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十字花科荠属
草本植物。又叫田儿英、护生草、净肠草、枕头草,全体通常无毛,茎呈直立状态;基部生长叶片呈莲座状,基部小叶呈较长的羽毛状;花序顶生及腋生,小花的花柄等长,花瓣呈白色的卵形;
果实呈倒三角形或心状三角形;花果期在4-6月。荠菜这个名字最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出现。
植物学史
荠菜这个名字最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出现。荠菜入馔,古已有之。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便是人类对于荠菜的最初认识。到了400多年后的汉代,辞书之祖《尔雅》中又有“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腌菜)及羹(菜汤)亦佳”的记载,算是荠菜可以食用的最早文字记录。直到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中正式将荠列为蔬菜作物。
形态特征
株:高(7)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
叶: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
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花:
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
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
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
果: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
物候期:花果期4-6月。
近种区别
主要品种
生产上主要两个品种: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
生长环境
荠生长在海拔30~100m的山坡、田边及路旁。荠属耐寒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生长适温为12-20℃。气温低于10℃,高于22℃时,生长缓慢,湿度高,品质差。荠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其生长旺盛,叶片肥嫩,品质好。对土壤
ph值要求为
中性或微
酸性。
分布范围
全世界温带地区广布,在欧洲主要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法国大陆、科西嘉岛)、德国、希腊(克里提、希腊大陆、东爱琴群岛)、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意大利大陆、撒丁岛、西西里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马德拉、葡萄牙大陆)、罗马尼亚、俄罗斯(中欧部分、东欧部分、加里宁格勒、北欧部分、西北欧部分、南欧部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巴利阿里、西班牙大陆)、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瑞士、土耳其(欧洲部分)、乌克兰、英国(大不列颠、北爱尔兰);在中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繁殖方法
荠以撒播为主,亩用种量1—1.8kg, 先浇一次透水,由于种子细小,播种前可将种子拌和2—3倍细粪土,将拌均匀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平整好的墒面上,再盖上细土和细农家肥,以看不见种子为宜。
栽培技术
种植季节
荠菜播种按季节分春播秋播2种。春播选在早春3月顶凌播种, 秋播选在8~9月份。[11]在云南栽培荠菜春、夏、秋季均可露地播种或棚温室栽培。春季栽培2—4月播种,早春气温低时可覆盖地膜,出苗后揭膜,或用小拱棚保温。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沙质壤土栽培, 有利于荠菜的生长发育。按2~3 t/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深翻整平。于播种前7~10 d做畦, 畦宽2 m, 以防土壤透风, 有利于幼苗扎根成活。
田间管理
植株管理:在10℃~18℃的条件下, 一般3~4 d即可出苗, 出苗后及时揭开地膜, 待2叶期进行间苗、除草, 株间距5 cm。4叶期定苗, 株间距10 cm。
浇水:荠菜产量的多少, 收获早晚, 与水分管理的精细和及时有着直接关系。由于荠菜根系浅, 需要足够的水分供给, 所以整个生长期都需要不间断的小水灌溉。出苗前, 未盖膜的每天喷水3~4次, 出苗后, 每天喷水1次。天气过干, 每天在清晨或傍晚浇水1次。到了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晚秋播种的荠菜, 浇水更应轻、勤、凉, 即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
除草:荠菜植株较小, 又因采用撒播的方式, 苗草齐长, 不分伯仲, 所以人工除草困难且费工。因此, 在种植时除了选择杂草较少的地块外, 可结合间苗和采收清除杂草。
施肥:春播荠菜生长期短, 2~3片真叶期或出苗8~10 d后应施肥1次, 15~20 d后再施1次肥, 每亩施入2 500~3 000 kg腐熟粪肥, 掌握勤、稀的规律, 或每亩施入8~10 kg尿素。秋播荠的采收期较长,可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同春播荠。
采收管理
荠是分次采收的,每次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采留植株要均匀适当,出苗后1个月左右,叶子长到12~16片时就可以采大留小, 分期采收, 捆把儿上市。
早秋播种荠,在真叶10-13片时即可采收,约9月上旬供应市场,从播种到采收为30-35天,以后分期收获4-5次,至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10月上旬播种的秋荠,随着气温逐步降低,生长变得缓慢,45-60天后才采收,以后可继续采收2次,2月下旬播种的春荠,4月上旬采收供应市场,而4月下旬播种的,5月下旬采收,春播荠一般采收1-2次,产量18.0吨/公顷左右。
留种方法
野生荠菜一般在4 月开花, 5 月种子成熟。在选择留种和种子采收时, 一般在3—4 月留意观察野生荠菜长势好的地块, 加以保护, 待到5 月种子有7~8 成熟时采收。由于荠菜的种子和其他十字花科种子成熟一样, 从下部先开始成熟, 下部的种子也最饱满, 在种子采收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下部的种子裂荚脱落, 种子采收后要及时进行晾晒, 去除杂质和没有成熟的种子, 成熟良好的种子呈桔红色, 种子晾晒好后放阴凉干燥处储藏。
病虫防治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夏秋多雨季节,空气潮湿时易发生。发生初期可喷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
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蚜虫危害后,叶片变成绿黑色,失去食用价值,还易传播病毒病。在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用40%乐果1 500倍液,或8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荠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菜中甘草”,富含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纤维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2.74克/千克)、天冬氨酸(2.39克/千克)等,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21%;另外,含有原儿茶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以钙盐、钾盐及钠盐形式存在的荠菜酸、苹果酸、枸橼酸、对氨基苯磺酸、延胡索酸;蔗糖、乳糖等多种糖类物质;布枯苷等多种含黄酮类物质;还含胆碱、乙酰胆碱、酪胺、马钱子碱等。
药用价值
基于本草考证发现,荠菜全草皆可药用,是一味味美价廉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药物,荠菜功效齐全,有疏利五脏,利肝和中,益胃明目,凉肝止血,清热利湿,消痰止咳,杀诸毒等功效,荠菜子主明目目痛,青盲去翳,去风毒邪气,解热毒,久食视物鲜明,荠菜花内服可治久痢,消小儿乳积,荡涤肠胃,外用可辟蚊蛾虫蚁蚤虱,荠菜根益胃,明目去翳,主目涩痛,其根叶烧灰存性可治赤白痢,故荠菜及其不同药用部位可治疗内外妇儿眼各科疾病。
现代研究报道显示,荠菜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有机酸、氨基酸、糖类、无机物等,具有降血压、收缩子宫、止血、抗癌、抑菌、抗炎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于预防麻疹、乳糜尿、产后流血、出血性眼病、高血压、慢性泌尿系感染、婴幼儿腹泻。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荠菜也叫“野菜”,是生活化的叫法,“荠菜”体现出文化性,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诸多文人墨客为它作赋。
荠菜美名远扬,得力于历代好
美食的文人。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放翁,现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众口一词为荠菜唱赞歌。陆游曾吟《
食荠十韵》,苏轼则有《与徐十二书》:“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
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砚壳,当于羹面上……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明人滑浩的《野菜谱》:“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却多多记录了同为食荠的人间辛酸史。
民间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
南京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传统,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民间历来有荠菜崇拜,百姓认为春天食用荠菜,应时而食,可以驱邪明目,吉祥而健身。所以,江南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春季来临,西安饺子宴中也有一种饺子应时而上,脱颖而出——荠菜饺!春吃荠菜饺的习俗,源自于一台剧——秦腔剧《五典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