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Henan Province),简称“
豫”,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8月,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1个省辖县级行政单位,河南省的省会为
郑州市,省政府驻金水东路22号,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方言分为中原官话和晋语两种,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
名称衍变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的中间。而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所以也有“中原”“中州”之称。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建立夏朝的夏氏族,其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南省境内。传说中的夏都,曾先后定于阳城(登封县告成镇)、阳翟(禹县)、斟鄩(巩县境内)、原(济源县境内)、帝丘(濮阳市)、老丘(开封市东)等地。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西亳(偃师县尸乡沟)、北亳(商丘市北)、相(内黄县东南)、嚣(荥阳县东北)、郑州、殷(安阳小屯)等地。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文献。
西周时期,在河南省西部建立新都东都洛邑(洛阳市),又称成周,是周天子统治东方地区的重要区域。东周时期,定都洛邑(洛阳市)。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省境内,洛阳一带为成周,由周天子直接统辖,其他地区分属各诸侯国。卫国据河南省北部,郑国据中部,宋国据东、东南部,楚国据南、西南部。春秋前期,楚国在灭申(南阳市)、息(息县西南)、陈(淮阳县)等国后,在这些地方设置县级政区建制,为秦汉时期广泛实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朝时期,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南阳、颍川、河内、东郡、陈郡。其中,三川郡下置有“河南县”,是“河南”作为正式政区名称的开始。
两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中国前列。西汉时期,河南省分属司隶校尉部、豫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所辖。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南人口达1500多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均居中国首位。
东汉时期,刘秀定都洛阳,河南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师洛阳和郑州等划为河南尹,洛阳以西、黄河以北大部地区,统归司隶校尉部所辖,河南省其他地区则分属豫、兖、荆、冀、扬等刺史部。河南境内的冶铁点占中国总数的25%,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是冶铁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除此之外,以洛阳为中心的道路网,通往中原各郡县都会以及中国各地和边陲。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发展起来。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使河南成为双方拼死争夺的主战场。
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河南省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时期,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河南省在魏国辖区内,分属司州、豫州、兖州、荆州和冀州。西晋时期,司马炎仍定都洛阳。河南省分属司、豫、兖、荆等州辖治。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形成南北分裂割据局面。前秦灭亡,河南省处在南北分立的中间地带,其境南部的信阳、潢川等地归属东晋,其他大部地区则先后为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北魏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占据。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时期,以洛阳为东都,河南省分属河南、荥阳、梁、颍川、襄城、汝南、淮阳、弘农、淅阳、南阳等21个郡管辖。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时代,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定洛阳为东都,自唐太宗开始,有6位皇帝曾先后把国都迁至洛阳,使洛阳成为长安之外的另一个中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最著名的十大城市中河南有洛阳、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3个。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均建都河南,后梁定都于汴(今开封)、后唐定都于洛阳,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汴。
北宋时期,定都
开封,称东京,又设西京于洛阳,设南京于商丘。河南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封以100多万的人口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是中世纪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开封市及其周围各县属京畿路管辖,在此设开封府;郑州、洛阳、许昌、周口、信阳等市属京西北路所辖,在洛阳设河南府,在许昌设颍昌府;南阳市一带属京西南路所辖;商丘市一带属京东西路所辖,在此设应天府;三门峡一带属永兴军路。黄河以北的濮阳市属河北东路所辖,在此设开德府;安阳、新乡等市属河北西路所辖。南宋以后,是河南社会历史发展的中衰时期。宋金南北对峙时期,河南省南部一些地区属南宋辖境。
元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首创行省制度,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黄河以北地区划归“腹里”,直属中央管辖。“河南”开始作为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划的称谓。
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时期,行省制度被沿袭下来,河南省的疆域大体上与如今的河南省相近。
明朝时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其中郑州、开封、许昌、漯河、周口等市归开封府,洛阳、三门峡等市归河南府,商丘市归归德府,平顶山市归汝州,南阳市归南阳府,驻马店、信阳等市归汝宁府,安阳、鹤壁等市归彰德府,新乡市归卫辉府,焦作市归怀庆府。濮阳市及部分县归属直隶大名府管辖,范县、台前等县则归属山东东昌府管辖。
清朝时期,河南于清顺治年间确定为省。清朝前期,全省共设8府7直隶州,以后府州设置出现一些变化。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河南省管辖,其中郑州、开封等市归开封府,洛阳市归河南府,三门峡市归陕州,许昌、漯河等市归许州,商丘市归归德府,周口市归陈州府,平顶山市归汝州,南阳市归南阳府,驻马店、信阳等市归汝宁府,安阳、鹤壁等市归彰德府,新乡市归卫辉府,焦作市归怀庆府,濮阳市及部分县归属直隶大名府,范县、台前等县归属山东曹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河南革命党人也在省城开封策动新军反正,继而又分头在外府县组织武装起义,但都没成功。1911年12月下旬,张仲端等组织第二次开封起义,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河南成为当时少数未曾宣告“独立”的省份之一。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等,地方政区建置实行省、道、县3级制。河南也被确定为河南省,河南共设4道,即
豫东道、
豫西道、
豫北道、
豫南道。
民国三年(1914年),河南省所属各道名称进行改革:豫东道改为开封道、豫西道改为河洛道、豫北道改为河北道、豫南道改为汝阳道。河南省计有开封、商丘、淮阳、确山、商水、洛阳、安阳、信阳、南阳等39个县设置县佐。
民国十年(19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个组织——洛阳组成立,游天祥任组长,白眉珊、王福桢等为成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召开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河南成为北方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7月,全省已有27个县建立了中共组织,党员发展到3000余人。
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县佐建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各省行政督察专员督行条例》,规定在省县之间分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辅助和派出机关。河南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分辖全省111个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豫东人民建立
水东抗日根据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根据中央开辟河南经略中原的指示,开辟了
水西抗日根据地,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建立了
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展了
豫南抗日根据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豫皖苏区党委、
豫皖苏军区正式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内务部方域司对各地行政督察区进行调整,河南省所辖112个县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
中原军区成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解放。1949年3月6日,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在河南开封成立。同年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7日成立河南军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开封市。同年8月,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新乡市,原河南省黄河以北各市县划归平原省领导。同时,河南省共设10个专区,2个省辖市,8个专辖市,86个县。郑州市、开封市为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平原省划分给了河南和山东两省。1954年10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87年底,河南省共有省辖市12个,地区5个,地辖市6个,县111个,市辖区40个。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介于北纬31°23′—36°22′和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河南省南北纵跨530千米,东西横越580千米,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居中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73%。
气候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1℃—15.9℃,年平均降水量为512.6毫米—1129.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74.5小时—2024.1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地质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给内外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华北、华南乃至中国地壳演化的重要地区。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以栾川—固始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又以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地层分区。
太古界:在华北地层区有登封群和太华群。下元古界:在华北地层区有嵩山群,不整合于登封群的上面。为滨海—浅海相沉积,由石英岩、云母片岩、千枚岩夹白云岩组成,厚度为1170~3228米。中元古界:在华北地层区下部为熊耳群,上部分别为汝阳群或官道口群。上元古界:在华北地层区有洛峪群和震旦系,栾川群和陶湾群。
下古生界:在华北地层区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局限、开阔台地沉积。上古生界:华北地层区发育有海陆交互相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华北地层区三叠系为河流、湖泊相沉积。下统为紫红色砂岩夹泥岩,厚度329~849米。中统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厚度为199~609米。上统为砂岩、泥岩夹泥灰岩、煤层、油页岩,厚度2718米。新生界:第三系在盆地和凹陷分布,主要为河流、湖泊相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
河南省在大地构造上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为主缝合线,即华北板块的华北陆块及其南缘的北秦岭褶皱带和扬子板块北缘的南秦岭褶皱带。
河南省有岩体466个,其中酸性岩类占85%,中性岩类10%,其余为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岩。河南的侵入岩有南、北老,中间新的分布特征。王屋山期前的侵入岩仅分布在华北区,为前造山阶段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说明华北、扬子板块体制开始,出现板块俯冲,造山开始。加里东—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北、南秦岭区,为俯冲—碰撞造山阶段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的桐柏—大别山一带,为后造山阶段花岗岩。
河南省岩浆喷发活动剧烈,火山岩分布广泛,王屋山期出露面积5300平方千米,加里东期1580平方千米,燕山期330平方千米,喜山期74平方千米,嵩阳期和中条期火山岩已遭受深变质。
地形地貌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
太行山、
伏牛山、
桐柏山、
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
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基本地形可分为豫东平原、南阳盆地、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五大区。西部的伏牛山地、西北部的太行山地主要山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平原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最低处在固始县境内,海拔仅20余米。境内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和东西向的信(阳)—合(肥)公路为河南省内山丘区与平原区的分界线。河南山地大体由三大块、四个山系组成,即豫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和豫南桐柏—大别山地。
豫北太行山地因断层作用在境内形成1500米左右的单面山体,险峻的东南坡陡落于华北大平原,呈现弧形带状山体。其最高峰为济源的斗顶,海拔1995米;而山前的丘陵平原海拔仅300米~400米,丘陵间多小盆地分布,较大的有林县盆地、临淇盆地、沁阳盆地等。豫西山地为秦岭山脉的余脉,在境内呈扇形向东南展开,绵延数百千米,众多的高峰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它由5条支脉组成:最北的一支为灵宝境内的小秦岭,主峰为海拔2413.8米的老鸦岔垴,是省内第一高峰;第二支为崤山,主峰海拔1902.6米;第三支为熊耳山,主峰海拔2094.2米,界于伊河、洛河之间直至洛阳龙门;第四支为外方山,主峰海拔2153.1米,其东北端有著名的嵩山;最南的一支、也是最大的一支为伏牛山,最高峰海拔2219.6米,东部有著名的风景山地嵖岈山。豫南山地指鄂豫皖三省交界的桐柏—大别山,两个山系以武胜关为界。东是大别山地,境内最高峰金刚台海拔1584米;西为桐柏山系,境内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为淮河干流发源地。
河南境内除上述山地外,在东部平原还有一些著名的小山丘,如安阳市北的七里岗、汤阴和浚县间的火龙岗、浚县城东的大伾山、永城的芒砀山、固始的白大山等。南阳盆地位于境内西南部,是全省最大的山间盆地,属南襄盆地的一部分;豫东平原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也称为黄淮海平原。
水文水利
河南境内水系分属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等四大水系。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的河道共1030条,其中海河流域108条,黄河流域213条,淮河流域527条,长江流域182条。这些河道大体上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区河道两种类型。除黄河干流及沁河外,河南省主要防洪河道有淮河干流、洪汝河、沙颍河、卫河、伊洛河、唐白河、涡河和惠济河等。
黄河横贯河南省中北部,境内干流长约711千米,流域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1.7%;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其干流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下,境内流长约340千米;其众多支流在境内广布且流长,如洪汝河、沙颍河、涡河等,其流域面积在境内达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3%。西南部的唐河、白河、老灌河、丹江等为长江水系的汉水支流,境内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6.3%。境内流域面积最小的是北部的海河水系(包括马颊河和徒骇河水系),流域面积只有1.5万余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境内支流有漳河、卫河等。
2023年,河南省25座大型水库(不包括小浪底、西霞院、三门峡水库)和11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3.03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1.4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60.9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8.8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2.0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59亿立方米。海河流域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1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0.65亿立方米;黄河流域15.03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65亿立方米;淮河流域39.0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3.4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2.80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5.77亿立方米。
2021年,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度731千米。发展万亩以上灌区302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38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建成小型水电站534座,装机容量51万千瓦。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284亿立方米。
土壤
河南省土类丰富,主要有褐土、潮土、棕壤、黄褐土等15种类型,因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其分布位置有显著差异,如潮土主要在河谷平原与山间谷地;褐土主要在豫西、豫北的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稀缺土壤盐土和碱土主要在黄河两岸的现背河洼地和古背河洼地。西部山地和大别山地土壤主要为棕壤、褐土和黄棕壤,而东部平原主要为潮土和砂礓黑土,在地势低洼、潜水矿化度较高的地方有少量盐碱土的分布。
自然资源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库区主要淹没区。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中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40立方米,分别约占中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1/5和1/4。
2023年河南省水资源总量472.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8.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0.34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106.8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比多年均值增加21.4%,比2022年增加89.4%。全省入境水量342.18亿m”,出境水量554.50亿立方米,出境水量比入境水量偏多212.32亿立方米。
根据第三次中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截至2019年末,河南省耕地751.41万公顷,园地42.78万公顷,林地439.63万公顷,草地25.70万公顷,湿地3.91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4.9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8.17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5.07万公顷。
植物
根据2018年第九次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河南省林地面积520.74万公顷,森林面积403.1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719.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14%。根据国土三调初始数据,河南省现有草地面积404.23万亩,其中人工牧草地0.03万亩,其他草地404.2万亩。
植物资源中,本地野生种子植物(一般不含外来种和栽培种)有152科、896属、2954种(含变种,按恩格勒系统,下同),其中裸子植物6科、14属、24种,被子植物146科、882属、2930种。全省维管束(高等)植物有199科、1191属、4473种。其中,被子植物160科,占中国同类总科数的63.7%;草本植物约占中国植物总科、属、种数的70%,木本只占30%。药用植物多达1200余种,其中辛夷、山萸肉产量居中国第一位。河南省还是中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其中平菇、毛木耳、白灵菇和天麻4种食用菌的种植量与产量均居中国第一位。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挺水类植物、浮叶类植物和沉水类植物等。河南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大别山五针松等24种。
动物
河南省拥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6种。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中约有哺乳类60种、鸟类300余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23种;已知的各种陆栖脊椎动物有400余种,占中国总种数的1/5左右。比较珍贵的动物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玉帶海雕、大鸨、小鸨、金钱豹、原麝、林麝、梅花鹿、青山羊、猕猴、水獭、白冠长尾雉、金雕、大鲵(即娃娃鱼)等。饲养动物中,优良畜、禽品种有20余个,主要有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驴、槐山羊、大尾寒羊、河南奶山羊、淮南猪、泛农花猪、固始鸡、淮南麻鸭、固始白鹅、安阳灰兔等。截至2024年4月,河南省有鸟类资源493种,占中国鸟类种类的近1/3。
河南省的鱼类资源有129种,主要为鲤形目鱼类,共96种,占总数的74.4%,有4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例如黄河鲤鱼、淇河鲫鱼和丹江的鲴、鳜等。特种水生经济动物也有广泛分布,主要有螺蛳、河蚌、黄蚬、草虾、青虾、娃娃鱼、金龟、夹板龟、甲鱼等。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3年末,河南已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174.7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07处。宝天曼、鸡公山、小秦岭、连康山、三门峡黄河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嵩山、云台山等4处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30处(国家级13处,省级17处);森林公园132处(国家级33处,省级99处);湿地公园116处(国家级35处,省级81处);地质公园32处(国家级15处,省级17处);风景名胜区35处(国家级11处,省级24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的内乡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112°00′,北纬33°25′-33°32′之间,面积5413公顷,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带。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生长着维管植物3231种,占河南省植物总种数的一半以上,包括河南省唯一的一株大果青杄。除此之外,保护区还有359种脊椎动物,2257种昆虫,占河南省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6种。其中,金钱豹、金雕、黑鹳等14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大鲵、中华虎凤蝶等72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境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46′-31°52′,东径114°01′-114°06′,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98%。保护区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其中有高等植物259科728属2061种及变种,占河南植物总科数的89%。高等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7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6种,省级保护植物30种。除此之外,还有陆生脊椎动物343种,其中鸟类17目44科259种;兽类6目15科35种;两栖动物2目5科15种;爬行动物3目7科34种。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3种,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班羚、大鲵、小灵猫、黑鹳等。
根据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河南省湿地总面积62.79万公顷,全省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3.76%。河南省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类,其中,河流湿地36.89万公顷,湖泊湿地0.69万公顷,沼泽湿地0.49万公顷,人工湿地24.72万公顷。截至2021年,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8个,面积24.73万公顷。截至2023年9月,河南省湿地面积达85.64万公顷,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设立湿地公园116处。
河南地层较为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截至2024年8月,河南省已发现发现矿产144种,探明资源储量的110种,已开发利用的93种,保有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11种,居前三位的31种,居前五位的42种,居前十位的70种。优势矿产主要为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粘土、萤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石墨等“七大非金属矿产”。
自然灾害
河南地处中原,属中纬度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各种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是中国自然灾害高发区之一。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干旱风、大风、沙尘暴、冰雹以及霜冻等。其中暴雨洪涝是河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通常,河南暴雨洪涝的高发期是春、夏、秋降水较为频繁的季节。
2023年,河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989.38千公顷。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3.44亿元。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6亿元。2024年7月14日8时至17日8时,河南省黄河以南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其中南阳东部、平顶山东部、许昌南部、漯河、周口西部、商丘中部等地出现特大暴雨。河南省公安厅对积水路段及时采取交通管制,投入应急力量1余万人,装备2.82余万件,车辆舟艇3275艘,协助转移群众8303人,救助182人。
行政区划
政区
1987年底,河南省共有省辖市12个,地区5个,地辖市6个,县111个,市辖区40个。
截至2024年8月,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济源市,21个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1192个镇、567个乡、700个街道,44564个村、7589个社区。河南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
重要城市
郑州市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1928年3月建市,1954年10月成为河南省会,是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核心增长极。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1300.8万人,总面积7567.22平方千米,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774.32平方千米,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84.51平方千米,城镇化率80%。
郑州市下辖6区5市1县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为国家级)和郑东新区4个功能区。除此之外,郑州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以上城市。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称,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12家,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项。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1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06‰;死亡人口78.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4‰。
参考资料:
民族
河南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59万人,其中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市、区)58个。
截至2020年11月,根据河南省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
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314754人,增长5.7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7198人,增长2.41%。
语言
河南方言词汇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因其与通语具有较大的共性特征。一部分词语是从古代继承而来,词义、用法后来发生了改变而具有方言特色。河南方言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
河南省的方言分为两类:一类属晋语,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所辖的19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保存了古入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调类;一类属中原官话,包括郑州市、开封市等111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入声消失,古入声的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多读阴平,全浊声母字今多读阳平。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在不同地区语音又有一定差异。按其内部的语音差异,又可以分为5个片。全省共可分成郑汴、洛嵩、蔡汝、信潢、陕灵、安沁6个方言片。
宗教信仰
河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河南洛阳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孕育地,道教尊奉的始姐老子李耳曾在洛邑任藏室史。位于洛阳市的上清宫,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老子曾在此处酝酿《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道教的开山祖师张陵、“万古丹经王”魏伯阳、帛家道开山祖帛和、全真道开山祖王重阳等人都曾在此处修炼。除此之外,在中国佛教兴盛时期,佛教文化中心地带正是围绕河南洛阳及周边展开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久。中间虽经历北周灭佛,但到了隋唐,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支持、宗教文化资源的高度聚集和文化的开放包容,佛教再度兴盛。盛唐之际,朝廷不仅大力发展佛教、道教,对于外来宗教也十分开明,西方的袄教(拜火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景教等,都在唐朝时相继传入。多种宗教同存共生,有力地塑造了洛阳多元宗教文化的景观,影响了民俗信仰、政教关系以及文化艺术等。
经济
综述
河南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以及通信枢纽。河南省具备完备的产业供给体系和能力,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超过1/4,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是多个产业链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制造业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59132.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0.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5.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6.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1∶37.5∶53.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73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73元。财政总收入6972.49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2.0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855.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62.55亿元。
2023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民间投资下降3.9%,工业投资增长8.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7%。
2024年上半年(1-6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231.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0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585.00亿元,增长3.2%。
第一产业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大宗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1亿亩以上,居中国第3位。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居中国第2位,河南省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大,高居中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河南省是中国第二的产豆大省,花生、芝麻产量均居中国第一。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四位。河南省还是中国粮食加工第一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每年还外调粮食和粮食制成品600亿斤。
1990年10月,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了中国第一家粮食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1993年5月,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运行,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1995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中国第一个粮油交易网——中华粮网。
2023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85.29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686.07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64.3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10.25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307.0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9.40千公顷。全年全省粮食产量6624.2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550.06万吨;秋粮产量3074.21万吨。小麦产量3549.73万吨,玉米产量2365.70万吨。全年全省油料产量703.04万吨,其中花生产量638.86万吨。蔬菜产量7855.78万吨,用菌产量189.78万吨,瓜果产量1502.73万吨。全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73.2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65.33万吨,牛肉产量37.99万吨,羊肉产量27.30万吨,禽肉产量142.57万吨,禽蛋产量441.19万吨,牛奶产量237.47万吨。2023年末生猪存栏4038.97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102.31万头。
第二产业
河南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河南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个产业。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中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台大型
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202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8%;私营企业增长1.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0%,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8%;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7%;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4%;消费品制造业增长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1%。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不含储能)13846.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401.96万千瓦,增长1.8%;水电装机容量534.90万千瓦,增长21.9%;风电装机容量2177.92万千瓦,增长14.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731.36万千瓦,增长59.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171.8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3.1%。其中,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521.30亿千瓦时,下降5.0%,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6.4%。
第三产业
河南省以文旅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以国际航空、班列、金融、会展等功能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例如,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实现省内出发游客4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2023年春节河南省接待游客量居全国第5位,旅游收入居全国第7位。
2023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04.4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633.55亿元,增长6.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70.90亿元,增长7.2%。全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饮料类增长0.6%,烟酒类增长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3%,日用品类下降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5%,中西药品类增长9.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3.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2%,汽车类增长13.4%。全年全省网上零售额4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813.0亿元,增长21.0%。
2023年,河南省邮电业务总量17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09.72亿元,增长25.1%;电信业务总量1043.87亿元,增长19.5%。快递业务总量60.46亿件,增长35.8%;快递业务收入425.29亿元,增长28.4%。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8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875.3万户,电话普及率115.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13954.4万户。全年新开通5G基站5.3万个;全省5G终端用户总数达到6467.8万户。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0584.89亿元,比年初增加741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206.75亿元,增加7658.3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3596.66亿元,增加7236.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3140.94亿元,增加7327.76亿元。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62家。发行股票163只,其中发行A股110只,发行境外股票53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172.73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168.50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13342.79亿元。全年全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399.87亿元。其中,财产险617.83亿元,人身险1782.04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1004.73亿元。其中,财产险458.63亿元,人身险546.10亿元。
202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107.88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出口5279.97亿元,增长2.4%;进口2827.91亿元,下降13.5%。全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65个,比上年增长40.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110.6亿元,增长9.3%。全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2023年,河南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11844家。同年,河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值3567.6亿元。全省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合计4419.4亿元。其中,新郑综保区进出口值4072.8亿元,进出口规模在中国综保区中居第1位。2023年,河南出口机电产品3427.4亿元,占全省出口值的64.9%,其中手机占全省出口值的45.6%。
2024年,前11个月,河南外贸进出口740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5%。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共拥有各类小微产业园1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县级开发区187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获批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面积402平方千米。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8个镇办(管区),50个社区、53个行政村,常住和从业人口55万人,下设16个基层党(工)委,1.1万余名党员。集聚规模以上企业872家、超百亿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267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4家,在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54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外商投资企业106家,是河南省百亿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等荣誉。连续四年在中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排名中位居前30强。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年末,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1万所,教育人口2815.22万人,其中,在校生2621.86万人,教职工193.36万人。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招生35205人,在学研究生99012人,毕业生275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8.40万人,在校生295.62万人,毕业生83.2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0.63万人,在校生69.74万人,毕业生29.96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51.15万人,在校生145.26万人,毕业生48.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0.06万人,在校生262.27万人,毕业生77.47万人。初中招生168.74万人,在校生508.13万人,毕业生153.6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48.95万人,在校生962.88万人,毕业生169.1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1万人,在校生6.8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23.62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51.61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876.82万人次。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6个,高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6个。
医疗
2023年年末,河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038个,其中医院2528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706个,民营医院18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164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93个,卫生院1998个,村卫生室59447个,诊所137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1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6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74万张,其中医院57.88万张,卫生院14.40万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6.5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66万人,注册护士38.39万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4.22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0.81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3.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9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6.84亿人次,总出院人数2291.21万人。其中医院诊疗人次2.58亿人次,出院人数1847.28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4.06亿人次,出院人数352.90万人。
按照国家部署,河南省自1973年开始,陆续承担向
埃塞俄比亚、
赞比亚、
厄立特里亚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任务。50年间,河南省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等国家派遣医疗队共64批1302人次,诊治72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帮助受援国家建设医院、中医等学科诊疗中心。河南省援外医疗队中,先后有34个先进集体、700名同志被受援国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表彰。梅庚年、陈雅琴和唐秀荣3名河南援外队员先后牺牲在三个受援国。
媒体
大河报是以创刊于1995年8月1日的《大河报》纸媒为核心,融合了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态的综合性媒体,已连续14年作为河南唯一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媒体。《大河报》的基本办报方针是以信息传播为主,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河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是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也是河南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全方位覆盖,是河南省最具官方性、指导性的报纸,得到主流人群认可的综合性党报。
河南广播电视台是河南省委直属正厅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内设11个广播频率、13个电视频道,所属事业单位8家。新媒体端拥有大象网、大象APP、河南IPTV等平台,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奖项。
科技
2023年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68个,其中国家级95个。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72个,其中国家级5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52个,其中国家级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重点实验室25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0家。高新技术企业129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197家。省实验室16家、省中试基地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09957件。
2023年年末,河南省有效发明专利83127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49万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67.42亿元。全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6种,计量技术机构328家,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183家,认证机构23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31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89万台件,共有天气雷达站16个,自动气象站2852个。地震观测站604个,地震观测测项753个。
河南省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省级科学院之一。
2016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南省依托
郑州、
洛阳、
新乡3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原地区的国家高科技产业中心“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月,河南省正式获批“
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成为中国第二个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20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7家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截至2024年2月,河南省共设立省实验室20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包括蓝天实验室、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中原电气实验室、大别山实验室等。
文化事业
2023年年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154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77个。博物馆398个。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5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615.8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2%。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4.89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56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2.08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73.05万卷(件)。
体育
2023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113枚金牌,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11个,中国冠军94个;打破8项世界纪录。。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体育场地总数达到31.13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73块。河南省举办了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等活动,18个赛区120场赛事,直接参赛群众近14万人。除此之外,河南省还组织出版中国首部省级武术志书《河南省武术志》,建成省内首家体育类专题博物馆和围棋博物馆,制作《华夏围棋看中原》纪录片。河南省的围棋博物馆占到中国的四分之三。
社会保障
2020年2月28日,河南省宣布贫困县“清零”。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78.18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987.7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90.4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33.82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997.49万人,参保退休人员436.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47.8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28.25万人。全年全省发放城市低保金13.12亿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0.58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75.70亿元,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75.75万人。年末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47.05万人。202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28.86万套,新开工34.56万套。
环保
2023年,河南省国家考核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3.0%,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8.0%,PM2.5年均浓度45.3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73.8微克/立方米。全年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8个。全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31.64千公顷。
交通
河南省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综合主体交通网主骨架中“6轴、7廊、8通道”中,有“1轴、1廊、1通道”经过河南,形成了贯通水陆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立体交通网络。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发展迅速,客货吞吐量分别升至中国第11位、第6位,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普铁、高铁形成“双十字”交汇,郑州东站是中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北站作业量居亚洲编组站前列。
2023年,河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150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20.78千米。全省货物运输总量28.17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1892.48亿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5.90亿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1662.29亿人千米,机场旅客吞吐量2788.83万人次,机场货邮吞吐量60.90万吨。
2023年,河南省货物运输总量28.17亿吨,比上年增长8.9%。货物运输周转量11892.48亿吨千米,增长4.3%。旅客运输总量5.90亿人次,增长119.2%。旅客运输周转量1662.29亿人千米,增长138.4%。机场旅客吞吐量2788.83万人次,增长158.4%。机场货邮吞吐量60.90万吨,下降2.7%。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20.78千米。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108.0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私人汽车1945.41万辆,增长5.7%。民用轿车保有量1186.07万辆,增长7.2%,其中私人轿车1143.53万辆,增长7.2%。
公路
河南省有宁洛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等22条高速公路,以及105、106、107、207、209、220、310、311、312等国道过境。2023年,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20.78千米,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834千米,完成公路客运量3.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71.1亿人千米、同比增长119.5%;完成公路货运量25.1亿吨,货物周转量818.3亿吨千米。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108.0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945.41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186.07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143.53万辆。
铁路
河南省在中国率先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以郑州为中心,包括郑西高铁、郑焦城际铁路、郑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京港高铁商合段、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阜高铁、济郑高铁濮郑段、郑渝高铁、濮阳东站、郑州航空港站和济郑高铁,实现17个省辖市全部通了高铁。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铁路营业里程6331.7千米,其中高铁2195.52千米。
郑州站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二马路,地处郑州市主干道交汇处,是城市陆路交通发送、中转、到达的重要综合性枢纽,也是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郑州站始建于1904年,车站站房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8月,郑州站有候车厅11个,站台7座。候车面积共计1.98万平方米,最大候车能力1.5万人,集办理高铁、动车、城际、普速、行邮业务为一体。
航空
截至2023年11月,河南省已建成5个民用机场,分别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和安阳红旗渠机场。2023年,河南省机场旅客吞吐量2788.83万人次,机场货邮吞吐量60.90万吨。
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也是中部地区首个拥有双航站楼双跑道的机场,现已拥有实现公路、地铁、城际轻轨等4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郑州机场的货邮运增幅为中国第一,货运量居中西部首位,初步构建起了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水运
根据《
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河南省将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支线航道和其他航道,形成“一纵三横九支+其他航道”总体布局,规划航道总里程3670千米。其中,“一纵三横九支”航道1916千米,其他航道1754千米;三级及以上航道1009千米,四级及以下航道2661千米(含旅游航道793千米)。
河南省的众多港口中,周口港、信阳港为主要港口;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8个港口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管道运输
截至2024年4月,河南省已建成油气长输管道111条,总里程为10557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102条、7790千米,成品油管道6条、2105千米,原油管道3条、662千米,形成了以郑州为枢纽、以洛阳炼化基地为依托,辐射全省、保障充分的油品输送网络。
公共交通
截至2024年末,河南省共有郑州市、洛阳市和许昌市开设地铁。其中,郑州市13条,分别为郑州地铁1号线、郑州地铁2号线、郑州地铁3号线、郑州地铁4号线、郑州地铁5号线、郑州地铁6号线(一期)、郑州地铁7号线(一期)、郑州地铁8号线(一期)、郑州地铁城郊线、郑州地铁10号线(一期)、郑州地铁12号线(一期)、郑州地铁14号线(一期)和郑许市域铁路(17号线),运营线路总长450千米。2023年郑州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8.05千米,位列全国第一。
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共有公交企业150家,从业人员5.2万人,公交车辆近4万辆,公交线路3100条,总里程6.5万千米,年客运量超18亿人次。
文化
综述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
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河南省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
饮食
河南菜又名豫菜,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色香味俱全的宫廷风味菜肴,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主要特点是:选料精良、讲究配菜、汤鲜香浓、色形俱佳。
烩面在河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河南,不仅有郑州烩面、方城烩面,还有尉氏烩面、叶县烩面、原阳烩面、孟州烩面、临颍烩面、浚县老式烩面等等。河南烩面与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等并称为“中国十大面条”。烩面按照配料可以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等。
道口烧鸡是河南省安阳市的特色传统名菜之一,与北京烤鸭、金华火腿齐名,发源地道口镇,河南豫菜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特产。道口烧鸡用陈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辅之陈年老汤,其成品烧鸡色泽鲜艳,酥香软烂。
桶子鸡,是开封当地的传统名吃,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由于当时煮鸡的锅用的是下铁上木的桶形锅,所以得名为桶子鸡。它选用生长期不超过三年的优质肥嫩活母鸡,采用百年老卤汤煨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鲜嫩脆香,味道醇美的特点。
习俗
河南省从古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集中在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等各个方面。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有洛阳唐三彩,禹州钧瓷等;民间舞蹈种类,其中有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高跷舞、对花鼓、二鬼扳跌等。民间体育活动种类,主要有武术和太极拳两种,少林武术已经是河南形象的代表,陈家沟“陈式太极“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文化品牌。
灵山庙会举办地位于罗山县涩港镇同心村灵山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为灵山传统古庙会节。灵山庙会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由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来灵山朝圣的香客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三月初三庙会,并流传至今。灵山庙会,是一个集“登山朝圣、旅游观光、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在豫南及湖北一带颇具影响。灵山庙会每年定期举办,前来游人每年达20万人次。
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洛阳牡丹花会正式升格为由国家文化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该节以“牡丹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已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地方知名节会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4月,河南省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太极拳、二十四节气、皮影戏、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4个(涉及6个社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659个,县级代表性项目990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4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177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1042名;中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河南拥有2个(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宝丰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居中国第三位。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08年6月7日,汴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74。
信阳民歌广泛流传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各县区,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为主。原始的信阳民歌源于劳动生活和祭祀等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清末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和兴盛。信阳民歌主要包括小调和劳动歌曲两大类型,又可细分为情歌、小调、叙事歌、仪式歌、号子等十余个类别。其中小调、情歌多为无伴奏即兴演唱;灯歌、会歌往往以管弦或打击乐伴奏,常用乐器有唢呐、竹笛、笙、板等;水歌、打夯歌等劳动歌曲演唱时则多辅以劳动用具和其他相关器具。、信阳民歌题材广泛,将历代的社会生活内容都涵盖在内,风格鲜明,影响深远。其曲式、调式丰富多样,旋律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宫、商、角、徵、羽各调均备。有的歌曲还出现变宫、清角等音,构成六声、七声调式。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入铅做助熔剂,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素胎,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多用作随葬明器,在中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出土。其器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均有制作,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河南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文物古迹
河南省是中国文物大省,地下文物中国第一,地上文物中国第二,在全省遍布近100座博物馆中,全部馆藏文物占中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多。截至2023年7月,河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
隋唐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四个大运河文化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地。据统计,河南大运河沿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5个、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国家非遗项目66个,并坐落着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以及商丘、浚县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河道、码头、河堤、水工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如江河号子、木版年画、民间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24年6月,河南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名镇名村19个、传统村落27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名镇名村78个、传统村落758个;历史文化街区25片、历史建筑2473处。
朱仙镇,位于开封市南22千米、祥符区西南部,辖1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朱仙镇始建于战国初期,原名聚仙镇,后因战国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宋代称朱仙镇。明末因贾鲁河开通,使其成为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进入鼎盛时期,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文化积淀深厚,是木版年画、新春对联和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拥有古镇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关岳文化、戏曲文化、楹联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豫剧祥符调”等。2008年12月,朱仙镇被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4年1月,朱仙镇被河南省民政厅认定为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张店村位于平顶山市区北7.5千米的马鞍山下、郏县县城东南25千米处,素有“张良故里”之称,拥有千年历史文化传承。2008年,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张店村传统民居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术
河南民间美术是在中原大地上产生的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从民俗活动中逐渐衍生和演变而来。从艺术风格上来看,河南民间美术具有北方黄河文化的典型特征,总的基调是朴拙、豪放、粗犷。其中包括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豫西豫北剪纸、开封汴绣、灵宝皮影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画,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开封木版年画的衍续和承袭,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间。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一种民间泥塑工艺品,也叫“陵狗”,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它承载着远古崇拜。
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泥咕咕作品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属相、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音乐
板胡是拉弦乐器的一种,又称秦胡、胡胡、梆子胡、大弦等,在中国有300多年的历史。板胡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也可用于合奏和独奏。板胡制作流程是经过选料,开出琴杆、琴轴、制作琴筒的木板块等部分,分别制作再组装在一起,最后安上琴弦、琴弓。
在新中国解放前后,豫剧伴奏都没有定腔定谱,整个文场音乐的起伏,都全靠板胡来带领。托腔、保调的重任也靠它来完成,甚至一些效果音响也由板胡承担。在业余的豫剧演唱活动中,往往一把板胡就代表文场的全部乐器。随着豫剧音乐的发展乐器逐渐增多,但板胡仍然是主弦。豫剧板胡的音色与豫剧粗犷、豪迈、激昂、慷慨的音乐风格是相适应的。因此,在豫剧的音乐设计中,板胡具有主导作用。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舞蹈
“火龙舞”又叫“五色火龙舞”,流传在河南省孟州市龙台村。当地民间传说,隋炀帝年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唯独五龙庙周边依然鸟语花香,万物茂盛,庙内祥云缭绕,紫气升腾。隋炀帝生怕“五龙神威”压了他的“天子龙威”,便下令用铁链将庙内的五色巨龙紧锁在“锁龙柱”上。从此,五龙庙周边旱灾频频,百姓们穷苦不堪。龙台村民为烧毁锁龙柱,特意制作了五条“喷火龙”,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在锁龙柱旁举办舞龙祈雨盛会。届时,五条火龙同时喷火,将锁龙柱一举烧毁后,天降喜雨,百姓们重新过上美好生活。从此节庆期间表演“五色火龙舞”成为当地风尚习俗。火龙舞有五龙花、五龙柱、大盘龙、龙钻身、跑龙圈、摆龙阵等多种表演套路和五龙汇、镇五方、拜龙王、摆火阵、跳龙门、巨龙飞等造型。
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戏剧
豫剧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洛阳、也是河南的主要剧种。豫剧有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罗山皮影是信阳皮影戏的典型代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列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省皮影戏原始生态保存完整的形式之一。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源自河北滦州,自明朝嘉靖年间(1552—1566)传入罗山,距今近500年历史。罗山皮影戏唱词道白采用豫南方言,唱词、道白夹以民间谚语、笑话等。皮影戏音乐由豫南江淮一代民歌小调演变而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明亮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节奏感强旋律明快流畅,优美动听。
革命文化
河南
革命文化见证了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在河南这片革命土地上进行的斗争和取得的成就。1921年12月,洛阳诞生了河南地区首个党组织—“中共北平区委洛阳组”,并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先后爆发了陇海铁路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1925年,河南省总工会在郑州成立,河南省的工人运动与全国其他地方相呼应。同时,中国共产党派优秀人士到河南开展农民运动,创办讲习所,改编红枪会。河南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成为北方地区最活跃的省份。
1925年下半年到1926年年初,其发展规模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这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巨大进步,为继之而来的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群众基础,促进了河南红色文化的形成。大革命遭受失败后,河南的先进分子高举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伟大旗帜,发动了多次武装暴动,与鄂东北、皖西革命人民一起建立和壮大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鄂豫皖苏区和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陕游击根据地,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结起来,组成了三十多万武装力量,规模一度仅次于中央苏区。其中,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中心地,“柴山堡”开辟了鄂豫皖苏区的第一块根据地,升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县人口不足十万,有近六万人为革命牺牲,新县还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养育了李德生、许世友、郑维山等多位共和国功臣。
抗战期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
新四军在河南及其邻省交界的沦陷地区,先后创建了六块抗日根据地,成立“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和“
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建立抗日武装民主政权,对抗战胜利贡献巨大。尤其是确山县的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是中原地区抗战的支点,是新四军的摇篮,有“小延安”之称。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震惊世界的事件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1946年12月正式成立豫皖苏区党委、
豫皖苏军区。豫皖苏解放区军民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总体清剿”。在主力部队打破国民党军“清剿” 时,各解放区地方武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了解放区。1947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全国性进攻,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逐步形成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三军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区;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豫皖苏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1948年4月底,
邓小平、
刘伯承率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迁驻豫西宝丰。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加强中原局,以邓小平为中原局第一书记、
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苏分局。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均属
中原解放区。同时建立
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
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河南人民在各解放区党组织领导下,参战支前,扩大新老解放区,全力支援
淮海战役和
渡江战役,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最终迎来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
新中国的诞生。
武术文化
河南省有4000年的武术起源发展历史。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等大拳种的发源地。据统计,中国共有129个武术拳种,而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除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外,还有查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拳、梅花拳、关东拳、岳家拳、罗汉拳、燕青拳、翻子拳、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等。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是少林拳术和器械的总称。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由于寺建立在嵩山支脉少室山阴的密林丛中,故名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僧徒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效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世代相传,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后来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中国拳术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苌家拳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流派,与少林、太极并称中州武术三鼎足。苌家拳萌发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由于荥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亦于此兴。荥阳百姓保家自卫,自古习武之风甚盛。荥阳(汜水)明末有武术家张八,时称“神手”,后有“禹家枪”。苌家拳的理论集《中气论》是指导苌家拳械的纲领。其中练气之术,纵横开合之妙,发前人所未发。苌家拳的套路有拳、棒、剑、刀、枪、鞭、镰、弹(弓)等数十种,皆有图有批,注解详明。研究苌家拳的主要著作有袁宇华的《汜水苌纯诚先生拳谱》,徐震的《苌氏武技书》《苌乃周武术学》,于志钧的《桓侯八枪》等。苌家拳流传近300年,在周边地区及相关省份保护与传承,并展延到国外。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区象征
河南省省树是桂花树。桂花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桂花寓意为“崇高”“美好”“吉祥”“友好”“忠贞之士”和“芳直不屈”;桂花树寓意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树的枝干寓意为“出类拔萃人物”及“仕途”,凡仕途得志者谓之“折桂”。
河南省省花是蜡梅花,同时也是鄢陵的市花。河南省鄢陵县是“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为中国蜡梅的主产区,种植蜡梅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地方特产
河南省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新郑大枣、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信阳毛尖、确山板栗、洛阳樱桃、郑州蜜桃、南阳月季、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林县山楂、内乡山茱萸、西峡琥珀、洛阳牡丹等,都已成为中国知名品牌。
确山板栗,驻马店市确山县特产板栗,简称“确栗”,向以个大、粒饱、味鲜著称,历来受到各地果业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确山产的红油栗、紫油栗,曾被评为中国优良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确栗也享有较高声誉,远销至港澳地区、日本及东南亚各国。2005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西峡位于世界上野生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带。经过40多年的培育发展,西峡县建成了中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2008年9月19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西峡猕猴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西峡猕猴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峰苗挺秀,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有熟板栗香,滋味鲜浓、爽口、回甘生津,叶底嫩绿明亮、匀整。信阳毛尖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90年连续三次被商业部评为中国名茶,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又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风景名胜
综述
河南省共有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等世界地质公园4个,河南嵩山、郑州黄河等国家地质公园15个,永城芒砀山等省级地质公园17个,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民权黄河故道等国家湿地公园35个。云台山景区、尧山大佛景区、嵖岈山景区、淇河生态旅游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截至2024年8月,河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724家,其中5A级景区16家、4A级景区233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旅行社1486家、星级酒店348家。2023年,河南省共接待中国游客99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46亿元。
自然景观
河南省自然景观有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石窟、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亚武山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桐柏山淮河源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和五龙口风景名胜区等。
人文景观
河南省人文景观有清明上河园、少林寺、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安阳殷墟景区、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开封府、大相国寺、白马寺、中国翰园碑林、
焦裕禄纪念园等等。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截至2023年8月,河南省已与51个国家的125个省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交流活动
2023年9月6日,河南省举行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会,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新的合作,现场达成39个项目。
2023年9月26日至28日,河南省在郑州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白俄罗斯、阿塞拜疆、泰国、越南、蒙古及中亚五国等国家政要、外交使节到达现场。活动现场聚集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7万人,达成了100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达2182亿元。
2023年11月28日,河南省举办2023日本青少年学生访豫交流营活动,日本三重县、户田市、冈山市、草加市等友城青少年学生和友好组织代表参与了活动。
2024年4月9日,河南省举办中国(河南)-东盟国际传播交流会,菲律宾驻华大使吉米·弗洛克鲁斯等外宾以及中国传媒专家出席。
著名人物
古代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