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大公国(1809年—1917年),
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国家,附属于
俄罗斯帝国。
历史沿革
原始公社制度
“芬兰”这个名字源自于
芬兰西南的一个自18世纪以来被称呼为芬兰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东方之地)才是对这块瑞典东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约15世纪左右芬兰才开始变成“Österland”的
同义词。
芬兰历史开始于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
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
瑞典王国时期
瑞典摄政比列尔·雅尔于1249年透过第二次瑞典十字军占领了芬兰。这场十字军是针对Tavastian人的拒绝继续改信基督教而发动。诺夫哥罗德控制了说东
芬兰语方言的卡累利亚。瑞典则于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军控制了西卡累利亚。西卡累利亚此后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内,而东卡累利亚在文化上则逐渐转向俄罗斯和
东正教。虽然东卡累利亚人在语言和血统上仍与芬兰人保持紧密联系,但他们通常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天主教和东正教世界的界线也随着1323年的Nöteborg条约而定于芬兰的东界。
芬兰在13世纪时融入了中世纪的
文化圈。
多明我会在1249年传入芬兰并造成重大的影响。早在14世纪初,已有文件记载第一批芬兰的
索邦大学学生。在芬兰西兰部,
图尔库的
城市聚落正在发展中。图尔库曾是
瑞典王国最大的城镇,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
手工业者。虽然芬兰在中世纪的
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兰南部和
波的尼亚湾沿岸只有一些以农维生的教区和领地。芬兰的其他地区则有以渔猎和小规模农耕维生的萨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纪,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兰南岸和西北岸。在
奥兰群岛及奥兰群岛和图尔库之间的群岛中,
瑞典语甚至更加普遍。瑞典语也成为芬兰其他地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
图尔库于13世纪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区。
图尔库大教堂是圣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当时的主教比现今拥有更大宗教上的权威,也常是当地最具权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兰人,但城堡里的指挥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国的贵族。1362年,芬兰的代表获邀参加
瑞典国王的选举。这个事件常被当作芬兰融入瑞典王国的表现。做为这个王国斯堪地那维亚的一部分,负担得起一人一马装备的权贵和
自耕农组成绅士和
贵族阶级,集中于芬兰南部。
位于
维堡的堡垒保卫了芬兰的东境。瑞典和诺夫哥罗德于1323年签署了Nöteborg条约,但这个条约并未长期遵守。1348年,瑞典国王
马格努斯四世发动一场针对东正教异端的十字军,最后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丢了王位,这场十字军也失败以终。瑞典与诺夫哥罗德的争端是为了控制波的尼亚湾北岸及芬兰东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诺夫哥罗德将那里视为渔猎的基地,且不满于西边天主教移民的缓慢渗透。14和15世纪间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彼此断断续续发生了一些冲突,但多数时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和平状态。既存的内部的紧张亦然。
1380年发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维亚部分的内战也波及到芬兰。1389年,内战的胜利者
玛格丽特一世将瑞典、
丹麦、
挪威三个王国全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此即
卡尔马联盟。接下来的130年,瑞典的各个派系试图打破这个联盟。芬兰也卷入了这场纷争,但在15世纪似乎是
相对富裕的时期,期间人口增加、经济也有所发展。到了15世纪末,东部边境的情势越来越加紧张。
莫斯科大公国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向统一俄罗斯迈进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罗斯发生了战争,维堡的要塞遭到俄罗斯包围,根据当时的传说,该城是由神迹而拯救。
1521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
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国王。在他主政下,瑞典于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体系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改革,使国家的对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当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税。紧接在宗教改革之后,图尔库主教Mikael Agricola出版了他翻译的芬兰语新约。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尔辛福(Helsingfors),即后来的赫尔辛基,但两个世纪以来,它仍只是个渔村。
古斯塔夫一世于1560年死后,他的
三个儿子接连继位。其中
埃里克十四世开启了瑞典的扩张时代,他于1561年将
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纳入其保护之下。利沃尼亚战争(1558年―1583年)之后,瑞典一直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达160年之久。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瑞典与丹麦、
波兰和俄罗斯抢夺对爱沙尼亚和
拉脱维亚的
控制权。芬兰人因此饱受战争带来的征兵、重税和军队的骚扰。这造成芬兰人于1596年―1597年的起事,这场叛变以血腥的镇压结束。1595年和俄罗斯签署的Tyavzino条约使瑞典和俄罗斯的边界向东及北方移动,大约就是现今芬兰与俄罗斯的界线。
16世纪的芬兰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农业聚落人口的成长。国王鼓励农民自Savonia省迁移至芬兰中部的广大荒野。这使得原本居住于此的萨米人被迫离开。而有些荒地则是卡累利亚人的传统渔猎之地。在1580年代,这导致一场芬兰人与卡累利亚人与芬兰人间的血腥游击战,特别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间在位的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进行了一连串的
军事改革,将瑞典军队从原先的农民民兵改造为有效率的战争利器,甚至可能是欧洲最好的一支军队。他完成了对利沃尼亚的占领,还得到了俄罗斯在Stolbova条约中失去的领土。1630年,瑞典和芬兰的军队开进
德意志参加
三十年战争。芬兰人组成的芬兰
轻骑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称。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瑞典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间,芬兰总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内,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兴建了许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认为有益于芬兰的开发。例如在1640年,芬兰的第一所大学Åbo学院成立于图尔库。芬兰语的圣经全书于也于1642年出版。
但重税和持续的战争及寒冷的气候(
小冰期)使这个时期的芬兰农民度过了一段黯淡的时光。在1655年到1660年间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芬兰士兵被调往利沃尼亚、波兰和丹麦作战。瑞典的
政治体制也越加趋向
君主专制。
瑞典王国于1638年到1655年还握有美国的德拉瓦和宾夕凡尼亚地区作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为芬兰裔。
17世纪的芬兰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
律法倍附加于世俗法律上。各领域事物都必须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会也变成义务性质,宗教
罚则也被广泛运用。这些规定于图尔库主教尤汉·特瑟鲁斯(Johan Terserus)离职后公布,他所写的教义问答于1664年被图尔库皇家学院的神学家宣布为异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励个人研习圣经,使芬兰第一次尝试推动
普及教育。教会要求每位信徒都应该具备阅读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虽然这些规定可能会以背下文本达成,但也使阅读的能力传达到民众之中。
发生于1697年到1699年的一场饥荒夺走了芬兰约30%的人口。
发展历史
1807年,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
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
东普鲁士签订《
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国进攻瑞典王国的属地芬兰。1808年,
俄瑞战争爆发。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
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1809年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
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这是芬兰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政府。 此后的一个世纪中,芬兰一直保持在
沙俄内的自治大公国地位。1812年,沙俄将卡雷利阿地区交还了芬兰,保持了芬兰民族地域的完整性。在芬兰的自治时期,芬兰依然沿用1772年瑞典
古斯塔夫三世的宪法体制,其境内农民的地位和沙俄
农奴制下农奴的地位完全不同。摆脱了瑞典统治的芬兰由于森林业和矿业的大发展,渐渐成长为了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芬兰人的独立意识逐渐苏醒。芬兰上层贵族开始大力推广芬兰文化和语言,他们将他们的姓氏改为
芬兰化姓氏,学习
芬兰语(文字), 并在他们的孩子们中推广芬兰语教育。至1863年,土生的芬兰人终于进入了政府(原芬兰政府官员均为芬兰的瑞典贵族所把持)。1892年,芬兰语在芬兰赢得和瑞典语同等的
官方语言地位。1906年,俄罗斯为了让芬兰摆脱瑞典的影响,将
芬兰议会按照瑞典制度的四级会议体制(瑞典的四院制度,包括了代表了贵族、
神职人员、市民和农民的四院)改组为单院的
议会制。 芬兰议会首先采用了
普选制,并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赋予女性
选举权的国家。
1917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
十月革命沙皇统治崩溃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芬兰被宣布为
君主立宪国,德国黑森王子腓特烈被选为芬兰国王, 称瓦尔诺一世, 随着
一战德国的投降,芬兰国王被迫退位,芬兰成为了共和国,1919年6月27日,芬兰人斯塔尔伯格被选为第一任
芬兰总统。
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