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马祖),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和
金门县合称
金马地区。
历史沿革
据《连江县志》载,宋时
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漂到南竿。岛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清康熙时册封为天后,世人尊称为“妈祖”,岛因此谐称为“马祖”。
2012年在马祖列岛的
亮岛发现了台湾史上最早的人类骨骸,已有七八千年,这也是整个
闽江流域最早发现的
新石器时期人骨。
据考古发现,马祖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来自大陆的古
闽越人有关。马祖的开发最早始于元朝,因距离大陆不远为大陆渔民出海捕鱼时休憩避风之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5年至1422年),跟随
郑和下西洋的部分船员于回程后在此定居生活。自此与大陆福建沿海来往频繁。明末清初期间当地为
倭寇所盘踞。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渔民移居此地,并逐渐形成具血缘关系的村落。
据《
福建通志》载,南竿岛古代属
闽县,北竿岛属连江县。唐宋归永福乡崇德里,元至清属二十六都。当时岛上居民不多,且因交通等条件限制,官府未设行政机构,只有军事设防。岛上常有匪盗啸聚,岛民受害不浅。明代后迁岛居民渐多,自成村落。明嘉靖间,倭寇横行,官府在岛上设哨防患,建烟墩报警。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常以马祖列岛为
反清复明活动基地,清廷因此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厉行海禁和迁界,岛民被迫迁徙连江县城近郊,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复界回迁。
民国时期南北竿和西洋均属连江县管辖,初属第八区,设南竿、北竿、西洋3乡。民国24年(1935年)编查保甲,连江县政府派员赴岛编查,初设竿(塘)西(洋)联保,不久分设竿塘、西洋2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东涌岛划归连江,编入西洋联保。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于同年9月10日侵占南北竿塘等岛。民国28年(1939年)秋,林义和抢走竿塘警备队枪支10多枝为匪,并与日军厦门“
兴亚院”挂钩,任伪“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路司令,长期占据马祖列岛。抗战胜利后,重新编设竿塘乡和西洋乡。竿塘乡辖7保74甲:马祖保12甲、牛角保10甲、桥仔保10甲、津铁保11甲、山垅保10甲、白镜保11甲、塘岐保10甲。西洋乡辖6保67甲,其中东涌保7甲。
民国38年(1949年)8月16日连江解放后,
马祖列岛和西洋、
东涌等岛被台湾当局所控制。1953年
西洋岛解放后划属
霞浦县辖。
1949年
国民党退守
台湾。当时不仅在
马祖列岛有“连江县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现今的南竿乡及北竿乡,甚至还有“长乐县政府”及“罗源县政府”,其管辖范围分别为现今的
莒光乡及
东引乡,而在大陆这些县也都继续存在。
1956年马祖实施战地政务后,台当局“
长乐县政府”及“
罗源县政府”始并入“连江县政府”。马祖这个原本只有“地名”的列岛,正式成为台湾地区“法定”的“地方行政区”,并成为台当局所辖福建省区域的
金门县以外的另一个“县”。
行政区划
沿革
连江解放前设竿塘乡,1949年后为台湾当局控制,分马祖、北竿、东引3乡、19村,另白犬列岛设1乡5村。民国时期隶连江西洋乡,编2保8甲。1949年后为台湾当局所控制。1990年,设1个乡、2个村,人口713人。
政区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台湾连江县所辖区域行政区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马祖乡,行政区划代码为350122206000,其下级行政区划为马祖乡虚拟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350122400498123。
台湾当局区划
根据台湾当局实行的并实际管辖的行政区划,台湾当局连江县(马祖乡)划分为4个乡:
南竿乡、
北竿乡、
东引乡和
莒光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台湾当局连江县(马祖乡)位于
台湾海峡西北方的马祖列岛,包含南竿、北竿、高登、亮岛、大丘、小丘、东莒、西莒、东引、西引等十个岛屿,群岛罗列,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及罗源湾,与大陆只有一水之隔,为海运要冲。
马祖列岛北起东引乡北岸(26度23分);南到莒光乡林拗屿南岸(北纬25度56分);极东东引乡世尾山东岸(东经120度30分);极西为南竿乡津沙村西岸(东经119度51分)。距离台湾本岛114海浬,离金门152海浬,澎湖180海浬与闽江口相距约54海浬,离福建沿海约10多海浬。列岛的陆域面积为29.52平方公里,全县各岛海岸线总长为133公里。
地质地貌
马祖列岛地质条件上为花岗岩锥状岛屿,地势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岛的壁山标高294公尺,为马祖列岛第一高峰。南竿第一高峰是云台山,标是248公尺,己列为台湾地区小百岳之一。
地形多谷地、湾澳,海岸地区花岗质岩石,受风化及波浪侵蚀作用,多崩崖、险礁、海蚀洞、海蚀门等地形,部分湾澳地区经过冲积与堆积作用形成沙滩、砾石滩、卵石滩。全县4乡只有东引没有沙滩。
气候
马祖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有分明的四季天气,冬冷潮湿,春夏交际多雾,秋天一般天候稳定。马祖的纬度略高于台湾北部(约一度),惟因靠近中国大陆的大陆型气候,气温比台北低,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8.6度,早晚温差亦大,每年气温12月至2月间最低,3月份以后慢慢上升;7、8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温度在29度左右,此后逐渐下降,2月份月均温最低,仅10度左右。
风速在10月至翌年3月间,大陆冷气团南下,有犟烈东北季风吹袭,故风速最大;尤其是3至5月间,开始吹南风形成多云雾的天气,这是有名的平流雾。每年春天,南风从台湾海峡带来暖湿空气,和气温较低的马祖地面、水域接触,便形成浓雾。平流雾的厚度可达七、八百公尺以上,天气好时的日间太阳辐射最多只能消除云层顶部一部分,因此;如果平流雾历久不散,能见度骤降,这就是为何马祖地区的航班常常于此季节飞飞停停的原因。
人口
语言
马祖与
金门、
澎湖、
台湾本岛不同,居民说的不是闽南话,而是
福州话,当地人自称为“
平话”或“马祖话”。
人口情况
连江县(
马祖列岛)居民1949年为1344户,共5062人。1971年最高为17088人,后陆续外迁。1990年为5679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36人。东引岛1990年人口为713人。
马祖列岛1949年至1990年人口情况
(表格数据参考来自:)
社会
教育
大专院校
高中
中小学
初学
小学
医疗卫生
交通
马祖地区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南竿、北竿两岛的机场及客轮。由台北松山机场搭乘飞机需40至50分钟,南竿福澳港到福州马尾港船程约90分钟。受限于天候,马祖的海陆交通经常停摆,相较其他离岛发展较缓。
航空
南竿机场福克F50等型客机起降,起降受限能见度5000米、云高1500呎,致使无法夜航。
只有
立荣航空在经营马祖至台湾航线,现有南竿-台北、南竿-台中、北竿-台北航线。
海运
有台马轮(计有500席位)或合富轮(军方租用,保留连江县民往返各25席位)从南竿的福澳港以及东引的中柱港通往台湾
基隆港,由基隆开往马祖方向时,原则上当月份单号先开往南竿(约次日早上七时到达)再转往东引,双号先开往东引(约次日早上六时到达)再转往南竿。部份期间(多在旅游旺季时)双号航班为先开往东引、南竿,再开往东引后返回基隆。每周二为台马轮公休日不开航,由合富轮开航,如遇风浪太大有可能停航。此外还有金龙轮与闽珠贰号通过
小三通每日在南竿的福澳港与福州的
马尾港之间通行。
马祖列岛各岛间以交通船(当地俗称“小白船”)联系,其中重要的港口有南竿的福澳港。
地方特产
马祖的美酒和美食,除了各种海鲜,还有鱼面、继光饼、马祖酥、芙蓉酥,这些都有福州小吃的味道。马祖的虾皮闻名遐迩,产量占全台湾的1/3。陈年高粱酒和老酒也十分香醇甘洌,马祖人自认比金门高粱还好。
马祖老酒,循古法酿制,使用糯米与天然的山泉为原料,全年均适宜品尝。东引陈高,使用高粱与天然山泉为原料,为高粱酒中精品。
东引陈高,被称为台湾白酒之王,是马祖列岛最畅销的白酒。
黄鱼是马祖地区的特产,黄鱼淋上老酒清蒸有绝佳的风味。
马祖鱼产加工品最常见的是鱼面与鱼丸,使用新先鲜去皮鱼肉及太白粉等原料制成。
马祖酥、芙蓉酥、迷你糕等,系以糯米或地瓜粉制成的糕点。
马祖酥类似沙琪玛,唯有不同原料口味。
芙蓉酥上裹有花生粉美味香脆。
马祖酥、芙蓉酥、迷你糕等,系以糯米或地瓜粉制成的糕点。马祖酥类似沙琪玛,唯有不同原料口味。芙蓉酥上裹有花生粉美味香脆。迷你糕福州话“荸齐”又称“梅梨糕”等,过去是马祖民间的小点心。
黄鱼是马祖地区的特产,黄鱼淋上老酒清蒸有绝佳的风味。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马祖主要有东引灯塔、芹壁村、
东莒灯塔、天后宫等名胜古迹。
八八坑道:
八八坑道位于马祖南竿,为纪念蒋介石88岁寿辰而建造,全长200米,原为战车坑道。坑道内冬暖夏凉,维持常温18摄氏度左右。1992年后,因“战地政务”解除,坑道不再被赋予军事功能。被
马祖酒厂接收后,被改作储酒库。
著名景点
壁山、胜天公园、云台山、龟岛、塘后沙滩、介寿公园、列女义坑、
马祖历史文物馆、马祖酒厂
建筑风格
马祖地区著名的芹壁聚落,是典型的闽东民居,它依山面海,利用花岗岩块,沿着山坡地兴建俗称“一颗印式”的房舍。其结构多为方正双层独栋建筑,窗户小而开于高处,窗棂以石条为骨架,屋脊为曲线造型如火焰燃烧般的“封火山墙”,屋顶以红或黑瓦覆盖并于接缝处压上石头,以防强烈海风吹刮侵袭。马祖因四周环海又多风,当地居民多利用花岗岩块,沿著山坡地兴建,其结构多为方正双层独栋建筑,窗户小开於高处,窗棂以石条为骨架,屋脊为曲线造型如火焰燃烧般的“封火山墙”,屋顶以红或灰瓦覆盖并於接缝处压上石头,以防犟烈海风吹刮侵袭。部分房屋受到南洋的欧式建筑影响,俗称“洋楼”或“蕃囝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