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
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名词
节能降耗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名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基本信息
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称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统计显示,我国中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用能量占了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左右。其中,用能量占全社会用能量60%以上的企业是仅占全国企业1/5的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而其产值则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
从统计看,人们对重工业化进程的批评似乎言之有理。但笔者以为,以此认定我国能耗高、能源紧张主要是重工业发展过快造成的,有点偏颇,还打错了板子。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展开,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工会向广大员工发出倡议,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节能降耗,从我做起”活动。活动以“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为主题,要求广大员工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在生产或生活中,都要注意节能降耗,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自倡议发出至今两个月里,陆续收到员工提出的一些节能降耗的好做法、好想法,有职工提到:“浪费是一个公司最头疼的地方,积少成多,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节能降耗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节能降耗就意味着增效,只有增效我们的企业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要做到从立项就考虑节能降耗的问题。从根本抓起才是最省时省事的思路”、“创造力是节能的源头,我们要抓住源头;规范化制度化是节能的保障,我们必须强化保障;节能意识的树立是实现的基石。”这充分说明,大家对节能降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经过筛选,现刊登出一部分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遇到也都能做到的事情,每一名员工都从自我做起,以不断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的使用效率,节能降耗。
相关文件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
2、2005年11月10日,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要求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大力加强调温建筑玻璃贴膜的使用和普及。
3、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于06年8月发布。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对节能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决定》第四条明确要求:“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建筑材料。”
4、2007年3月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倡导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节能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标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健全节能环保政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八个方面的工作。指出应该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积极推进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尤其是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节能措施
1、汰旧换新——提高能效淘汰高耗能的用电设备,更换为先进高效的设备,老老实实的提升用电设备的内部效率。用技术革新、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手段更新淘汰旧的、高耗能的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例如用节能灯替换白炽灯,用T5灯替换T8灯,用金属卤化物灯取代高压汞灯,用直流电机替换交流电机,用世界上能效比最好的中央空调主机替换旧的空调主机等等,都能产生非常显著节电效益
2、改进工艺——挖潜增效在水源丰富地区,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在地形开阔地区,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替代中央空调机组制冷供暖,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利用中央空调机组余热回收技术,提供生活热水。改进工艺流程,达到一机多用,充分挖潜增效,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
3、加强维护——减少损耗通过采用更先进科学的维护设备和技术,减少用能设备损耗,降低用能设备的维护成本,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支出。
4、加装节能器——减少能耗加装变频器,通过改变电机的运转速度、软启动等技术手段,达到节电目的。适合风机、水泵等负荷经常变化,没有恒速要求的场合。加装节电器,通过降低电压、消除谐波、抑制浪涌、调节无功等技术手段,达到节电目的。适合对电压变化不敏感的用电场合。
5、错峰用电——减少费用合理调整用电时间,积极利用峰谷电价差,将部分或全部的高峰用电时间,转移到低谷时段。在空调制冷方面,可以采用冰蓄冷技术,转移用电时间,尽管该方法不节电,但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而节钱
6、计算机远程监控——科学用能利用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监控用能设备的用能时间、用能状况,分析判断用能设备的运行状况,合理地调度能源负荷,使用能设备长期处于最佳的用能状态,按“所需即所供”的原则科学用能,实现终端用能设备耗能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7、加强管理——节约用能通过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使用不合理的用能设备。通过现场巡视检查,制止能源浪费现象。
8、节能降耗——首先得先从能源消耗大户进行,由于能源紧张,随着节能工作进一步开展。各种新型,节能先进炉型日趋完善,且采用新型耐火纤维等优质保温材料后使得炉窑散热损失明显下降。采用先进的燃烧装置强化了燃烧,降低了不完全燃烧量,空燃比也趋于合理。然而,降低排烟热损失和回收烟气余热的技术仍进展不快。为了进一步提高窑炉的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回收烟气余热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途径。
节能设备
换热器
21世纪初国内河南巩义市终于研制出了荣华陶瓷换热器。其生产工艺窑具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导热性与抗氧化性能是材料的主要应用性能。它的原理是把陶瓷换热器放置在烟道出口较近,温度较高的地方,不需要掺冷风及高温保护,当窑炉温度1250-1450℃时,烟道出口的温度应是1000-1300℃,陶瓷换热器回收余热可达到450-750℃,将回收到的的热空气送进窑炉与燃气形成混合气进行燃烧,可节约能源35%-55%,这样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陶瓷换热器在金属换热器的使用局限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它较好地解决了耐腐蚀,耐高温等课题,成为了回收高温余热的最佳换热器。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表明陶瓷换热器效果很好。它的主要优点是:导热性能好,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抗热震性能好。寿命长,维修量小,性能可靠稳定,操作简便。是回收高温烟气余热的最佳装置。
陶瓷换热器可以用于冶金、有色、耐材、化工、建材等行业主要热工窑炉,正在为世界的节能减排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节约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从点滴做起增强节约意识,看到水管没关严主动给关上,工作完毕随手关灯,发现管道跑冒滴漏,及时修理。希望广大员工牢记“两个务必”,在工作中处处注意培养节约意识,为公司出点子、想办法,节能降耗,减少成本,从自身做起,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了持续稳定发展做贡献。
预热器
此外国内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工业炉窑上采用预热空气的预热器,其中主要形式为管式、圆筒辐射式和铸铁块状等形式换热器,但交换效率较低。八十年代,国内先后研制了喷流式,喷流辐射式,复台式等换热器,主要解决中低温的余热回收。在100度以下烟气余热回收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但在高温下仍因换热器的材质所限,使用寿命低,维修工作量大或固造价昂贵而影响推广使用。
口号标语
1.节能出产品,节约出人品 ;
2.节能不要口号,只要行动 ;
3.节约能源度危机,共创经济新契机;
4.东岳一齐来,节约能源做环保 ;
5.推动节约能源,落实优质环境 ;
6.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7.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东岳美好的未来 ;
8.一分钱当成两分钱花;
9.时间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
10.能源得来不易,节约共享便利 ;
11.节约成本,等于节约资源,等于延长寿命
12.节能降耗从我做起,控制成本再接再厉;
13.节能降耗,和谐发展;
14.地球一小时,和谐全世界;
15.人离机停、人离灯熄;
16.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17.节约能源,创造美好未来!
回收方法
烟气余热回收途径通常采用二种方法:一种是预热工件;二种是预热空气进行助燃。烟气预热工件需占用较大的体积进行热交换,往往受到作业场地的限制(间歇使用的炉窑还无法采用此种方法)。预热空气助燃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一般配置在加热炉上,也可强化燃烧,加快炉子升温速度,提高炉子热工性能。这样既满足工艺的要求,最后也可获得显著的综合节能效果。
当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供应紧张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污染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美国的1/3,居世界第二位,仅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0,但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显现。能源形势告诉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也将是克服能源制约的历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是节能之路。
另一方面用电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单位产值电力消耗高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动机、泵类、风机、空气压缩机工业电炉等主要终端用电设备平均能效水平较低,用电管理粗放,企业、机关、居民都还存在很多不良消费习惯,节电潜力很大。必须高度重视节电工作,采取节电措施,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降低电力消耗。节约用电,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节约用电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9 17:34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