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如《
荆轲刺秦王》:“
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汉语词语
陛下(bì xià)对帝王的尊称
秦始皇根据
三皇五帝创建了
皇帝制度,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
皇帝为“皇上”、“
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等。
《
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
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蔡邕《
独断》
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而“陛下”就成为了臣民对帝王的敬辞:“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史记·
秦始皇本纪》:“今陛下
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
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
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历史文化名词
来历
很多读者对“陛下”、“殿下”、“阁下”等称呼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尊称,但既然是尊称,为什么叫“下”呢?人们都是以“上”为尊,“皇上”怎么成了 “陛下”呢?原来,从这些尊称的本义上来考证,“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阁下”也都不是叫对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实际上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东汉大文学家
蔡邕(
蔡文姬之父)曾经解释说,皇帝派他的近臣拿着兵器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以防不测。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进一步解释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无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谈,只好让皇帝的近臣代为转告,所以一声“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转告皇上。话又说回来,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臣子也不是绝对不能直接与皇上说话,但是礼节不能省略,所以,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
问题解决了,“殿下”、“阁下”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尊称的意思其实都一样,表示自己不敢和对方直接说话,要请人代为转达,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对
皇太后、皇后、太子、诸王的尊称,但是历朝历代略有不同,“阁下”是对一般人的尊称,还用于外交场合。另外,“足下”也是对别人的尊称,但是与“陛下”、“殿下”、“阁下”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
解读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战国策·燕策》:“
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称呼,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转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到后来,不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这一国的人对另一国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这一称谓。
“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迟得多。一般说来,对太子、亲王、
皇太后、皇后都用“殿下”这一尊称。例如南北朝时
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
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
萧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是当时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相关解读
古代臣子用“陛下”来称呼君主,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国古人讲话很客气,对于国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称呼,那就找个
替代品吧。这个替代品就是宫殿内由
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名称为“陛”。
这个台阶一般是木质结构的,或者是土造的,有卫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阶,要经过陛下的卫士允许;要跟台上的皇帝说句话,也要经过陛下的卫士捎话,通过卑者向尊者传递。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君主和皇帝。
守卫陛的卫士们其实也不轻松。据《史记·
滑稽列传》记载,秦朝时,有个名叫
优旃的滑稽演员,是个
侏儒,很善于脱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当时下大雨,君臣们喝酒吃肉,其乐融融,台阶上的卫士们——“陛楯”,却冻得瑟瑟发抖。优旃很同情他们,对他们说:“弟兄们,想不想歇会儿?”这个建议当然得到卫士们的积极响应。优旃叮嘱说:“待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大声应答。”
没多久,宫殿里
山呼万岁,优旃就趴在栏杆上向卫士们大喊:“陛楯郎。”卫士们大声回答:“在。”优旃说:“别看你们长得高高大大,却在雨中立着,还不如我这个矬子,在这里饮酒作乐。”秦始皇一听,大发慈悲,于是让“陛楯”们轮流站岗休息。
相关称呼
殿下
殿下是中国古代对
皇后、
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
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
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
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
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周礼·春宫·巾车》:“建大麾。”“麾”,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
吴军,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
三国志·吴书·张弦传》谏
孙策“愿麾下重天授资,副四海之望,毋令国内上下危惧。”
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足下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
乐毅《
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
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
赵国。《史记·
秦始皇本纪》:“
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
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杀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苏代对
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
严仲子辟人,因为
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
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
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
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
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
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
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
秦始皇本纪》
裴駰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欧洲称谓
起源
Majesty是英语国家对君主的敬称,最初的语源来自
拉丁语的Māiestās,演变成古法语的Majesté,再演变成
中古英语的Maieste和Mageste,最后演变成Majesty。原先涵义是指“伟大”、“宏大”的意思。与Majesty相同语源的词语还有德语的Majestät、法语的Majesté、西班牙语的Majestad、意大利语的Maestà、
荷兰语的Majesteit等。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Māiestās是代表国家最高权利与尊严的
法律术语,是高于一切的存在状态(Being),任何侮蔑国家最高权利与尊严的举动将会被视为犯下不敬罪(Lese majesty)。而被认为是不敬罪的行为包括:在公开追悼期间举行欢庆、藐视国家、对共和国的威严发表不实的言论或行动等。到了
罗马帝国时代以后,不敬罪的
覆盖范围也进一步地将皇帝包含在内。
在
罗马帝国覆灭后,Majesty开始成为对王室最高成员的敬称,当中犹其强调
君权神授的说法,同时,这个称谓也是满足君主自我
虚荣心的一种赞美词,尽管当时的王室最高成员是比
罗马皇帝位低一级的国王或女王,也会乐意接受“王家国王陛下”(His Royal Majesty)或“王家女王陛下”(Her Royal Majesty)的称谓。
如今,在不按照欧洲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尽管当地君主的头衔不是“国王”,英语书面也会将当地的君主称为King,同时匹配Majesty的称谓。这种惯例适用于一些
非洲和
亚洲君主制国家。
英国
在英国,Majesty一词有几种被使用的衍生词,其用意是用以宣示
英国君主的
君权或者在正式的文书和场合中突显王室的权威及地位。包括:
高尚的陛下(Most Gracious Majesty):只在
社交场合和仪式中使用;
英王陛下(Britannic Majesty):通常只在外交、
国法和
国际关系中使用;
卓越的陛下(Most Excellent Majesty):大多数只在
国会法案中使用。
衍生词
在历史和外交上,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Majesty又产生其它的衍生词,例如:
皇帝陛下,天皇陛下(Imperial Majesty):皇帝的称谓,只有对
日本天皇夫妇和
伊朗皇后
法拉赫·巴列维使用这个称谓。
皇帝及王家陛下(Imperial and Royal Majesty):皇帝兼君主者的称谓,
奥地利皇帝和日尔曼皇帝都曾使用过这个称谓。
英王陛下(Britannic Majesty):
大不列颠君主的称谓。
普鲁士陛下(Prussian Majesty):普鲁士君主的称谓。
使徒陛下(Apostolic Majesty):
匈牙利君主的称谓,“君权传承自使徒”的意思。
天主教陛下(Most Catholic Majesty):
西班牙君主的称谓,由教皇加冕,“君权传承自天主”的意思。
基督教陛下(Most Christian Majesty):
法兰西君主的称谓,“君权传承自基督”的意思。
坚贞的陛下(Most Faithful Majesty):
葡萄牙君主的称谓,由教皇加冕。
王家陛下(Royal Majesty):通用的称谓,多用于
欧洲王室。
陛下(Majesty):通用的称谓,几乎可用于所有君主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