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事是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
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走古事”。 走古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风俗,就是将小孩装扮成古代的官员,然后站在一个木栏上,人们抬着游行的一个客家仪式。
简介
领先的一棚古事是大福首(
天官、
武将),后面依次排列
李世民、
薛仁贵、
刘邦、
杨六郎、
杨宗保、
高贞、梅文仲、
刘备、
孔明、
周瑜、
甘宁等。每棚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活动场上的后勤人员不计入其中)。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房族内挑选的抬古事的男丁青壮年就要上山去劈芦箕草,锻炼脚力。到农历正月十二日开始三天斋戒(罗坊话称“封斋”,且有专人在各自然村通知),十三日晚净浴,更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红衫,打红
绑腿,脚着红带子新
草鞋(由于时代久远,现已被运动跑鞋、军靴或者解放鞋所替换),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后继的有三太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一路鸣神铳助威,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来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呼喊着“吆!——吆!”声开始竞赛,戮力奔走。
走古事,着重于“走”。他们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围,奔走在约400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一轮竞赛,如此重复四轮。第五轮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走(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左三圈右三圈’)。此轮不限定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中街道,游回本房
宗祠。这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结束。
第二次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午,分上、下半阙。上半阙仍依十四日走法,至过午一时许后进村不拆棚,后经关帝庙转入661县道向北走至妈祖庙朝拜后再转云龙桥,古事列队从“
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或者走故事后勤人员先互相泼水透湿,再将两岸游客泼湿视为吉利,然后三响神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后棚超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争先恐后,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至下午三时许,一年一度的走古事才在高潮中落下帷幕。
起源
起源于福建省
龙岩市,是客家人每年
正月十五举办的大型传统民俗竞技活动,被誉为“客家狂欢节”。据传在
明朝,客家各乡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方的“走古事”移植到当地,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
福建
连城县、
长汀县、龙岩
永定区各乡镇,每年
元宵节都会举行著名的民俗活动“
走古事”。这一天,乡镇万人空巷,疯狂程度犹如西班牙斗牛一点也不为过。
一年度的元宵盛会“走古事”,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另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
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各个乡镇。
七棚古事
七棚古事,乡村里的每个房族出一棚。他们须先在广场上奔跑,左三圈右三圈。现场人山人海。
“走古事”,出七棚(棚,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挑选体壮胆大的八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
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用二十人抬。
村民把三太祖菩萨轿、花蓬、彩旗置放在广场中心。虔诚的妇人们在此烧香祷拜,以祈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走古事之罗坊
每年春节
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上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三日始斋戒(罗坊话称“封斋”)三天,十三日晚净浴换机关报草鞋,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七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乐队,一路鸣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连城县661县道罗坊上罗段)。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呼喊着开始竞赛。
正午,“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
正月十五日正午二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泼水透湿再将两岸游客泼湿视为吉利,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此时,河两岸、桥上下挤满了人,场面十分壮观。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苦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赛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终点河边方台而止,至此,走“古事”结束。
发展
“走古事”是客家各乡镇闹元宵的盛大狂欢活动,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人们通过这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客家人过完春节就开始了走古事的筹划,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凉伞、花篮、舞龙、佯皋等古事每晚陆续在村里走门串户,给每家每户送去整年的喜庆祝福,家家户户都备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队伍会集中起来,加上装扮好的彩车,到镇上游街,去
祖祠拜祭祖先。
走古事经过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后宫集中并祭拜
客家先祖和
妈祖。古事集中后,规模较大的有三场,正月十五中午是社前村赖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苏氏,十六晚上是黄氏。现今姓氏区别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别的姓氏、别村的亲朋好友也加入队伍,参与这一盛大活动,就是最后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也已经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轻女已经给取精华弃糟粕、
移风易俗掉了,这些客家村子可谓是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最佳典范。
集中后巡游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回避”牌、大锣等,也有墨镜、牛仔帽、着马甲、配猎枪的猎手等一起开路。古事配有繁复的
十番乐、
五色锣鼓,大点的古事棚会配一组,随行伴奏,文化韵味非凡。也有现代西洋乐队,圆号、大号等。古事棚上,不仅用上了彩灯,还可以出现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喝饮料,相当现代化、年轻化。这些即保存有民俗传统,又有洋为中用,体现了客家后代飘洋出海的全球视野和
与时俱进,使民俗得到很好的传承。
走古事中的内容
走古事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
魁星点灯、
桃园三结义、
五虎将、六国拜相、
七仙女下凡、
八仙过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即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地上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
古事中最具趣味性的莫过佯皋,又称水浒,故事源自水浒众英雄装扮成各式人等,去法场劫人的事,有扮偷鸡的、算命的、教书的、耍把戏的、瞎子、驼子、麻子、道士、二流子、和尚、男扮女装带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妇等,在踩街路上或开阔的地方有随机表演,如偷鸡、二流子揩油回娘家的小媳妇,麻子也上去凑热闹等,和观众互动性强,相当
滑稽搞笑,生活感很强的民俗,绝不恶俗,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走古事中故事
财神爷的古事棚向来是颇受欢迎的,沿途会向观众派金元宝、金币、金条(糖果或巧克力),向他叫声
财神爷,一般都会抓上一把向你那方向抛过去,抢到的人那可是相当的开心,叫财神的人高兴,扮财神被叫的也高兴,新年头大家都图个喜气。
古事当然也少不了客家儿女
下南洋的故事了:“船板灯”,一个洋味十足的小帅哥开着轮船载着一个个勤劳勇敢善良的客家儿女出南洋;“龙太子”,下南洋自然也仰仗龙太子们保一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古事走完,一般祖祠会加演傀儡仔戏,即客家木偶戏,或者播放电影。
古事吸引了远近的人们,出古事、没出古事的人家都忙里忙外,要忙扮古事、组织队伍,又要招待来观赏热闹的亲朋好友,不亦乐乎,全镇沸腾。
走古事已经列入福建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事中用到的十番乐演奏在福建和广东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走古事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爱好者前往观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