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覃发池读初中二年级,由于很有表演天赋,被选入县歌舞团。三个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到
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科进修。
1978年,覃发池作为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只身来到长阳县西部偏僻的乐园乡,蹲点搞农村
文化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土家族的“
跳丧”、“
哭嫁”等
歌舞元素,精心提炼成“
巴山舞”。他将
舞蹈中的
摆手、摆胯、弯腰等动作分解后进行规范,并取了好听的名字“风摆柳”、“
喜鹊登枝”、“百凤朝阳”、“
双龙摆尾”等。
1982年《
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他的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
山东召开的“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舞蹈》杂志派出编辑
赵景深到长阳调研,后来,他在《舞蹈》第六期中这样评价巴山舞:“
长阳巴山舞的价值在于开拓,它的成功在于
忠实,忠实于人民,忠实于
历史。”
1991 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拨专款,由湖北舞协为覃发池编印出版了《长阳巴山舞》一书。由省文联主席
周韶华题写书名。
1991年“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
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1992年6月,覃发池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新
秧歌文化研讨会”。他的《从巴山舞的产生看民间舞蹈继承、
创新》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
舞蹈艺术》一书。
1994 年,在
清江美丽的西湾,电影《哭嫁女》在这里紧张地拍摄,覃发池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当故事中五个年轻的女子用一根绳子结束生命时,他
领衔着200 余人的跳丧队伍齐舞,舞姿铿锵,高亢悠扬,溅起了漫天沙暴,头饰都一色红绸带,像狂风中旋转的
映山红。
1995 年6 月4 日,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对覃发池的专访。
1997 年,覃发池应中国
香港市政局之邀,到
沙田大会堂演出,“欢乐的毕兹卡”引起港人的浓厚兴趣。覃发池在沙田举办学术交流,进行了三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上千名中外大学生、教授、讲师们
正襟危坐,提问有如
连珠炮一般。
2001年4月29 日,蜚声中外的“国际
龙舟拉力赛”在大
三峡的
夷陵广场如期举行。在闭幕式上,唯一推出了终生难忘的狂欢“巴山舞之夜”,从中央到地方的六家电视台进行了
现场直播。
2002 年9 月,
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神州刮起“巴山舞”旋风。
2005年,
国家体育总局派出专班来考察,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八大新研发项目之一,在南京展示会上被排在第一,获得
文化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