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加里曼丹(kalimantan barat)是印尼在
加里曼丹岛地区的5省之一、下辖2市和8县,首府
坤甸。面积约14.68万
平方公里,人口约504万(2019)。
历史沿革
在荷印统治时期
加里曼丹岛被定名为
婆罗洲,1949年底荷印移交政权后改为
加里曼丹。
加里曼丹岛除北端约五分之一划为
东马来西亚(沙劳越,沙巴)与
文莱外,其大部分是印尼属土。因为地域辽阔,所以划分为四个省,
即东、西、南、
中加里曼丹省。
1776年,
罗芳伯于在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东万律创立‘
兰芳大总制’共和体制。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6月8日,由华侨罗芳伯等人在南洋西婆罗洲(加里曼丹西部)建立的
兰芳国,可说是
亚洲最早创建的
民主共和国,其所实行的兰芳大总制,是近代世界最早的共和政体之一。1777年,
美国独立战争激战正酣,法国大革命尚在酝酿,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建立了东万律为首都的“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1884年(清光绪十年)被
荷兰殖民者所灭,经历了107个年头。
1936年西加属婆罗洲府(首府设在
马辰)管辖,1938年改为郡,西加划为西婆罗洲郡。
1942年日本占领西加。
1945年
荷兰殖民政府(NICA)统治西加把它划成联邦,1948年又把它划为西加
特别行政区,1949年西加又划为州。1949年
坤甸西加特区区长把职权移交给西加州长,并将西加划入印尼联邦共和国。
1956年根据1956年25号条例才被划为省,于1957年1月1日成为西加里曼丹省自治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北与
东马来西亚的沙劳越州接壤。东北是
东加里曼丹。东南为
中加里曼丹。南濒
爪哇海。西滨加里曼丹
海峡。
面积146760平方千米〈
沼泽地30000平方千米;湖泊6760平方千米;陆地110000平方千米〉。沿海有65个小岛,面积1163平方千米。
地形
西加里曼丹大部份地区都是沼泽,包括西部的
沿海地带。北部、东北部与东南部有山脉。陆地分为平原与丘林两个地区,平原地主要在:三发县西部,坤甸县东部,卡江下游两岸,道房中部。丘林地则内陆全是丘林地带了。
马勒山脉(Muller)位于东南部,东北-西南走向,此山脉是与
中加里曼丹的天然分界。
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位于东南部,东北-西南走向,是马勒山脉往西南方向的延续,也是与中加里曼丹的天然分界。
卡普阿斯胡卢山脉(Kapuas Hulu)位于北部,西北-东南走向,在东北部与马勒山脉会合。
省内有一条全印尼最长的河流――卡江(Sei. Kapuas)长1,143公里,有支流兰腊河(Sei.Landak)、墨拉威河(Sei.Melawi)、卡燕河(Sei.Kayan)。卡江是西加的经济
大动脉,从下游
坤甸沿江直上有好多大小市镇,坐落在江边,全靠这条江将所需物品用船运送,然后在回头时,把各地的土特产载往坤甸。到了最近陆路交通较为发达了,才有些物质是通过陆路运载。此外还有较短的河流是三发河(Sei.Sambas)、乌洛港(Sei.Sebangkau)、文岛宜河(Sei.Selakau)、巴湾河(Sei.Pawan)、喃吧哇河(Sei.Mempawah)。湖泊有:鲁亚尔湖(D.Luar)、斯达鲁姆湖(D.Setarum)、伯利达湖(D.Belida)、沙加达尼湖(D.Sagatani)、三巴冷湖(D.Sebedang)、鹿邑湖(D.Mentrado)。
河流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西加里曼丹位于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岛,是一处充满沼泽、河流与森林的低洼之地。坐落于赤道之上,这里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炎热潮湿,拥有种植
油棕的理想环境。西加原本是块
原始森林地带,是两百多年前华人大批来到后,开荒垦殖后,才出现了橡胶园、椰树园、胡椒园,如今更加垦殖了大片棕榈园,
森林面积可狭小了,但比起其他省份还是有很大片未开辟的森林地带。
天然植物有
铁树、
柚树、
栎树、各种
菌类、蕨类和
兰花。
矿产资源
铝土矿资源大省。二次
世界大战后,经专家勘探,西加有着各种珍贵
矿产资源。如金、锰、镍、煤、
铁砂等,最近虽已有好多企业申请到开采准字,但只有一小部分已经进行开采,仍有大部分持有准字者还没有落实开采。
人口民族
人口每年增长1.53% ,
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公里26人。
种族有
达雅族、
马都拉族、
马来族、华人等。据荷兰作家Cator的记载,1900年西加华人是41,500人,20年后增加到67,000人,到1930年是108,000人。而此时华人的农园地约120,000
公亩。到1954年人口统计时,西加的华人占全省人口的30%(马来人30%,达雅人30%,其他各族10%)。
居民中超过一半信仰为伊斯兰教、24%为天主教、10%为基督教,其余信佛教、
印度教和孔教。
经济
主要为农业,
粮食作物有水稻、
玉蜀黍、
木薯;
经济作物为橡胶、油棕和
椰子。
工业多为家庭式的小型工厂,种类有碾米、加工
棕油、木雕、织布、编
草席和篮子等。
交通
主要靠
河运、海运和空运,有少数的公路连接省府
坤甸和其他地区。
政治
自
苏哈托下台后,其所搞的种族挑拨离间造成土著人杀害华人、马都拉人等血腥事件。到21世纪初恢复了三大族群(
达雅族,
马来族,
华族)融洽相处。
华人逐渐参与了政治活动,参选为中央,省级与县市议员,有华人当选为西加省议会副议长;坤甸市议会议长;山口洋正副议长。还有华人当了
地方长官,如张锦坤是第一位华人当上了上侯县县长,接着西加省副省长
黄汉山;
山口洋市长
黄少凡;坤甸县县长也是华人;山口洋市议会议长还是华人女性。
2007年12月17日,印尼华裔黄少凡就任西加省山口洋市市长,成为印尼首位华人市长。
2008年1月,印度尼西亚华裔黄汉山14日宣誓就任西加里曼丹(简称西加)省副省长,成为印尼历史上首位担任省级地方
行政长官的华人。
2008年4月11日,中国驻印尼大使
兰立俊及夫人一行飞抵西加里曼丹省(西加省)省府城市坤甸,出席印尼-中国商务理事会西加省分会的成立仪式。 兰大使一行在机场受到西加省黄汉山副省长和众多华社领导及社会贤达的欢迎。
2009年4月,印度尼西亚华人黄努山13日宣誓就任西加里曼丹省(西加)坤甸县县长。
文化
西加的华人
传统文化从未间断过。
苏哈托掌政时曾下令禁止一切含华人传统的文化节日活动,如
除夕夜到庙堂上香,过春节等。然而在西加对华人
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西加华人商业活动照样停业庆祝。这里必须特别提及华人占全市人口65%的山口洋,曾被喻为印尼的唐人坡,小香港,除以
客家话通行于市区外,另一特色是“十步一小庙,百步一大庙”的庙宇建筑群。苏哈托下台后,春节期间更是
舞龙舞狮,庙宇钟鼓齐鸣,男女老少上香拜神通宵达旦,元宵节各地神仙齐出游,法师坐刀轿,穿
口针,踩钉排等巡游全市,热闹非凡。近年来当地的其他族群,军政人员也多参与这一活动,这是全印尼独特的喜庆节日。
在西加的华人中,尤以
潮州人和福建人都不吃
三板跳鱼(称三宝
公鱼),这种
鱼背脊上有五个手指纹,传说是因被海浪打上三宝公的船上后,三宝太监亲手抓起放生的,所以鱼背上留下了三宝太监的五个手指印。
西加华人居住区的
房屋建筑格式与中国大同小异,在他们住家四周围都种菜,养
家畜。在山口洋,鹿邑和东万律,那儿的市区建筑与中国城镇都很相像。
教育
在西加全省的每个森林地带都有华人居住而成为小村庄。有的村庄只有10多户人家。他们有的是聚居在一块成个村庄;有的分散居住在各自的胶园、椰园,相隔数百米。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华文教育纷纷兴起,都以普通话教学,就连十几户人家,交通不便的偏僻村庄都开设中华小学;就连散居各园区的村庄也开设中华小学校。多数村庄学校只有数十名学生,所以只用一两位教师。当时的教师有的须步行几个小时才到达学校,教师们也一样愿意前去执教,其执教精神高尚可贵。据说当时西加的华校大大小小有100多间。
1957年西加省政府下令全省13个地区(
坤甸、
松柏港、喃吧哇、山口洋、邦戛、三发、盂嘉影、万那、上侯、新党、昔嘉罗、富都、道房)以外的地方不准开设
中华学校,这个禁令于1958年开始实施。华校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但原来的华校在地方上的热心人士支持下改为“民族
私立学校”,上午教授印尼政府的印尼文课程,下午教授华文,这样一直维持到1967年
苏哈托宣布禁令后就全部封闭了。
华人
华人最多的省
印尼西加里曼丹是广东客家和潮汕人集聚的地区。
据中国史书,北朝
魏宣武帝在位年间,就与婆罗王有接触、经商往来,而婆罗王对中国的朝贡也未中断过。据此记载,在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来到
婆罗洲(
加里曼丹)了。
据在
马来西亚的金剑先生(1991年12月14日马来西亚《新生活报》刊登)写道:“1407年(永乐4年)在
吕宋岛的海盗首领林道乾,不敌西班牙的部队,只好率部下南逃至
婆罗洲岛北部登岸,土人酋长见林道乾部队衣甲鲜明,不敢抵抗,带领族人投降,之后,林道乾部众在此开荒耕种,改邪归正,与土著女孩通婚,繁衍至今。”这个地区就是“宋公”(Sungkung),它位于三发河上游,该村还保养着林道乾的墓,墓的上面还插有他的宝剑。
随后就有华人乘搭帆船向南探险来到婆罗洲,一般是每年的春季顺东北风来到西加,要到6-7月间有了
西南风才回航,当时来到西加的华人都是短暂停留,以经商为主,后变成长期定居,进行釆矿、开荒。1740年喃吧哇(Membawah)
苏丹向
汶莱苏丹招得一群华工到百富院开采金矿,从此开采金矿延伸到内地,如民旺、新南(Minwang),新南(Sinnam)和东万律(Mandor)。
1750年开始有大批华人来到西加,因为那年三发苏丹批准华人在
鹿邑(Mentrado)开采金矿。
当1770年在东万律发现新金矿后,华人更迅速来西加,几乎每年约有3000华工来到西加。受金矿的诱惑,大批华人移居西加,从喃吧哇转移到
坤甸,邦戛,三发等地,后由于开采金矿容不下,就转移生产目标,即向各处开始耕田捕鱼,开垦农业和种植园艺,如胡椒、甘密(Gambir)、
椰子、橡胶等。
1812年约有30多个金矿矿区,以东万律金矿最大。全部采矿工人约3万。早期到来西加开采金矿的华人,都各自组织公司,主要是
梅州市
梅县区、
大埔人,潮州人。早期的公司有东万律的
兰芳公司、
鹿邑的大港公司、三条港公司、和顺公司等。逐渐地越来越多华人前来西加,于是自1850年华人开始转移生产目标,即向西加的市镇以外的森林地区垦荒务农,所以西加各偏僻地区都散居了华人,他们开荒垦植椰子园,
橡胶园,
胡椒园。成立小乡村,甚至有些小乡村全是华人,没有其他族群,在内陆丘林地带的每个园区都是华人开辟的,即使交通很不方便的地区都有华人的小村庄。在城市华人比较多的是山口洋,华人居民占全市人口的65%,坤甸市华人占45%。
华人遭受迫害最大的省
1942年日本占领西加后,将华人精英进行大逮捕,然后载往东万律,实施集体大屠杀或活埋,几达万人。日本军把一卡车一卡车的华人载往东万律,其中不乏正值壮年的
积极分子,一概被命令自掘填墓穴,然后在屠刀下断头或集体活埋。
东万律惨案的集体屠杀,后来建了万人冢的墓园。
1965年“九卅”事变后,
苏哈托上台,搞反共排华运动,西加的印共及其同情者组织游击队反抗苏哈托政权,游击队的成员有华人,
活动范围是三发县和
坤甸县两个县区的森林地带。苏哈托政权扑灭无方,诬赖游击队能在森林生存是靠山区华人的资助。为达消灭目的,就散播不利华人的谣言,煽动怂恿勇猛而单纯的
达雅族人仇视华人,向华人大开杀戒,进行驱赶行动。于是在1967年底,三发县、坤甸县军人伪装成达雅族人,率领了达雅族人搞“
红头事件”,用达雅族人的习俗,向每个村庄散发红碗,要大家宣誓驱赶,烧,杀,抢华人及其房屋,财产,园地。经过大运动后,将这两县管辖的山区华人赶到海边城镇,造成约20多万人华人难民。有的村庄华人走得慢些的就被杀害,甚至有的是由武装人员策划进行全村庄的大屠杀,例如孟加影坡附近的麻云,伯兰蒂,和华莪附近的双滨港,这3个村庄,各有数十户华人,男女老少各数百人口,全被集体杀光。当时除这三个村庄的华人及连同走得慢而被杀害的华人约数万人。那些被赶走的约数十万人,他们来到沿海地区成了无业游民,政府不管,让其自生自灭,有的还被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许多未经审判而凌辱致死狱中;当时逃到山口洋和坤甸的华人难民,其中有的与其饿死,不如冒险到外岛找出路,求生存。所有在山区的华人都有树胶园,胡椒园等,被抢光了,最后都被破坏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当时已没华人团体了,逃来沿海的难民,只由个别热心华人接济,有的流落为乞丐,卖淫,有的带点钱出来的就到外岛打拼。在那个年代政府在西加也实施白色恐怖,凡是被认为“莫须有”的华人就被捕杀,许多尚有一点积蓄的华人纷纷逃往外岛避难。所以从此西加华人人数大大减少,由原来的占全省人口的30%减至9,151人(2004年统计华人人数是365,232人,全省3,991,612人)。
经济作物也在这次清剿中全破坏了,造成西加经济一落千丈。
华人姑娘外嫁最多的省
自“红头事件”后,西加出现很多穷困难民,为摆脱贫困,先是出现许多媒人带难民的女儿,寡妇到香港,台湾找婆家,一些寡妇在台湾更多的是嫁给退伍老兵;后来是台湾的
媒婆带人来物色,就形成更多华人女孩外嫁到香港,台湾等地了。她们有的幸福了,找到好归宿;但也有遭到更惨的命运,被虐待,转卖为娼,再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