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人,主编是
杨继晖,2006年4月——2011年10月,共推出14期。
词条简介
《诗评人》
国内唯一的诗学批评民刊
主 编:
副主编:
李晓玲(甘 肃)
叶建宝(北 京)
艺术监制:
戴可杰(浙 江)
美术编辑:
邢建东(甘 肃)
李 琼(广 东)
沈素莲(浙 江)
李晓玲(甘 肃)
诗评方阵
A
阿夏 阿末 阿滢 啊呜 艾自由
B
白鸦 北塔 北魏 北野 边建松
C
蔡庆生 蔡宁 蔡俊 苍鹭 长杨散人 陈本益 陈福季 陈福成 陈超 陈仲义 陈均 陈卫 陈汉云 陈洪金 陈树义 陈祖君 程光炜 程文楚成
D
大荒 邓程 邓艮丁鲁 丁威仁 丁慨然
董迎春 杜谷 杜李 段从学
F
樊子 非马 冯碧落 冯楚
G
高平 高维生 高嗣照 高标 戈多 耿庸 鬼叔中 郭小聪 郭伟
H
寒山石 韩宗宝 韩立勇 和平岛 何山川 洪迪 胡源 胡礼忠 胡亮 呼岩鸾 桦明 黄维梁 黄淮 黄昌勇 黄灿然 黄运丰 霍俊明
J
蒋登科 蒋蓝 蒋楠 江非 江耶 江离
K
柯平 柯健君
L
蓝棣之 老枫 老船老秋 乐思蜀 雷业洪 雷文学 李瑞腾 李翠瑛 李森 李子荣 李震 李霞 李犁 李侠 李晓玲 李志元 李文 李长空 李阳春 李康化 李书烜 李剑啸 李明亮 梁小斌 林德俊 林赶秋 林雨 林忠成 林馥娜 流沙河 刘振华 刘正伟 刘令蒙 刘春 鲁德俊 罗洛 罗雨 骆寒超 绿原 吕进 吕宗林
M
马立鞭 马步升马永波 马兆印 马忠 茅纫芷 毛翰 眉睫 觅雪嫦晴 莫耀裾 木朵
P
潘颂德 潘灵剑 潘建设 庞清明 庞芜 彭金山 皮旦
Q
齐云 齐凤池 钱志富 钱刚 青海湖 青未了秦华 邱明正 秋风
R
任牧 如是
S
萨仁图娅 沙鸥 山城子 沈泽宜 沈用大沈奇 沈河 盛海耕 十品 施伟 石天河 司马策风 宋烈毅 宋世安 孙光萱 孙玉石 孙则鸣 孙跃东 孙慧峰 孙相阳
T
陶保玺 谭桂林 谭延桐 唐晓渡 唐捐 唐欣 天界 凸凹
W
万龙生 王圣思王式俭 王耀东 王端诚 王榭 王晓琴 文青 吴晓东 吴震寰 武强华
X
西渡 西马下雨的樟树 晓曲 纤手太阳 向明 向阳 向天笑 向迅 向荣 向笔群 萧萧 肖水 燮克 谢冕 谢启义 谢有顺熊辉 徐守忠 徐振清 徐敬亚 徐强 徐乡愁 徐淳刚 许霆 雪砚 寻美丽
Y
严忠政 焱冰 颜同林 杨春光 杨宗翰 杨四平 杨青云 杨光 杨麟 杨继晖 叶建宝 野松 一箪 伊尔根觉罗·斯人尹克轩 游唤 余晓明愚木 远行健 元谷 袁勇 云外野鹤
Z
张惠仁 张子清 张清华 张海峰 张延文赵冬颖 赵思运 赵四 赵福治 赵卡 赵勇 郑敏 郑奇 郑小琼 郑炜 郑立峰 指纹 周梦蝶 周仲器 周瑟瑟 周瓒 周天忠 朱健 朱纹 朱玲琳 朱赤 庄晓明 邹汉明 作二
(以上均为在《诗评人》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
各期目录
◎创刊号目录
□诗评新锐
文 青/这是他的大海——读庞白《大海比沉默无声》(组诗)
文 青/柔软集结起来的硬——谈水古诗歌中的残忍艺术
□诗歌赏析
下雨的樟树/途中——读池凌云的诗集《一个人的对话》
野 松/充满女性玄学主义的意识流写作——读《马莉金色十四行诗歌》
郑 炜/诗人涩水及其诗歌
赵福治/在寓言的拇指上诠释城市的意象——读衣水的《新寓言》组诗
李 森/弯腰拾起语言的碎片——李磊50首《摇滚》读后
冯碧落/在极轻和极重之中——读羽毛最近的诗歌
焱 冰/关于海啸《河流》的文本细读
啊 呜/《两只乌鸦》的翻译——与周永启先生商榷
李文 马兆印/爱在凋零与绽开间徘徊——莫林的诗歌《凋零与绽开》读后
李长空/凌云健笔意纵横——楚成《东湖诗词楹联集》序
林赶秋/大隐居诗话(节选)
楚 成/梨园诗话(节选)
施 伟/僧搞月下门诗话(节选)
上帝的拇指/读《六一诗话》
乐思蜀/平民的精神
沈 河/在所处的位置接近生态诗歌
秦 华/散文诗与散文、诗歌的关系——读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化散文”和“散文化”》
作 二/谁在“推敲”谁在“绿”
阿 末/怎样的一代人——再读顾城的《一代人》
云外野鹤/边读边想
老 枫/海子,凝重的浪漫主义
司马策风/浅谈诗和诗味
指 纹/为诗歌《灰烬》一辩——对《与诗歌的庸俗和平庸作斗争》的回答
□诗人访谈
吕宗林/谁为中国新诗捧出新“奶酪”——访“手机短信图画诗”独创诗人旷野道人
天 界/雷子:穿行于黑夜的思想歌者
◎第二期目录
□钟鼓笙瑟
阿 末/二元思维在诗歌中的表现及魅力
楚 成/浅谈我对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
郭 伟/面向诗的事情
林赶秋/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
钱 刚/现实状态下行为的诗意
上帝的拇指/诗的语言神的在场
谢启义/由闵云霄文章《贵州诗歌现在进行时的梳理与批判》想到的
□照野旌旗
啊 呜/从咒语说起
北 塔/“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
李子荣/以诗为歌,以水为马
马兆印/对兰雪诗歌的一次阅读旅行
十 品/看我胸中云梦
天 界/闪失,意象诗歌致命的硬伤
燮 克/写血液里的东西
杨春光/生活平面上的深层光芒
杨青云/外长诗人的中华魂
杨 光/苦难的隐匿与美的凸现
野 松/充实而又空灵的带光写作
叶建宝/平民叙事的生活技巧
远行健/明媚而恍惚着,路过春天
□白衣煮酒
江 耶/让语言侧过身来
齐凤池/诗人的命运
秋 风/呼唤诗性的回归
纤手太阳/一纳米长的道路(系列):小虫童话
元 谷/非茅庐笔记:怀疑论者的决绝
◎第三期目录
□钟鼓笙瑟
□照野旌旗
林忠成/莽汉开始撒娇
杨四平/挣扎于文本与现实之间
叶建宝/由死而生的情绪体验
郑立峰 陈汉云/触摸疼痛
□现在回首
西 渡/新诗到底是什么?(节选)
眉 睫/浮出水面的诗人废名
眉 睫/新发现的一封废名佚信
眉 睫/发掘诗人朱英诞
□流踪派影
啊 呜/卞之琳诗歌的留白艺术
蓝棣之/孙大雨《决绝》
李 文/生命如野花般艳丽多姿……
李长空/浅
谈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创作实践及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
黄昌勇/新月诗派论
谢 冕/闻一多《死水》
□白衣煮酒
阿 夏/走近食指:清贫得令人想哭
苍 鹭/三个上帝之子:昌耀、海子与苇岸
蒋 蓝/一个诗人的正读形象
老 船/五百年前的青葱
赵 四/火之虎——一代神话
朱 赤/怀旧情节里的诗歌情结(外一)
◎第四期目录
□钟鼓笙瑟
蔡 宁/当下诗坛需要一盏审美共识的聚光灯
李晓玲/诗人的狂欢与祭礼
□照野旌旗
阿 滢/《阳光里的影像》序
长杨散人/读楚成《西安记游三首》
陈洪金/流淌在血液里的军魂——赵振王诗集《口令之上》解读
程 文/别开生面的新花——评《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
韩立勇/
孤独者、梅超风到塑料模特——读指纹先生近诗歌有感
雷业洪/呐喊民困 诗国惊雷——读王学忠《
太阳不会流泪》等诗集
罗 雨/命运的矿山:穿透黑色的灼伤——“矿山诗人”甘谷列印象
莫耀裾/于平凡细腻中突现人生——评
向天笑的诗集《内心的光亮》
宋烈毅/自我言说与诗言说——细读余怒诗歌
王耀东/新乡土诗在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中有着不凡的意义——武汉全国乡土诗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郑 奇/真情至性高韵雅怀——周国忠《青城诗抄》读后
□流踪派影
霍俊明/在良知与批判之间展开的诗学空间——对
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诗论的一种考察
林赶秋/“形式是内容的延伸”:
郑敏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
王圣思/杭约赫的《题照相册》
郑 敏/《诗人与矛盾》(节选)
□白衣煮酒
高 平/高平诗话(节选)
何山川/我看物主义
桦 明/诗人的贫困是应该被祝福的吗
向 明/石榴像苦瓜
向 迅/谈诗人的孤独
元 谷/试着接近大师——我对曼德尔斯塔姆的几个认识(节选)
◎第五期目录
叶建宝/卷首语:渴望对峙
□钟鼓笙瑟
胡 源/后现代时期的诗歌创作与艺术再现
林 雨/城市·诗·记忆——“城市·城市”诗歌大展侧记
□照野旌旗
杜 李 胡礼忠/用大山激情碰撞现实浪漫哲理的狂歌者——漫评杨秀武诗歌创作
冯 楚/我在诗歌的疼痛中清醒过来——简评诗人拜星月慢的一首诗
洪 迪/唯精美是求——读《郑炜诗选》
江 非/一阵避重就轻的风——对孙梧一首短诗的细读
江 耶/七十二水归正阳──对寿州诗群生态考察的报告
吕宗林/宏大叙事题材的诗美呈现——读胡丘陵长诗《长征》
觅雪嫦晴/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解读乌衣婷组诗《向日葵传说》
青未了/殷龙龙诗歌中的自由精神
十 品/“先到万花川谷”——读方文竹的散文诗集《深夜的耳朵》
万龙生/成功的跨越 雄辩的证明——读王端诚格律体新诗集《秋琴集》
杨青云/一位沧桑苦旅者的追问——读
乔明杰诗集《追问漂泊的存在》
余晓明/南京诗人——想象性共同体?
周天忠/《感动的天空》序
□现在回首
北 塔/“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悼念老诗人蔡其矫
作 二/25年:四次甚至更多的仰望或平视——清净即自由·蔡其矫
眉 睫/想起被遗忘的诗人石民
下雨的樟树/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
□白衣煮酒
戈 多/在路上——对一则寓言的改写
李 霞/诗忧——汉语新诗90华诞献礼之二
马兆印/写作的感慨
王 榭/3月10日,想起了父亲,想起了海子——谨以此文献给在天堂的父亲与海子
◎第六期目录
□白衣煮酒
戈 多/浅析“中间代”的伪诗学命题
老 船/简单谈谈所谓的诗歌公约
陈福季/对
李捷《臧克家与毛泽东诗词》一文的几点正误
□钟鼓笙瑟
楚 成/繁荣武大文苑,培育珞珈诗才
马 忠/法则给我们自由
齐 云/北窗诗话
钱 刚/此在到彼在的舞蹈
邱明正/《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序
□照野旌旗
蒋登科 熊 辉/在真诚和人性之间崛起的边防诗歌
老 秋/蝶舞翩跹我心依然
施德善/诗歌的力量
赵 卡/作为白日梦的体验、冥想和猜测
□流宗派影
啊 呜/早熟的悲剧
杜 谷/怀芦甸
耿 庸/鲁藜诗散记
罗 洛/阿垅的诗论
绿 原/《白色花》序
牛 汉/一个钟情的人
朱 健/胡风这个名字……
□几家专栏
高 平/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向 明/龙种自与常人殊
□人在现场
中法两国诗歌现今的地位如何?——2007法国“诗人的春天在中国”活动北京研讨会
“儒家美学的躬行者——向明诗作学术研讨会”议程
◎第七期(台湾专刊)目录
向 明/卷首语:认识「台湾诗」的一份小点心
□钟鼓笙瑟
丁威仁/从「诗文学联邦」到「诗文学邦联」:初论八0年代至九0年代创社
杨宗翰/被发明的诗传统,或如何叙述台湾诗史
向 阳/历史论述与史料文献的落差
林德俊/校园诗社/刊的跨世纪走向
□白衣煮酒
萧 萧/酒在台湾新诗中丰富文化载体
非 马/诗的幽默,幽默的诗
大 荒/锁码频道与单身牢房
雪 狼/新世代诗人在题材内容上的「私我」趋向
□照野旌旗
陶保玺/「垂钓者」走向「九宫鸟的早晨」——对
周梦蝶晚近诗歌的赏析与沉思
游 唤/文化诗学论梅新——评梅心诗集《家乡的女人》
黄维梁/向明.向明——读向明的六行体长诗《生态静观》
雪 砚/阅读苏绍连诗集《大雾》──苏绍连作品中,「他者化」型塑过程的自我灵视与象征意义
孙相阳 朱玲琳/石头里的别致风景——台客《与石有约》诗文品读
李翠瑛/现代失恋哲学——谈夏宇的二首小诗
唐 捐/纯粹与杂质的辩证:评詹澈《海浪和河流的队伍》
□钟鼓笙瑟
吕 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向 明/超现实不如超习惯
毛 翰/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
周仲器/
万紫千红才是春——迎接
新格律诗建设第三次浪潮高潮的到来
沈用大/关于重建新诗格律
程 文/关于古今民族诗歌的基本格律思想
鲁德俊/新诗格律构型
王端诚/格律化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丁 鲁/当前中国新诗面临的问题(提纲)
许 霆/中国新诗语言节奏论
孙则鸣/再论“对称原理”在新诗节奏格律体中的统摄作用
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新诗韵律的诗学探索
□人在现场
常熟会议消息两则
朱 纹/卷首语
□白衣煮酒
陈翠芬/朱英诞生平与创作1913——1983
陈 均/朱英诞琐记——从《梅花依旧》说起
陈启智/深恩厚爱 刻骨铭心——记我的四姑父朱仁健先生
□照野旌旗
废 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
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
彭金山 刘振华/“美丽的沉默”与时代的错位——论现代诗人朱英诞《冬叶冬花集》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命运
向 明/重见淹没的辉煌——发现朱英诞和他的《冬叶冬花集》
陈 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
眉 睫/记住诗人朱英诞——喜读《新诗评论》第六辑
杨继晖/夜行人如最轻的风——读
朱英诞诗集《冬叶冬花集》
□现在回首
□有些诗歌
◎第十期(新诗鉴赏集)目录
编辑部/卷首语
白 鸦/第三种消解:一个自由、侧面的吕约——谈谈吕约诗歌
北 塔/“在那里:诗神在黑铁上发烫”——重读骆一禾的诗
北 野/身体的守望者:关于梅依然的组诗《女人的河流》《女人的声音》及其他
蔡 俊/唐果诗歌阅读札记
陈福成/想起四川老乡作家诗人们——赏读
傅智祥诗集《拾蚌者之歌》
陈 卫/白日梦写作——评老员外(金黄的老虎)的诗集《春服既成》
程 文/刘章的“白话律诗”
樊 子/朱巧玲诗歌中的美学倾向
高 平/回望纷飞的大雪
高嗣照/怀揣诗歌 浪迹天涯——点击黄葵和他的诗歌轨迹
郭 伟/形下之诗——评阳明明诗歌及对湖南诗人论坛诗学的批判
韩宗宝/处境或者言说的困顿——浅析宋方金诗歌《怎样才能告诉你一场鹅毛大雪》
寒山石/拆迁是一种永远的痛——王学忠诗歌《等待拆迁》赏析
何山川/《小杨和马丽》等四本诗集的读后感
胡 亮/中型诗《空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杂色织锦”
呼岩鸾/随缘于尘世与净土:就是诗歌舍利
霍俊明/求真的汲水者和诗美的跋涉者——非马诗歌印象
蒋 楠/在诗海里静候的水手——评楚中剑的诗歌练习册《孤独的城》
柯 平/榆木错错爱
老 船/隐秘花园的旁观者——朱朱诗歌的主观阅读
乐思蜀/回归日常的抒情——推荐陈傻子《看太湖》
李 犁/写诗是一条回家的路——评刘川诗歌艺术
李 侠/以异乡人的姿态在故乡写作——诗人雷子的他者性写作
李长空/向缪斯献上精织的花环——菊花诗人王端诚
十四行花环体组诗《秋菊之歌》赏析
林馥娜/陷入轨道——读
陈陟云诗歌《石子》《两只蝴蝶》
刘 春/地火在燃烧
马立鞭/无痕之痕无言之言——读《涉水之痕》致
林新荣信
马 忠/灵思漫舞歌一曲──读曾美玲诗集《午后淡水红楼小坐》
孙慧峰/一只在襄北上空盘旋的大鸟——对陆
陈蔚诗歌的阅读
唐 欣/关于《他手记》的手记
凸 凹/对呈圆环状行走的表达的表达——祁人短诗《和田玉》小析
西 马/沉浸在诗歌所创造的遐想里——读宋煜姝《我在深秋想起四月》
向 明/“乱”而诗记之
徐敬亚/男人类的英雄诗气——与诗人天界的一次单向对话
徐 强/象男人那样的思考和写诗
杨四平/寻找悄然失落的世界——序向天笑爱情诗选《或远或近爱一个女人》
叶建宝/思乡:诗歌叙述的溯源本能——浅析李晓泉《时间的针》
尹克轩/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诗境──读诗人
台客《与石有约》随想
袁 勇/从亡者的思考到终极精神的逼近——读兰马的小长诗《另一边》
赵 卡/经验混成:论广子诗歌的词语磨损和文本悖谬问题
赵 四/魔幻之真
张子清/有趣的差异——读
王耀东《
插翅膀的乡事》有感
张延文/“
童话诗人”荒原的唯美世界——阅读荒原的《风过林梢》
沈奇、李震、陈超、陈仲义、周 瓒、徐敬亚、唐晓渡、谢有顺/评余怒《守夜人》
◇西安诗评人
王式俭先生2009年3月16日因病去世
◇17家论坛(
民刊)共同发起“中国诗坛感恩之旅”暨十大影响力诗人评选
◇台州当代作家评论丛书出版
◇“台州十友”诗群成员简介
◎第十一期(中产阶级立场写作)目录
杨四平/中产阶级立场写作
北 魏/为什么是中产阶级立场写作?
皮 旦/《中产阶级诗选》里的中国中产阶级各阶层分析
白 鸦/走下观念祭坛 回归诗学本位——21世纪初汉语诗歌转型的背景与方向
白 鸦/新思潮的共性与“新立场”的使命
沙 鸥/“中产阶级性”支撑下的诗歌写作——谈《中产阶级诗选》的文本精神
沙 鸥/横渠四句:走出中心与边缘的悖论——谈中产阶级立场写作现象
任 牧/《中产阶级诗选》及其社会学视角的评说
赵 勇/“中产阶级立场写作”的症候分析
庞 芜/为什么割掉第三代的“尾巴”?——也谈《中产阶级诗选》的妥协性
潘建设/
白鸦为何从“鹰派”变成“鸽派”——试析“叙述转型理论”与“中产阶级立场写作”之关系
高 标/诗歌史上的双面特务——从《中产阶级诗选》看白鸦立场的不确定性
杨 麟/一场求和的棋局及其疑点——《中产阶级诗选》印象
肖 水/是“命名之疑”,还是“立场之疑”——读《中产阶级诗选》兼与杨麟商榷
如 是/先骂手指,再看月亮不迟——旁观《中产阶级诗选》之争
陈树义/中产阶级写作立场与中产阶级立场写作
向 荣/想象的中产阶级与文学的中产化写作
徐乡愁/诗歌决不能中产阶级
梁小斌/亲情大同:走出新诗的“死穴”——谈
白鸦的诗歌新立场
非 马/诗的中产阶级
◎第十二期(立:生于70年代)目录
北 塔/沉着的自我凸显(序)
张延文
当下诗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对话
诗与史:诗学对话
想象的权力:诗与经济学
木 朵
陈律访谈:词语最初的体温和早期魂灵
杨铁军访谈:我知道我需要写作
马 忠
民歌滋养下的信阳诗群——序《信阳当代诗人论》
批评:用责任和良知说话——读
谭旭东《寻找批评的空间》
对文学时代表情的关注与透视——浅谈
杨启刚文学评论集《文学新浪潮》
陈祖君
“文革”新诗形态论
“文革”地下诗歌的现代性追求
雷文学
在泥土和
冰层之间涓涓闪动的泪水——顾城诗《雪的微笑》的哲学解读
杨继晖
走进一个部落——台州70后诗人综述
台州优秀小诗评点
颜同林
被误读的新诗传统
长歌曼舞今何在 浅刺微讽自长吟——论贵州讽刺诗人罗绍书
霍俊明
1989~2009:中国女性诗歌的家族叙写
并未消失的单行道——新世纪十年诗歌批评的问题与考察
邓 艮
灌图时代的诗歌、诗人和诗评者
熊 辉
70后先锋诗歌处境的“尴尬”与姿态的“先锋”——兼评
霍俊明的《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从现代到当代:中国新诗批评功能的弱化
新诗的格律化建设及其他
董迎春
磨难主义·内歌唱·艺术的回响——读
章治萍《哈城之殇》
江 离
静止的洞察——阅读泉子
老 船
泛论“诗人相轻”
今夜微风的暗语——关于长笛手第二本诗集《站在夜晚的风中》
梦境的栅栏爬满牵牛——《沙井文化》中国诗歌专号的私人阅读
我的写作道路
诗的脚印
李广田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抗战初期跟随李广田老师流亡记
五十年前第一次见沙汀
周太玄其人其诗
我与靳以先生的一段难忘的交往
我第一次发表小说《春耕》——兼记我没见过面的老师赵其文
一张庆祝叶圣陶先生五十寿辰的照片
梦萦川大忆“文笔”
四十年前的成都暑期作家文艺讲
◎第十四期(终刊号)目录
啊 呜/牧神的孤独——对马拉美纯诗世界的管窥
艾自由/
呕心沥血“麦四行”——短评《麦芒四行体诗二百首》
陈 卫/ 新年重读一部诗集:《1986—1996〈他们〉十年诗歌选》
邓 艮/追寻的骑士与安详的醉兽,或一个香客的精神自传——读《沈奇诗选》
郭小聪/评红卫兵诗选《写在火红的战旗上》
李晓玲/夜风凌厉——评青年诗人宋咏亮诗集《站在夜晚的风中》
李长空/一只从
巴河起飞的鹰——《亦然抒情诗选:巴河的早晨》序论
吕 进/走向新诗的盛唐——序《东方诗风论坛10年诗选》
马 忠/在冷静中抵达未知的远方——读杨麟诗集《词语的暴力》
秦 华/狂歌狂雪——读王久辛诗集《狂雪》有感
十 品/一番弄雨花梢——读代薇的诗集《随手写下》
斯 人/邂逅于倒流的时光——湖北作家向天笑散文诗集《时光倒流》赏析
斯 如/这般低贱,那般癫狂——《
低诗歌代表诗人诗选》究竟有多低
天 界/除了你,我一无所有——读戴可杰《九十九朵玫瑰》
王端诚/ “定行诗体”的意涵和运用——从
万龙生《十四行八行诗百首》看借鉴与继承
王晓琴/
苏历铭现象——从读苏历铭诗集《行走》想到的
武强华/灵魂之上的高原和内心深处的村庄
晓 曲/枫卷秋韵琴悠扬——王端诚格律体新诗的“新三美”
向笔群/故土与生命的言说——读土家族诗人付显武的诗集《梦比现实只晚一步》
熊 辉/多维秋思的艺术呈现——论金所军诗集《纸上行走》中的“秋天”
徐淳刚/汉语诗歌的
盗仙草或神奇秘谱——论
杨典诗集《禁诗》
叶建宝/本我的空间状态:老船与他的《青春病历》
一 箪/一座荒凉的野寺,几串摇落的铃声——读杨雄诗集《形声》
愚 木/存在的本真——读胡弦诗集《阵雨》
周瑟瑟/江南诗:历史的体温与山河的情感——
许军诗集《吴越叙事:乡村书》序
杨继晖/终刊词
创刊词
我们知道,在现当代文学里,作品与批评是极不对称的,就象一长一短的两条腿,组成跛脚的文学。
就当下诗歌而言,对它的批评更是段言片纸,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果将这些批评资料全部拢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群人,一群个人,正企图用各自的方法将手中无规则的石子堆积成一道道风景。这是认真的、自愿的、清醒的的行为,值得尊敬。
我们创办这份薄薄的刊物,不是为了要将诗歌批评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固定的思路,更不是要刻意拔高批评的地位。我们只想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步影响周围从事诗歌创作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参与进来,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诗评人》这份期刊,在命名里加上“人”,是想突出个人和人性在诗歌批评中呈现出的重要影响。这是提倡的宗旨所在。
对于一份纯粹的刊物来说,人气、数量都不是追求的目标,质量才是关键。
今天,我们从清贫起步。
路的前方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我们相信:“天道酬勤”,不是机会主义的概率意义,而是有志文学之士应有的态度。
终刊词
临了,感慨良久,却不知从何说起。
之所以以“对一本诗集的评论专刊”作为终刊号,实在是我认为,对一本诗集的解读,除了部分确实是眼前一亮、觉得必须写点什么的,大多出于友情、人情目的,如果能写出、写好,让读者以为然,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创作经验便能体现出来。
同样,在对一本集子的评论过程中,由于有了整体的印象,温暖、平和的语言,会多一些,夸张、偏激的定义,会少一点。而这些,多少应和了《诗评人》的办刊宗旨。
2006年2月至今,五度寒暑,汶川、玉树、福岛,灾难重重,国内民间
诗刊更是由兴起而逐渐泛滥开。合上这本朴素的刊物之前,有些事可以不做,很多话可以不说,但必须把深藏的感谢表露出来:
感谢向明先生,共推《台湾专刊》(总第七期),以
非主流的视野,关注宝岛诗坛,尽管只能算是
管中窥豹、小菜一碟,但掀起的面纱,荡起清香。
感谢
万龙生先生,在常熟会议的基础上,共推《格律体新诗专刊》(总第八期),打破了自由诗与格律体新诗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习,以民间的姿态,承认了新诗多元化的努力。
感谢
朱纹女士,共推《朱英诞专刊》(总第九期),使一位颇具才华的沦陷区诗人,拨开历史迷雾,真实、清晰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感谢
白鸦先生,共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总第十一期),将大陆诗坛五年来最富前瞻性、比较切合实际的诗写主张,在争议中完整地矗立。
感谢孙白先生,共推《孙跃冬文选》(总第十三期),缓缓道来的抗战期间独特经历,流淌出多位老诗人、老作家的精彩往事,篇数虽然不多,却具史料价值。
感谢
蔡庆生先生、潘颂德先生、北塔先生为《诗评人》精心撰写的卷首语(序)。
感谢一直参与《诗评人》的李晓铃、叶建宝、戴可杰三位挚友。
感谢所有曾经支持过《诗评人》的老师、兄弟们。
当然,遗憾总是存在,对微型诗(如
寒山石先生等)、对
散文诗(如
秦华女士等),均因条件不够成熟而未能结集。
世间再无《诗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