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
经济性裁员的简称
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该词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对阶段性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生产不饱和、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
简介
定义: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裁员专指经济性裁员,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的企业,可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该条款中只规定了“企业”,也就是说,经济性裁员的实施主体只能是企业,是企业因生产经营状况或其他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需要大批量的辞退劳动者,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
法定条件
企业若因经营困难等经济性原因裁员,且裁减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则需满足法定的裁员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企业如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并出现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通过法定程序可以裁减人员。
企业破产
企业重整是对已经具有破产原因但具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拯救其生存的积极程序。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七十条规定,企业可以进行重整的情形有四种:(1)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2)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3)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4)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企业进入重整程序后,如需要裁减人员的,则可以采取本条经济性裁员。
经营困难
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可以根据地方政府规定的困难企业标准来界定。各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可能不完全一致,但在司法判例中可以看出,企业以“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为由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必须提供证据证明。
经营调整
企业随市场竞争,需要进行产能提升,可能存在转变业务领域、进行技术革新等等,部分原有岗位人员富余。企业出现此种情形时,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调岗调薪后仍需要裁员的,可以裁员。
经济变化
此条款属于适用经济性裁员情形的兜底条款,一般是指企业所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发生,导致企业需要进行大批量裁员。实践中,例如企业因为政府临时征用土地,须立即搬离原地址但又暂时无法找到新地址导致生产经营不能继续的,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但须注意,该兜底条款情形应当足以相当于前三项中用人单位出现的困难,即该情形应当足以与用人单位进行破产重整、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用人单位转产或者出现重大技术革新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情形相当。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相关限制
对于可以裁减的人员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以下三类人员属于企业实施经济性裁员时需优先留用的人员:(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企业出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情形之一实施裁员的,应注意《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例外规定:若员工属下列人员的,企业不得根据上述第四十一条规定裁员:(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与1994年的规定相比,增加的两类禁止裁员的范围分别为“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以及“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程序要求
企业应根据《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第四条,履行如下程序:(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对于一些用人单位违法裁员、采取要求职工辞职重签劳动合同或转为劳务合同等形式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强调要坚决纠正上述行为,督促用人单位合法行使用工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违反和规避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职工合法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的反映也证明了这一点,假如大规模裁员作为广泛重组计划的措施之一,而且制定出完善的战略规划,公司的股价在消息公布之后的数天内平均上涨4%左右。裁员是在向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华尔街发出重要的信号。
主要分类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在评论这次联想裁员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联想遇到经营危机,不得已实行裁员。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裁员及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一种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
第一,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要在变化中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是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人力资源方面,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第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均效率低下,这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靠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取成长的增长模式是相适应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效率,要从资源消耗型走向资源集约型,理性裁员是一个必然途径。
第三,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它既有创造价值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人力资源有自我就业选择权,自我就业选择权会导致人才选择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机制、行业等不利于己,人才就会流动。其次,人力资源会退化,如果企业员工过于稳定,员工创业激情就会衰减,员工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提升,就会退化。再次,人力资源会沉淀,如果员工进入企业后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创新,员工就会从人才变成庸才。因此,通过裁员,可以铲除沉淀层,使组织的效率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裁员,使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起内在动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主要影响
以银行为例。一家银行人事部门的人士透露,银行精简人员的地区多是一些效益较低、网点过密的外地机构;从人员构成来看,主要是学历低、年龄大的职工。而减员多采用一次性买断工龄,或者提前退休的方式。另外,部分银行还开始大胆尝试网点柜面人员多为聘用的机制,一年一聘,不合格立即辞退。可以肯定,银行业不再是摔不烂的“金饭碗”。
作为银行而言,改革不仅仅裁员那么简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考虑员工的出路。对于员工安置的问题,首先要做结构调整,削减中线和后线的员工,把他们移到前线为客户服务。因为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还非常有限,大量的银行新产品等待着去开发和处理。与此同时,银行可以代理保险、证券、基金,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员去做。因此,做人事改革方案中,无论是留岗的,还是被裁的,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必要的;对于内退、病退、闲置和待业人员退出、违章违纪违法人员退出必须区别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抓好员工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培育,使其思想观念跟进,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机制。在改革中要大胆启用新人,让新事业由新人来干,必要时果断撤换思想观念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这样就会减少改革的阻力,增强改革的活力和动力。
当然,银行裁员肯定有其自身的理由。分析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是外部环境使然,随着2006年大限迫近,中国政府及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严格履行银行业的市场开放义务。与此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金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显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5年过渡期的临近,外资银行届时将享受国民待遇,留给国有银行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加上外资银行诱人的待遇,用人的机制,爱人的氛围,让各路见异思迁者想入非非,如果国内金融界对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还有,虽然四大银行对人事改革已经下了大力气,但是与汇丰全球3万左右的员工相比,动辄三四十万员工的国有四大银行机构还是“相当庞大”。其二是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需要。据了解,四大银行全都提出了上市计划,其中“走在前列”的建行要“力争在年内上市”。根据“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国务院的批示是对上市方案要“继续研究”。此间,专家认为银行改革应当在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核心层面上加大改革力度,而人事改革显然是整体改革中的关键一环而已。
让幸存者受伤更深
4成出现紧张压力
外国医学机构曾经针对141名女性员工,进行裁员后的身心健康研究。其中有73名员工遭到裁员,一年后与另一群(68名)未遭裁员的员工相比,发现遭裁员者普遍出现忧郁症的相关症状,如失眠、对事物丧失兴趣、情绪低落等。如果他们的伴侣无法提供有效的情绪支持,患者的忧郁症程度会更加严重与持久。
企业发生经营不善倒闭,或是大量裁员,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失去工作”的那群人,但鲜有人了解,在一波波裁员潮中幸存下来的员工,身心健康的状况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些外人眼中看来幸运逃过一劫的工作者,有许多人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幸运,甚至心理压力比被裁掉的员工还大,经常担心自己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丧失人际信任感,还有奉命实施裁员的高阶主管,内心可能会累积沉重的愧疚感
心理专家研究一家企业大量裁员后留下来的2000多名员工的身心健康状态后,发现普遍存在忧郁、失眠、饮食习惯改变等明显征兆。其中女性员工的体重增加更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由此可见,受到裁员影响的绝对不只是失业者而已。针对这群经历过裁员风暴仍然生存下来的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变化,有一种新名词来形容:“裁员幸存者症候群”。
根据1997年“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公司大量裁员之后,有70%的公司表示留下来的员工生病的情形明显增加,包括心理疾病、药物或酒精依赖高血压、心脏血管疾病等。
顾朗伯格教授的研究中也发现“裁员幸存者”中,43%的人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38%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得更为紧张。其他“裁员幸存者症候群”还包括脾气变得暴躁、沟通能力变差、无法准时完成工作、请病假时间增加、失眠、专注力变差等。更惊人的事实是,光是裁员的“谣言”,就足以导致员工产生上述的症状了。
重建对组织的信任
“全球就业展望市场调查报告”,台湾雇主的聘雇需求连续两季在亚太八地区中垫底。可以预期的是职场工作者一生中遭遇裁员的机率必定大为增加。政府、工会以及相关机构应及时整合资源,提供这群受影响的工作者专业之心理谘商与转职辅导,协助他们努力对抗非理性想法、保护自尊心及工作权不受伤害,这才真正是重视人权的作为。在此同时,企业内部应表现出耐心与被裁撤的员工沟通,提供交流的管道让所有人讲出他们的痛苦。针对被留下来员工,应该重建他们对组织的信任,并提出明确的指导方针,让员工能尽快把注意力放到建设性的行动上。
最近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公司宣布的1月计划裁员人数超过10万人,主要原因是并购活动造成部分多余职位,负责此项调查的公司指出,随着并购活动上升,一桩并购案将导致“裁员最多1万人,因多余的职位要被削减”。
应对措施
为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按照“简化手续、缩短流程、高效便企”,规范优化企业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公告、资金拨付流程,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探索“政策找企”,将稳岗返还政策主动推送告知企业,让企业应知尽享。
失业保险
符合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发放失业保险金。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继续发放失业保险金直至法定退休年龄。同时,实施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发挥大数据比对功能作用,对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的,主动推送政策、靠前服务,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围绕补齐民生短板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就业,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经济补偿
企业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企业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前述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裁员报道
2023年
2023年1月,美国共有277家科技企业裁员近9万人。
2023 年11月,广汽本田裁员了900人。
2024年
2024年1月,本田的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在接受采访时称,2024年将在中国实施大规模的人员优化。1月24日,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宣布,计划2026年底前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其中950人位于德国。
2024年1月份,美国已有103家科技企业采取了裁员措施,其中不乏微软、谷歌、Salesforce、亚马逊、PayPal等知名大型企业,总共裁减员工规模将近2.9万人。1月23日,欧洲软件巨头SAP宣布了一项重大的重组计划,包括裁减约8000名员工。
参考资料
中国律师网-新闻内容.中国律师网.2020-02-17
.中国政府网.2007-12-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08:33
目录
概述
简介
法定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