北正式成为交战团体,大局益纷乱。时北洋系分二派:冯国璋主和,直隶督军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等附之,李纯首发通电,要求停战;段祺瑞主战,安徽督军倪嗣冲、浙江督军杨善德、松沪护军使卢永祥、福建督军李厚基附之。山东督军张怀芝、河南督军赵倜则骑墙观变。
北洋军阀各派系,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相互之间展开了连续不断的争权夺利的混战,主要有三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1920年七月爆发的直皖战争直系奉系联合,打败掌握着北京政权的皖系。第二次,是1922年四月爆发的直奉战争,奉系败退山海关外。第三次,是1924年十月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最后由奉系控制了北方各省。直系军阀吴佩孚流窜两湖地区,另一后起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奉直两系的混战,以及各系内部的火并,这以后依然持续不断。在军阀混战期间,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随着各派军阀势力的增长和削弱,也不断地更换。据统计,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八年,十六年当中就更换了四十七届内阁,其中寿命最短的只有六天。
北洋军阀之末路
当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时,北方各军阀的形势大略如下:(1)直系嫡派的吴佩孚失败再起后,与奉系结合打败国民军,据有湖北、河南两省(湖北督军原为萧耀南,十五年二月,萧氏暴死,由吴佩孚委陈嘉谟继任,受吴节制。河南自国民军败去后,靳云鹗寇英杰皆有宰制豫省之野心,由吴佩孚调和,任寇为豫军总司令,靳为讨贼联军副司令兼豫省长),及直隶之保定、大名一带,京汉线的全部都是他的势力范围。(2)直系后起的巨头孙传芳以南京为根据,宰制苏、浙、闽、皖、赣五省,对于吴佩孚虽表示尊崇,但已不欲居其下风,其实力亦在吴之上,自取得五省地盘后,颇想作三国时代的孙吴。(3)奉系军阀自将国民军赶出北京后,在关内据有京奉线津浦线的北段,李景林为张作霖所恶被迫失势,直督的位置由张氏授诸张宗昌的部属褚玉璞,山东仍属之张宗昌。孙传芳表示不北犯,两张亦表示不南侵,已有放弃旧怨言归于好之势。此为北方的三大势力,与国民党绝对不能相容的。(4)冯玉祥的国民军困守西北,冯玉祥已赴俄国,其军队由部下张之江等主持,东面扼守南口与奉直军相持,南面死争西安与刘镇华相持。在广东出师北伐以前,虽已为国民党的友军,尚未正式加入国民党:及国民党进行北伐时,冯氏也知道独力难以自存,决计正式加入国民党了(李鸣钟于十五年八月抵广州,报告冯率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广州政府即任冯为国民政府委员)。(5)还有一个据守山西多年的阎锡山,论他的气味,本与段祺瑞相接近,可以说是北洋军阀的附庸。但自北洋军阀分裂以来,采用一种随风转舵的政策,使自己的地位永不动摇,山西不受兵祸,省内的人民也非常感激他。当国民党出师北伐时,奉、直两军方在南口与国民军作殊死战,阎氏也在晋北与奉、直军遥相应和,以困国民军;既不为国民军之友,也当然不能为广东国民革命军之友,不过阁氏随风转舵的政策,奉、直军也不能长久靠他罢了。
上面是北方军阀的大概形势,此外还有一个关系最重要的湖南,以前是揭举联省自治的旗帜以图自保的,实际上常为吴佩孚所支配。到十五年春间,赵恒惕被迫去职,由唐生智继任湖南省长。唐氏前此宰割湖南,已与广东发生秘密关系,继任省长后,想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削夺省内其他各武人的势力,于是叶开鑫走依吴佩孚,引直系军入湘:唐不能支,退守衡阳,向广东请求加入国民党,所部军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受其请,将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派桂军先行入湘援助,于是构成由广东出师北伐的绝好机会。
1926年六月六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蒋中正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于七月九日就职,举行极盛大的授旗典礼,即日下动员令:二十七日,蒋由广州出发。其作战大方针初为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吴佩孚方在北方指挥攻打南口的战争;等到八月中旬南口攻下时(南口于八月十四日攻下),国民革命军已深入湘境,岳州、平江一带已将为国民革命军所占领:吴佩孚匆促南下,亲临前线作战,节节败退:到八月底,国民革命军已迫武昌。武昌省城虽然到十月十日才攻下,汉阳、汉口则先已落入国民革命军之手,吴佩孚初退孝感,不久复退出武胜关,湖北便为国民革命军所有。此时吴佩孚虽未全倒,已到了将要全倒的时期。国民革命军对于孙传芳已不必要妥协了:孙氏也知道妥协是靠不住的空话了。国民革命军一面由赣西,一面由闽南,向孙氏所割据的地盘取大包围的形势进攻,在南昌附近经过很猛烈的战争,于十一月初旬把南昌攻下,孙氏由武穴退回南京;到十六年三月后旬,国民革命军的大包围圈将要通近南京,孙氏再由南京退往江北,南京便为国民革命军所占领,于是长江以南全归入国民革命军势力范围。直系军阀的两派大势力都已到了“日落西山”的境地。因为国民党内部发生了重大的裂痕,成为宁汉分立之局,吴佩孚、孙传芳复得苟延残喘,与奉系军阀打成一片,作最后的支撑。但在宁汉分立的期内,宁汉两方仍向北进攻,西北的国民军也由潼关出来了,阎锡山也变为国民革命军的朋友了(阎锡山于四月初旬令所部军队服从三民主义)。吴佩孚率领几个残兵便由江西亡命,让奉军来领受国民革命军的教训。到六月初句,奉军大败,河南遂为汉方的国民革命军所占领:宁方也占领了徐州,孙传芳的地盘全失,成为奉系的附属品。到八月初旬,宁汉进行复合的时候,蒋中正宣告下野,孙传芳想乘机挽回已失的地盘,与奉军结合向南京猛进,但于八月将尽的几天,在龙潭方面被国民革命军打得横尸遍野,率领残兵仍旧退回江北,继复退入山东。1928年春初,蒋中正再出,领导国民革命军于三四月顷继续进行北伐,阎锡山、冯玉祥的军队也从正太、京汉线出动(奉军与山西军已于十五年冬间在晋北直东激战)。到四月底,国民革命军占领济南,孙传芳从此也作了亡命客了。张作霖于六月三日也由北京退回奉天,次日在皇姑屯一京奉、南满两路的相交处遇炸,数日后即死。北洋军阀嫡系的两大势力完全消灭,奉系军阀的继承者张学良不久也归化国民革命军,于192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宣言易帜。
历史评价
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由地面作战向陆、海、航空兵联合作战发展。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支军队由于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5: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