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弦理论(英语:Superstring Theory),属于
弦理论的一种,是一种引进了超对称的
弦论,其中指物质的基石为
十维时空中的弦。
原理简介
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30年里一直在寻找
统一场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和谐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爱因斯坦这样做的动机不是我们常想的那些与
科学研究紧密相关的东西。例如,为了解释这样或那样的已知现象或
实验数据。
实际上,驱使他的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内在美的信念:对宇宙的最深刻认识将揭示它的最真实秘密,那就是,它所依赖的原理是简单而有力的。爱因斯坦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将让每一个第一次知道的人产生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
弦理论或者超弦理论是那些像量子和
夸克等等已经融入大众词典的诸多新科学专用词汇之一,但它们却很少能被人解释清楚。即使会议的参加者也会告诉你,超弦理论,像许多新兴科学和研究领域一样,涉及了许多高前沿的数学领域,并不是很容易能把握的。简单说来,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超弦理论:
(1)超弦理论是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
基本粒子和四种
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2)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
中微子和夸克等都是弦的不同振动
激发态;
(3)超弦理论第一次将二十世纪的两大
基础理论-
广义相对论和
量子力学-结合到一个数学上自洽的框架里;
(4)超弦理论有可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物理学家的世纪难题如黑洞的本质和
宇宙的起源。
(5)超弦理论的实验证实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
空间和时间的认识。
首先,我们发现,弦
理论描述自然界的活动还真有几分
科学幻想的成份。举例来说,弦理论描述的世界并不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
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合理的解释是那些额外的
空间维数没有被观测到是因为它们很小很小。要理解弦理论的高维属性并不困难。(参见《
宇宙的琴弦》P. 180-181)
在弦理论中就有许多这样极小的额外空间维数,因此,
微观世界并不像我们普遍感觉到的世界那么简单。在
宏观尺度上,弦理论也可能用来解释
宇宙大爆炸的开始和黑洞内部的行为,而这些问题是以前的物理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失效的地方。发展的弦理论是有关时间和空间的
量子理论,因此理论看起来也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奇怪。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像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这样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
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给出这些不同的基本粒子。因此弦理论从一些非常基本和简单的单元就能得到宇宙的无穷变化和复杂性。在弦理论中,人们自然地可以得到
规范对称性、超
对称性和引力,而这些原理在原有的
标准模型中或者是强加进去的或者是与量子理论相冲突的,在弦理论中它们都协和地统一起来了,并且是彼此需要、独一无二的。
弦与粒子质量的关联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动越剧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动越轻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当我们用力拨动琴弦时,振动会很剧烈;轻轻拨动它时,振动会很轻柔。而依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能量和质量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大能量意味着
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因此,振动较剧烈的粒子质量较大,反之,振动较轻柔的粒子则质量较小。
依照弦理论,每种基本粒子所表现的性质都源自它内部弦的不同的振动模式。每个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绝对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实际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弹奏着不同的“音调”。由无数这样振动着的弦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伟大的
交响曲。
在量子理论中,每一个粒子还具有波的特性,这就是
波粒二象性,粒子的
波动性就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物理学家还发现,弦的振动模式与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关联也存于弦振动模式与其它力的性质之间,一根弦所携带的
电磁力、
弱力和强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动模式决定。
这里又涉及到了四种
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
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
正电荷,或者带
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如果一个粒子不带电荷,则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
核力。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
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
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四种力的
相对强度以及
作用范围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则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达到
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
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则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
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
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
弦本身很简单,只是一根极微小的线,弦可以闭合成圈(闭弦),也可以打开像头发(开弦)。一根弦还能分解成更细小的弦,也能与别的弦碰撞构成更长的弦。例如,一根开弦可以分裂成两根小的开弦;也可以形成一根开弦和一根闭弦;一根闭弦可以分裂成两个小的闭弦;两根弦碰撞可以产生两个新的弦。
定义
超弦理论属于弦理论的一种,也指狭义的弦理论,是物理学家追求统一理论的最自然的结果。这里的“超”有超对称性的意思。为了将
玻色子(bosons)和
费米子(fermions)统一,科学家预言了这种粒子,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找到这种能够证明弦理论的粒子。超弦理论作为最为艰深的理论之一,吸引着很多理论研究者对它进行研究,如果真是理论预言的那样,我们将有可能建立一种
大统一理论,来描述我们的宇宙。
出现背景
20世纪的物理学有两次大的革命:一次是
狭义相对论和
广义相对论,它几乎是爱因斯坦一人完成的;另一次是
量子理论的建立。经过人们的努力,量子理论与狭义相对论成功地结合成
量子场论,这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理论。粒子物理的
标准模型理论预言电子的
磁矩是1.001159652193个
玻尔磁子,实验给出的数值是1.001159652188,两者在误差是完全一致的,
精确度达13位有效数值。广义相对论也有长足的发展,在小至
太阳系,大至整个宇宙范围里,实验观测与理论很好地符合。但在极端条件下,引出了时空奇异,显示了理论自身的不完善。就我们的认识水平,
量子场论和
广义相对论是相互不自洽的,因此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应该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里统一起来。这一更大的理论框架已初显端倪,它就是超弦理论。
具体解释
简介
超弦理论是物理学家追求统一理论的最自然的结果。爱因斯坦建立
相对论之后自然地想到要统一当时公知的两种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和
电磁力。他花费了后半生近40年的主要精力去寻求和建立一个统一理论,但没有成功。回过头来看历史,爱因斯坦的失败并不奇怪。实际上自然界还存在另外两种
相互作用力--
弱力和强力。已经知道,自然界中总共4种相互作用力除万有引力之外的3种都可有量子理论来描述,电磁、弱和
强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是用假设
相互交换“量子”来解释的。但是,引力的形成完全是另一回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物质影响空间的几何性质来解释引力的。在这一图像中,弥漫在空间中的物质使
空间弯曲了,而弯曲的空间决定粒子的运动。人们也可以模仿解释电磁力的方法来解释引力,这时
物质交换的“量子”称为
引力子,但这一尝试却遇到了原则上的困难--量子化后的广义相对论是不可重整的,因此,量子化和广义相对论是相互不自洽的。
超弦理论是人们抛弃了
基本粒子是
点粒子的假设而代之以基本粒子是一维弦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自洽的理论,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同粒子都是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与以往量子场论和
规范理论不同的是,超弦理论要求引力存在,也要求
规范原理和超对称。毫无疑问,将引力和其他由规范场引起的相互作用力自然地统一起来是超弦理论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因此,从1984年底开始,当人们认识到超弦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包容
标准模型的统一理论之后,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自然地投身到超弦理论的研究中去了。
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在
十维空间中,实际上有5种自洽的超弦理论,它们分别是两个IIA和IIB,一个规范为Apin(32)/Z2的杂化弦理论,一个
规范群为E8×E8的杂化弦理论和一个规范为SO(32)的I型弦理论。对一个统一理论来说,5种可能性还是稍嫌多了一些。因此,过去一直有一些从更一般的理论导出这些超弦理论的尝试,但直到1995年人们才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关于这5种超弦理论统一的图像。
存在一个唯一的理论,姑且称其为
M理论。M理论有一个很大的
模空间(各种可能的真空构成的空间)。5种已知的
超弦理论和十一维超引力都是M理论的某些极限区域或是模空间的
边界点。有关超弦
对偶性的研究告诉我们,没有模空间中的哪一区域是有别于其他区域而显得更为重要和基本的,每一区域都仅仅是能较好地描述M理论的一部分性质。但是,在将这些不同的描述自洽地柔合起来的过程中我闪也学到了对偶性和M理论的许多奇妙性质,尤其是各种D-膜相互转换的性质。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超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黑洞的熵和辐射,这是第一次从
微观理论出发,利用统计物理和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严格导出了
宏观物体黑洞的熵和辐射公式,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超弦理论是一个关于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的正确理论。
将5种超弦理论和十一维超引力统一到M理论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是也向人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M理论在提出时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数学表述,因此寻找
M理论的数学表述和仔细研究M理论的性质就成了这一时期
理论物理研究热点。
道格拉斯(Douglas,MR)等人仔细研究了D-膜的性质,发现了在极短距离下,D-膜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完全由规范理论来描述,这些相互作用也包括
引力相互作用。因此,极短距离下的引力相互作用实际上是规范理论的
量子效应。基于这些结果,班克(Banks,T)等人提出了用
零维D-膜(也称点D-膜)作为基本自由度的M理论的一种基本表述--矩阵理论。
矩阵理论
矩阵理论是M理论的非微扰的拉氏量表述,这一表述要求选取
光锥坐标系和真空背景至少有6个渐近平坦的方向。利用这一表述已经证明了许多偶性猜测,得到了一类新的没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具有洛仑兹不变的理论。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能量为1/N量级的态(N为矩阵的行数或列数),在N趋于
无穷大的极限下,可以导出一类通常的
规范场理论。许多迹象表明,在大N极限下,理论将变得更简单,许多有限N下的自由度将不与物理的自由度耦合,因而可以完全忽略。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在光锥坐标系和有限N下得到的,可以预期一个明显洛仑兹不变的表述将是研究上述问题极有力的工具。具体来说,人们期望在如下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1)
全同粒子的统计规范
对称性应从一个更大的连续的
规范对称性导出。
(2)时空的存在应与
超对称理论中
玻色子和
费米子贡献相消相关联。
(3)当我们紧致化更多
维数时,理论中将出现更多的自由度,如何从量子场论的观点理解这一奇怪的性质?
(4)有效
引力理论的短距离(紫外)发散实际上是某些略去的自由度的
红外发散,这些自由度对应于延伸在两粒子间的
一维D-膜,从
场论的观点来看,这些自由度的性质是非常奇怪的。
显然,没有太多的理由认为矩阵理论是M理论的一个完美的表述。值得注意的是矩阵理论的确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因此也必定有其物理上合理的成分,这很像本世纪初量子力学完全建立前的时期(那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导出
黑体辐射公式,玻尔提出
轨道量子化给出
氢原子光谱),一些有关一个全新理论的迹象和物理内涵已经被人们发现了。但是,我们离真正建立一个完美自洽M理论还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从超弦理论出发更多更深地发掘其内涵。在这方面,超弦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1997年底,马尔达塞纳(Maldacena)基于D-膜的
近视界几何的研究发现,紧化在AdS5×S5上的IIB型超弦理论与大N SU(N)超对称规范理论是对偶的,有望解决强耦合
规范场论方面一些基本问题如
夸克禁闭和手征
对称破缺。早在70年代,特胡夫特(´t Hooft)就提出:在大N情况下,规范场论中的平面
费曼图将给出主要贡献,从这一结论出发,波利考夫(Polyakov)早就猜测大N规范场论可以用(非临界)弦理论来描述,马尔塞纳的发现将理论和规范理论更加具体化了。1968年维内齐诺(Veneziano)为了解决相互作用而提出了弦理论,发现弦理论是一个可以用来统一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理论,对偶性的研究引出了M理论,马尔达塞纳的研究又将M理论和超弦理论与规范理论(可以用来描叙
强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又回到了强相互作用的这一点,显然我们对强相互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仍没有完全解决强相互作用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问题,因此对M理论、超弦理论和规范理论的研究仍是一个长期和非常困难的问题。
超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就像琴弦的振动一样,因此这根细细的线就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弦”。我们知道,不同的琴弦振动的模式不同,因此振动产生的音调也不同。类似的道理,粒子内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不过这种弦的振动不是产生音调,而是产生一个个粒子。换言之,每个基本粒子是由一根弦组成。
超弦理论认为,粒子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弦的运动是非常复杂,以至于
三维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它的
运动轨迹,必须有高达十维的空间才能满足它的运动,就像人的运动复杂到无法在二维平面中完成,而必须在三维空间中完成一样。
作品介绍
作品信息
宇宙学告诉我们,我们肉眼看到的三个空间
维数正在膨胀,由此可以推测它们曾经是很小和高度弯曲的。一个自然的可能性是;也许存在与我们观测到的三个空间 维数垂直的其它
空间维数,这些额外空间维数曾经是但仍然是很小和高度弯曲的。如果这些维数的尺度是够小,以我们现有的观测手段仍不是以直接推测到,但 是这些维数仍将以许多间接的效应表现出来。
特别地,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统一观念:在低维中观测到的不同粒子也可能是同一种粒子,在
额外维数空间中,它们都是同一粒子不同方向的运动的表现。实际上,额外维数还是弦理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弦理论的数学方程要求空间是9维的,再加上
时间维度总共是10维时空。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
M理论给出的更完全的认识揭示了弦理论的第10维空间方向,因此理论的最大维数是11维。 最近的一些发展还提出了我们也许生活在低维的膜上面,但是引力仍然是10维的,为了得到现实的3维引力,可以通过引入“影子膜”或者Randall- Sundrum机制。Randall-Sundrum机制是一种束缚引力的新方法,这时,
额外维度可以不是很小很小的。通过观测小距离情况下引力对平方反 比定律的偏离,或者是在
粒子加速上或者是通过
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粒子散射进入额外维度因而看起来像消失一样等等奇怪的现象,也许我们有能力探测到这 些额外维度。弦理论不仅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将大大地拓展人们的
活动空间。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观测到基本的弦。但正如多数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会议”的人所相信的那样,如果弦是真实的,那么由爱因斯坦开创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完美结合就不是遥遥无期的奢望了。
弦理论的近期发展:第二次革命
如果说超弦理论的第一次革命统一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那么近年来发生的弦理论的第二次革命则统一了五种不同的弦理论和十一维
超引力,预言了一个更大的M理论的存在,揭示了相互作用和时空的一些本质,并暗示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最基本的,而是从一些更基本的量导出或演化形成的。M理论如果成功,那将会是一场人类对时空概念、时空维数等认识的革命,其深刻程度不亚于上个世纪的两场
物理学革命。
从
科学研究本身看,研究引力的量子化及其与其他互相
作用力的统一是自爱因斯坦以来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梦想,但由于该理论涉及的能量极高,不能进行
直接实验验证。尽管如此,一些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启发了很多新的物理思想,如解决能量等级问题的Randall-Sundrum模型和引力局域化,关于弦理论
巨量可能真空的图景想法和
人择原理等等。
近期天文和宇宙学观察所取得的进展对弦理论的发展会起积极的
促进作用。比如,近期观察的
宇宙加速膨胀所暗示的一个很小的但大于零的
宇宙学常数(或
暗能量),为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反过来说,要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近期的
天体物理学观察和暗能量,没有一个基本的
量子引力理论是行不通的,弦理 论是仅有的
量子引力理论的理想候选者。二者的结合不仅对弦理论的自身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同时对理解和解释宇宙学观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弦理论在中国:为第三次革命作准备
在
超弦的第一、第二次革命,以及随后的快速发展中,中国都未能在国际上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的整体水平上,与国际、与周边国家如印度、日本、韩 国,甚至和我国
台湾地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内地学术界对弦理论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有影响的物理学家,基于某种判断,公开地发表“弦理论不是物理”的观点。受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影响,这种观点在中国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弦理论在中国的
研究和发展。
从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看,我国的
世界一流大学如北大、
清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严重缺乏主要从事弦理论研究的人才,这种局面间接地制约了青年研究生的专业选择,直接地造成了国内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
值得庆幸的是,在
丘成桐教授的直接推动下,伴随着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成立,以及随后该中心和
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每年举办的多次高水平专业会议,并邀请像安地·斯特罗明格这样一流水平的学者到中心工作,大大地推动了国内弦理论方面的研究。
2002 年底,在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
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已经发展为非常活跃和具有吸引力的研究中心。成立4年来,通过多次举办工作周和
暑期学校,在超弦理 论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本次国际弦理论会议之前,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还举办了“
亚太地区超弦理论暑 期学校”,吸引了100多名参加者。
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中国的超弦理论研究,在平静的外表下,正积蓄着旺盛的爆发潜力。很显然,一个国家或一个研究团体的整体水平,与这个国家将会在科研上出现的突破性进展的机会是成正比的,这就是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也是所谓科学研究文化的建设重要性所在。忽略科学研究文化的建设,单纯追求
诺贝尔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摆在超弦理论研究面前的,是一幅广阔的前景和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是一条热闹又孤独的旅程,它所涉及的问题对年轻的学生和
学者,有着强大的魅力,同时它对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2006年国际弦理论会议,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壮大队伍、提高水平,并随着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正在为弦理论的第
三次革命作准备,也期待着她的早日到来。
相关会议
代表人物
2004 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06年国际
弦理论会议主席。现任
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物理学教授,Kavli
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格罗斯教授在理论物理,尤其是
规范场、
粒子物理和超 弦理论等方面有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他是强相互作用的
基本理论——
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还是“杂化弦理论”的发明人之一。1985年当选为美国 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
理论物理学家,现任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查尔斯. 西蒙(Charles Simonyi)教授。他的研究遍布
高能物理和
数学物理的诸多方向,最擅长将
近代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结合起来,其应用的典范有:Wess- Zumino-Witten项与拓扑项、反常与指标定理、Dirac算子与
正能定理、超对称与Morse理论等。他与Green和Schwarz教授合著 的二卷本《超弦理论》
自出版后一直是弦理论家的圣经。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
当代享有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爱因斯坦”。他在解决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非常成功的理论——
广义相对论和
量子理论的冲突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1973年3月1日,霍金教授在《
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
霍金辐射)。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
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
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安地·斯特罗明格(Andrew Strominger)教授
现任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主要研究
量子引力、弦理论和
量子场论。在弦理论的研究中,斯特罗明格和他的合作者利用
微观黑洞的变轻和凝聚成功地描述了时空
拓扑变化的相变过程。此外,斯特罗明格和同事瓦法(C. Vafa)成功地利用弦理论和
统计力学,导出了黑洞的贝肯斯坦-霍金(Bekerstein-Hawking)熵公式,这一结果提示弦理论也许能
最终解决霍金提出的
黑洞信息丢失疑难。
国际著名数学家,2006 年国际弦理论会议主席。现任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教授在科研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赢得了许多荣誉。更为可贵的是,他十分关注中国
基础研究的发展,并将其同自己的科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一直运用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活动能力,协同各方面力量,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