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二次北属时期(
越南语:Thời 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2,43年-544年)是
越南历史上一段被中国直接设置
郡县统治的时期。
历史沿革
东汉时期的统治
在东
汉光武帝建国称帝之初,越南北、中部隶属汉廷统治,当时置有
交趾、
九真、
日南等郡。公元40年,交趾麊泠豪族征氏姊妹起事作反。汉廷派
马援率军南下,于公元43年歼灭征氏姊妹,平地越地的各处叛乱。到
日南郡南界时,树立铜柱,以作汉朝国境的边界。
马援在越期间,曾推行过不少新措施,改革州郡的政治制度。如在交趾郡人口众多的西于县(当时有三万二千户),分设封溪、望海二县。马援行军所过的郡县,则修治城郭(《
越史略》称:“筑为
茧城,其圆如茧。”),穿渠灌溉,以便利当地民众。又整理当地的“越律”与“
汉律”,向越人颁布施行。自此,以
雒越为主的越人部落一直仅遵马援的定制。马援的做法,据中国大陆学者
郭振铎、
张笑梅的论述,是要使
郡县制度在当地加紧推行,以使从州、郡、县、乡、
亭各级,都能够由中央朝廷指派官员,直接掌握军事及行政。
东
汉明帝时,任
李善为日南太守。李善的管治“以惠爱为政”,务求“怀来异俗”,稳固汉廷对越地各族的统治。
日南地区的反抗
东汉中期,日南郡的
象林地区发生了多次乱事。公元100年,“日南、象林蛮夷”二千余人起事,寇掠百姓,烧毁官寺,当地郡县政府旋即发兵讨平,并置“象林
将兵长史”一职,负责防备其患。汉廷又作出安抚措施,于101年账贷“日南贫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并对于“象林民失农桑业者,赈贷种粮,禀赐下贫谷食”。不过,汉人在越地的统治仍相当松散。东
汉顺帝时的交趾太守周敞就曾于136年上书朝廷,称“交土既远,处九围之外,北望京师,若瞻
云汉,宜有
方伯,为国南藩”,指出汉廷在越地有必要设置权力较大的
州牧为行政长官,以加强管理效能。但汉廷经过研究后,“
朝议不许”,又任周敞为权力较低、仅有监察权的交州刺史。
其后,象林地区“
蛮夷”的叛乱行动日益炽烈。据《
后汉书》的记载,137年,象林人区怜率数千人起事,攻击象林县,烧城寺,杀长吏。汉廷采取招诱手段,派交趾刺史
张乔“开示慰诱”,以及九真太守祝良“招以威信”,于是“岭外复平”,乱事暂时平息。然而,这次象林“蛮夷”的反抗只是
林邑国(即
占婆)立国的滥殇。中国大陆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就认为:“如果指出林邑国建国的具体年代,也可说是在
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
从此,
东汉王朝便多次在日南地区周旋。144年,日南蛮夷攻烧城邑,交趾刺史
夏方将之招降。157年,
九真郡居风县人朱达等因不满县令贪暴无度,便与当地“蛮夷”起兵,人数达四五千人,击杀居风县令及九真太守儿式。后来被九真
都尉魏朗击破,屯据日南,至160年汉廷委任夏方为交趾刺史,日南民众才看在他“威惠素著”而降。178年,
合浦郡的乌浒蛮为乱,迅即蔓延到九真、日南等地,到181年被交趾刺史
朱俊击破。
其后林邑国的情况,据《
水经注》称“自
区连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然而,据乔治·马司培罗(即
马伯乐)的研究指出,到中国的三国时代,该国便继续有所活动。
士燮时期的统治
在东汉末期中原内地的乱世当中,交州在
士燮的管治下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士燮于187年出任交趾太守,其后,190年,交州刺史
朱符被当地“夷贼”所攻杀,交州大乱,士燮便保境安民,由兄弟出任州内要职,其家族遂成为州内的重要势力。据《
三国志·吴志·士燮传》载,“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207年,
曹操所委派的交州刺史张津被部将所杀,曹操便以
刘表“窥看南土”为由,授任士燮“绥南
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来又增加“安远将军”、“龙度亭侯”等封衔,认同士燮在交州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士燮凭著个人威望及品德,招揽中原人士,“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于是当地文教甚为盛行,后来越南史家
吴士连就称赞:“我国(指越南)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士燮)始。”
210年,据有江东一带的
孙权委任
步骘为交州刺史,授任士燮为
左将军,然而交州实权仍在士燮兄弟手中。到226年,士燮去世。士燮死后,孙权有感交州地殊遥远,就将北部的
合浦郡、
苍梧郡、
桂林郡和
南海郡划为
广州,交州只保留
交趾郡、
九真郡、
日南郡。士燮之子
士徽抗命不服,但最终被东吴的
广州刺史
吕岱等率兵讨平,亦使越南归入东吴统治。
六朝时期的统治
226年,中国江东的东吴政权铲除士氏家族,夺得交州的控制权,孙权命吕岱为交州刺史。吕岱在当地任职十二年,形象廉洁,曾派使到海外宣扬东吴国威。248年,交趾、九真等地发生骚动,起事者攻没城邑,孙权命
陆胤为交州刺史及
安南校尉,采取恩信招降及赠以财币的方式,使当地人民归顺,交州回复安宁。
中国北方地区的
西晋王朝成立之初,曾与东吴进行交州的争夺战。先是曹魏政权于263年吞并
蜀汉时,适值交趾郡吏吕兴杀太守造反,遣使到魏,要求内附,九真、日南两郡亦响应。曹魏就乘机收取三郡,派爨谷出任交趾太守,到达时
司马炎已取代曹魏,交州便成为西晋领土。东吴君主
孙皓设法规复交州,268年派军进击,但被晋军大败。其后东吴派
陶璜等率军出战,经过一轮战事,到271年终于收回交州。陶璜父亲陶基亦曾任交州刺史,在当地享有一定声望,孙皓委任他为“
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
前将军、
交州牧”。到280年,西晋灭吴,陶璜仍保有交州,孙皓手书劝谕,陶璜才降。于是交州再度归入西晋统治。
西晋统一中国后,交州历经
陶璜、
吾彦两任刺史,局面大体安宁。到西晋末、东晋初期,州务由
督军梁硕所把持,而局势亦陷入混乱。
梁硕曾与谋求割据交广州两州的
王机交战,其后王机被广州刺史
陶侃所平后,梁硕自立为交趾太守,拥立脩湛主管州事,但到322年,晋廷当权者
王敦则派
王谅任交州刺史,杀脩湛,梁硕因而造反。323年,梁硕歼灭王凉,割据交州,不久被陶侃派军平定。晋廷便委任陶侃“兼领交州刺史”。
在整个东晋时期,交州时常处于内忧外患。交州南方的
林邑国屡次北侵。而内忧方面,380年,发生九真太守
李逊的叛变,并惹起林邑入侵,其后为交趾太守
杜瑗所平。410年,曾在东晋内地的五斗米道起事者
卢循入侵交州,但被当时的交州刺史
杜慧度(又作杜惠度)击破。
杜慧度在南朝宋初期继续就任交州刺史,在他治下州政得到整顿,“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到南朝宋的后期,交州一度被当地人士所割据。468年,交州刺史
刘牧死,交趾人李长仁趁机据据州造反,自称刺史。该年十一月,李长仁向宋廷请降,自贬“行州事”,宋廷亦派刺史到交州赴任,但均形同虚设,州务由李长仁主理,交州遂处于割据状态。李长仁死后,从弟
李叔献继续专制交州。直到南朝齐时期,485年,南
齐武帝派
刘楷率军入交州,李叔献才惧而入朝,割据之局亦告终结。据学者
吕士朋的见解,李长仁、李叔献的专制交州是“开后来交州人士自谋独立之先声”。
在南朝梁时,505年,交州刺史
李凯造反,被长史李畟所平。516年,阮宗孝反,亦被李畟所击破。到541年,交州爆发规模庞大的
李贲起事,第二次北属时期亦至此终结。
李贲起事
541年,交州人九德监
李贲不满出身梁朝宗室的刺史萧咨暴虐,乃连附近地区起兵,萧咨闻讯逃入广州,李贲占据州城
龙编。
梁武帝派军征讨,但途中遇上疾疫而回。李贲乃于544年,自称“
南越帝”,年号“
天德”,越南史学上称其政权为
万春国和前李朝。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杨瞟为交州刺史,
陈霸先为
司马,率兵攻击李贲。李贲不敌,逃至屈獠洞,后在该地死去,当地人将其首级呈交梁廷,时在548年三月。
陈霸先击破李贲后,在梁朝中掌握大权,后更于557年夺取帝位,建立南朝陈,但无暇兼顾交州。而李贲兄李天宝等继续反抗。到中国北方的
隋朝灭陈后,交州尚有
李佛子势力,隋朝乃派兵将之平定。
对外交通
在第二次北属时期,越南中、北部地区是中国对南洋交通的重要孔道。中国
台湾学者
吕士朋指出“交州位居我国(中国)西南,地滨
南海,
南洋及西方诸国之人,由海道来中国,大都先在交州登陆”,当中的
日南郡是“海外诸国贡献必经之道”。
法国学者伯希和也提到:“纪元初年,中国与南海诸国商业政治关系频繁之时。交趾──质言之
东京,曾为航行之终点。”
在东汉时期,
南亚地区的
叶调国(今
爪哇)、
掸国(今缅北)、
天竺国(今
印度)等国,所派至中国的使节,均经日南入境。166年,
罗马帝国人士到中国致送
象牙、
犀角、
玳瑁等礼品,也是途经日南。
到三国时代,交州地区的交通重要性更为突出。东吴的交州刺史吕岱曾遗使“南宣国化”,让
林邑、
扶南等国派员入吴交往。在西方,有罗马帝国商人来到交趾,并在交趾太守吴邈协助下晋见孙权。
晋代时,自南海“通中国者盖鲜”,越地交通一度处于低潮,到南朝的宋、齐时,中国对南海的交流才见起色,而当时“商货所资,或出交部”,越北的交州地区仍是重要交通地点之一。到
梁朝时南海交流日益频繁,“航海岁至,逾于前代”,而交州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到日后的隋朝时期,交趾仍发挥此一功能,与南海(今中国广州)同为对南方交往的重要地带,《
隋书》记载“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
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的输入
在第一次北属时,因中国内地人移入日多,加上推行文治教化政策,使当地加深接触中国文化。到东汉晚期,有交州人士
李进任交州刺史,李琴、
张重等在中国内地任官。到汉末全国大乱,交州则在士燮家族管治下,政局相对安定,而且能谦恭待人,因而吸引到“中国士人往依避难”,例如桓晔、
许靖、
许慈、
刘熙、
程秉、
薛综等等,这批人士在文化界均有一定地位,对越地文化也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在三国时代的东吴统治时,先前避难到交州的士人,回到北方的甚多。但亦有文官被贬到交州,而且潜心学问,因而维持了当地文风。如被孙权流放到交州的
虞翻,“虽处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
老子》、《
论语》、《
国语》训注,皆传于世”。又如东吴名臣
顾雍之子
顾谭,在交州“幽而发愤,著《新言》二十篇”。
另外,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好
玄学、重门第等风尚,亦影响越地。如出身交州官宦的
杜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在
南朝梁时,有一位善于文学的交趾并韶,希望在朝廷求得高官职位,但由于“并姓无前贤”而落空,后来愤而参与李贲之乱。
佛教传入
第二次北属期间,
佛教从中国传入。推动传播这些宗教的,较重要的有
牟子。牟子在东汉末年时避乱交趾,获得当地太守士燮招揽,著有《
理惑论》,贬抑百家经传,斥神仙
方术,尊崇佛教。自牟子开始,佛教在交州盛行。在三国时代的东吴,
康僧会(祖先是
康居人,父亲因经商移居交趾)在交趾出家为僧,由于受“
舍利之感应”,获得东吴朝廷重视,并从而带动了中国
江南的佛教发展。在255年时,有西域僧人支强梁接在交州译《
法华三昧经》。学者吕士朋认为,康僧会和支强梁接等的事迹,反映了佛教在交州兴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