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楼原为明代隆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后在民国时期成为曹汝霖的宅邸,因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事件而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曹汝霖旧宅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房。
2023年11月18日,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赵家楼遗址重新对外开放,在此经营的赵家楼饭店也重张开业,并将常设赵家楼历史文化展览供市民和游客参观。未来,赵家楼遗址将继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全新的形象打造成胡同里的“红色地标”。
赵家楼原为明代隆庆朝
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据
民国地图考:此处原为前后曲折U字形走向,总长不超过四百米,后被一分为二,前边称
前赵家楼胡同,后边则称为后赵家楼胡同。因后花园假山上的亭似楼,故名赵家楼。
赵家楼成为
曹汝霖的第宅时共有房50多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4个大门。其西面是中式楼房,曹汝霖自住;东面是加盖的西式平房,系曹汝霖的父亲曹成达所居。五四运动中烧毁11间。
曹汝霖是上海人,在
段祺瑞执政时曾任外交总长,当时任交通总长。曾参与向日本大借款,又是“
二十一条”谈判的参与者。而
陆宗舆、
章宗祥同为“二十一条”谈判的当事者,这二人原籍浙江,都在日本留学,二人又出任过驻日公使。曹汝霖和陆、章三人,一向被视为著名的
亲日派人物。
1919年,震惊中外的“
火烧赵家楼”事件,掀起了“五四运动”的高潮。赵家楼的烈火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据介绍,赵家楼遗址80多年前的原貌已不复存在,连痕迹都荡然无存了。在
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的努力下,
北京军区司令部打开大门,在这里建立了“火烧赵家楼遗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档案馆保留了一份
京师警察厅有关赵家楼的草图,这是火烧曹宅后由警察厅派人绘制的。从草图上看,赵家楼共有4个门,前赵家楼分别有一个敞门和街门,后赵家楼有一个后门,东边还有一个敞门,曹宅东边紧邻城隍庙街。赵家楼院内建筑中西合璧,分成东院、西院和中院三个院落,看起来非常阔绰,像个大观园一样。自西向东:西式的垂花门餐厅亭廊与中式的平房宅门共处一院,院内共建有各式房屋大大小小几十间,不包括敞门餐厅。在东院还有未竣工的草坪和亭阁。
据记载,院内各种
配套设施齐全,西院的
建筑风格是西式的。中院的书房客厅和带暗房的小楼高大宽敞;东院建筑风格是中式的,书房、浴室一应俱全。西院与东院分别有树林花园,在后院还有隐匿的
地窖。
赵家楼原为明代在位时间仅6年的
明穆宗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
文肃的宅邸,因为府内后花园假山上的亭子像楼一样,所以被叫成赵家楼。赵府南北两条不很宽的胡同,也因为赵府的关系,名之为
前赵家楼胡同和
后赵家楼胡同。赵家楼成为
曹汝霖宅邸时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共有房屋50多间,三个大门。其西面是
中式楼房,曹汝霖自住;东面是加盖的西式平房,曹汝霖的父亲曹成达所居。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到此,砸毁和火烧了赵家楼。那时的大总统
徐世昌把曹汝霖一家暂时安置在北海的
团城居住压惊,以后曹汝霖在
灯市口的佟公府夹道另买了一处废园,大兴土木,又起豪宅,赵家楼就此衰颓。
赵家楼遗址现已无存,在那片地方早就盖起了一家
招待所。而南北两条小胡同的名称,还是叫作前后赵家楼,近年曾在附近立过一块“
火烧赵家楼纪念碑”,距遗址的位置相隔不远,是根据当地老住户的记忆和流传的说法所定的。上世纪80年代,“
曹汝霖第宅之图”被发现,这是当年京师地方检查厅官员绘制的,现存于北京档案馆。据此考证,确定招待所位置即赵家楼遗址所在地。
政府重修缮过的招待所,已经改名为赵家楼饭店,也被挂上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大门外的墙上悬挂着“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遗址”的说明牌匾,在招待所的二层
多功能厅,征集、展示了“五四”运动和火烧赵家楼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主要靠图片、资料和有关的电影和录像片段来展示
火烧赵家楼事件。为能更好地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政府走访老住户,了解相关情况,广泛征集文物。亦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希望提供能够反映那段历史的详实材料和相关实物。 基地展出的22张
老照片来自革命博物馆和
北京市档案馆。
招待所门口的墙壁上镶嵌着“火烧赵家楼”的纪念碑文,据北京市档案馆研究室主任刘苏先生介绍:根据当年京师地方检查厅官员绘制的“
曹汝霖第宅之图”,“火烧赵家楼”就发生在现北京军区司令部招待所这块地上。过去这里立的两块纪念碑都是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立的,与确定的位置相差不远,但都没有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方位。“曹汝霖第宅之图”发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此而确定赵家楼确切方位的文章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但对社会公布这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