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企业
企业术语
对于节约型企业可以这样理解,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小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和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经济组织。
内涵
第一,是按循环经济原则,实现循环式生产的企业。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减量化”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原材料、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尽可能降低,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再利用”是要求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包装可循环使用来延长产品的寿命和服务效能。“再循环”是指企业通过对产业链输出端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而实现在降低消耗基础上资源利用率和产值的提高。
第二,是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也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节约型企业一方面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在降低消耗基础上实现产值的上升,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得。生态效益不是传统企业追求的直接目标,但也是节约型企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企业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清洁生产来降低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通过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开发新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实现前两个目标时,节约型企业为人们提供了节能产品,维护了良好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效益的实现。 第三,是能承担起生态责任的企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往往呈现出矛盾关系。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的严重,这些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解决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中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就要强调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一方面,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并尽可能通过技术、工艺的改进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发生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企业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支付相应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要具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发挥在技术、财力上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清洁产品、清洁能源。
作用
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要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最大化效益做出贡献。所以,企业在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也从职责分担、决策制定等方面影响着政府的节能建设。
第一,节约型企业替政府分担了环境责任,提高了节能工作效率。在节能与环境事务管理中,政府需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谐发展;需要为当代人与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公平;需要培育国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培养节约型公民的成长。然而,政府对自然、对社会、对公众的这份生态责任却可以通过企业得以分担。
例如,法国的几家大企业承担了生活垃圾再处理的全部工作。2003年,私营企业“绿色包装”集团使得法国8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循环处理。其中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再处理后制成纸板、玻璃、塑料等初级材料,17%的垃圾被转化成石油、热力等能源,并为社会创造了十多万个就业机会。在肯尼亚也有类似的情况,收购固体垃圾并加以循环利用的都是私营企业。其中,卡蒙戈废纸公司作为收购企业的龙头每月能利用收购的纸张生产出30吨的草纸。同时,不同的公司间有明确分工,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共同促进了垃圾减少与资源节约。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投入环保产业不仅为社会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也影响到公众参与节能,支持环保的行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也替政府承担了保护环境、教育公民的责任。企业参与公共事务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在市场事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也让政府从具体政策推行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多地研究战略性、宏观性的问题,凸显政府在宏观事务指导方面的优势。
第二,节约型企业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在市场化程度高、政府管制较少的西方社会,企业通过游说、提供研究报告、竞选资助、选民培养等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影响着政策制定。在中国,企业代表通过人大、政协及行业协会、公关游说参与政治活动。其中,企业人大代表可以通过发表看法、提出建议为本企业或行业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争取政策的倾向。有研究表明,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中大部分涉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包括企业的社会包袱、企业管辖权的变更等。当然,也有个别企业就环境整治提出意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例如,广东省曾拟在广州大坦沙新建一个发电厂,而电厂的建成势必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广东省人大代表、联邦家私集团总裁杜泽桦联络其他人大代表,就此提出反对议案,最终导致发电厂改变选址。由此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表决,但该企业主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自觉履行了对社会、对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责任。这对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更具科学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承担环境责任的节约型企业必定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评价政府的行为能否体现与自然的和谐,政府的决策是否代表公共利益,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必要性
创建节约型企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创建节约型企业决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一)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堪称能源消耗“超级大国”。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按美元计算,中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据统计,中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据统计,企业能源总消耗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70,因此,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建设节约型企业是一项紧迫工作,是企业应当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杜绝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产过程尤其是节约的重点环节,企业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之一,做好建设节约型企业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实质上转变为成本最少化目标,降低成本成为增加企业收益的重要来源。成本降低意味着节约,节约就是要促进降低成本。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良好的成本收益作为支撑。没有良好的成本收益,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
其次,企业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运作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是能耗大户,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价格大战,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正在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决定了以技术进步来实现节约,满足效益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持续降低成本来谋求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再次,建设节约型企业不仅具有巨大的企业成本优势,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既是资源消耗大户,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建设节约型企业不仅能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源,为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导航效应和标杆作用,能够促进和推动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
一、树立节约的理念
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树立节约的理念,为此必须明确节约的重大意义。首先,节约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编制的利润表看,节约能够降低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支出项目的水平,在企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利润水平。其次,节约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资源条件。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如水、电、煤、气、油等,如果企业不讲节约,则自然资源将被极大的浪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GDP 翻了两番,但是这种发展是以资源的极大消耗、甚至是浪费为代价。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3 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 倍。但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却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可耕地面积水资源、森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5、1/4和1/7,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2、1/9、1/23,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6、1/6和1/9, 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对企业成本的发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有利于控制无效成本的发生,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手段。无效成本是指其发生后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成本,或者产生的效益不足以弥补所发生的支出的成本。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成本发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如在采购过程中要实施比质比价采购方式,力争降低采购成本;在材料的验收入库环节上,要确保所采购材料的数量、质量均符合合同的规定;在生产环节上,要确保领用的材料不被浪费,并保证产品质量,避免产生废品而发生废品成本;在销售环节上,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控制销售费用,特别是广告费用的发生。第二、实施全员成本管理。全员成本管理是指把成本控制的指标在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基础上,再落实到部门里的每个人,让每个人都有成本控制的任务。有的企业员工认为,成本控制是财会人员的事情,这是片面的。虽然财会人员具有监督的职责,但是成本更多的是发生在各个业务环节上,各业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应负有更多的责任。第三、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企业中不同的成本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广告费、利息成本、水费、电费、油费、业务招待费等,因此应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推动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技术能够降低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质量,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有效手段。但是先进技术不容易获得,而且更新换代快,因此,要求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这样才能获得先进技术,并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推动技术创新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第一、时刻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和所在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方法和思路,争取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第二、重视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人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比资金、物资等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人才,因此,企业应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以获得人才。企业应重视人才的使用,让人才工作在关键的技术岗位上,并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多出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第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技术,应积极申请专利,以获得法律保护。如果不申请专利,应将其作为非专利技术,采取严密措施加以保密,以免涉密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有时候采用引进方式可以更快地获得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四、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存在既相互一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从长远看,两者应该是相互一致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即创造社会效益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短期看,两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企业节约资源消耗、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社会效益不一定有利。例如,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噪音等污染了环境,如果企业不加以处理,可以节约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这对社会效益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矛盾时,企业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经营活动中应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切实做到安全生产。第二、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按照国家标准做好环保环保工作,不能因为企业的污染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依法纳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第四、在就业、职工福利、工作条件等方面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五、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必要的赞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3:30
目录
概述
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