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
古代地名
1、泛指义:古代泛指神州大地中原之西的区域。
地域古名
中原之西的区域
古代泛指神州大地中原之西的广大区域。
《后汉书·廉范传》:“ 范父遭丧乱,客死於蜀汉,范遂流寓西州。”(刘备蜀汉政权的地盘包括陕西的汉中区域,该区域在西州) 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历于西州。”清·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 章台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
一、汉晋时称鲋菸在西州,在中原之西。《晋书・张轨传》:永宁初出为鲋荽淌罚有治绩,“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
二,陕西地区在西州。《战国策·韩策三》:“昔者 秦穆公 一胜於 韩原 而霸西州, 晋文公 一胜於 城濮 而定天下。”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其珪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申伯之徒,文秀暐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於西州为盛,盖济济焉。”谈陕西的汉中在西州。
三,不明:巴蜀(四川)地区在西州?明・孙蕡《下瞿塘》诗:“我从前月来西州,锦官城外 十日留。”可有两种解释:西州范围包括成都(锦官城)的外围,或先到西州(汉中等地)而后到成都的外围。
凉州的区域
《晋书·张轨传》:“ 张凉州 一时名士,威著西州,西州即凉州。
唐朝州县
唐代西昌州的新名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麴氏高昌 ,以其地置西州,天宝﹑至德时改名交河郡。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宝应元年(762)後改高昌为前庭。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氏王朝,以其地设西昌州(不久改称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於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城。显庆三年 (658)都护府移治龟兹。开元二年(714)设天山军於州城内,驻兵五千,马五百匹。安史之乱后,吐蕃陷陇右,西域被隔断,当地居民闭境固守,至贞元七年(791)始为吐蕃占领。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仆固俊破吐蕃取得西州,名义上复归於唐,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所辖的一州(见沙州归义军)。
西州天宝时有居民近五万人,大部分是汉魏以来屯戍当地的汉人后裔,又有昭武九姓西突厥等民族。唐在此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学校等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
西州地处盆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扼天山南北孔道,又当中西交通要冲。谷麦一岁再熟,盛产葡萄﹑布(即棉布)。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重地,其州治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
20世纪以来,在唐西州故城及其附近的洞窟﹑墓葬中,出土许多文物和唐西州时期的官私文书(见吐鲁番文书)。
史料记载
西州,交河。安西都护。开元户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乡二十四。
本汉车师国之高昌壁也,后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为都护,复置戊己校尉,理车师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势高敝,人物昌盛,因名高昌。晋成帝咸和中,张骏高昌郡后魏太武帝时有阚爽者,自为高昌太守,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义咸立,岁余,为从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高昌王。五年,阿伏至罗杀首归,以敦煌孟明为高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麴嘉为长史,遣使内附。高昌人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王,而立麴嘉。麴嘉卒,子坚嗣立。坚卒,子伯雅来朝,隋炀帝以宇文氏女玉波为华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贡献,其后渐失臣礼。贞观十四年,诏兵部尚书侯君集薛万钧牛进达等总兵讨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进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获户八千,列其地为西州,并置西安都护以统之。显庆三年改置都督府,天宝元年复为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
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里。东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西南至焉耆七百二十里。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南至楼兰国一千二百里,并沙碛,难行。北(至)〔自〕金婆岭至北庭都护府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叠毛>毛,刺蜜,乾蒲萄。
管县五:前庭,柳中,交河,天山,蒲昌。
前庭县,上。郭下。贞观十四年置高昌县,取旧高国为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前庭县。天山,夷名折罗漫山,在县北三十里。
交河,在县西。高昌国,土良沃,?麦一岁再熟。出赤盐,其味甚美。泽间有草,名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与峰蜜不异,名曰刺蜜。有盐,其状如玉,取以为枕,贡之中国。
柳中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贞观十四年置。当驿路,城极险固。
天山,在县东北。
大沙海,在县东南九十里。
交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车师前王庭也,按车师前王国理交河城,自汉迄于后魏,车师君长相承不绝,后魏之后湮没无闻,盖为匈奴所并,高昌据其地。贞观十四年于此置交河县,与州同置。
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
天山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贞观十四年置。
蒲昌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贞观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车师后王庭也。
天山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年置。本汉车师后王庭,乌孙之东境也,贞观十四年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7:37
目录
概述
地域古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