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
鼻窦炎又称
霉菌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是
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学者提议改名为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或接受
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
糖尿病、
烧伤致机体
抵抗力下降时发生。
病症信息
近年来发现,在健康个体体检中亦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表明这些真菌也可以在机体抵御侵袭能力下降的某一局部致病。常见于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或广谱抗生素、放疗及HIV病人。致病菌主要为曲霉菌和毛霉菌。
近年,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有
上升趋势,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有关,也可能由于体检工作普遍开展、影像学的进步使真菌性鼻-鼻窦炎
发现率提高。
病因
1.
病原菌 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aspergillus),占80%以上,其他有念珠菌(monilia)、Seeber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毛霉菌(mucoraceae)和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a Schenck)等。曲霉菌为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曲霉菌主要有烟色曲霉菌(A. fumigatus)和黑色曲霉菌(A. nigrae),以前者最常见。可单种曲霉菌感染,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曲霉菌合并感染。
毛霉菌感染较少见,但相当险恶,因为其更倾向于侵入动脉弹性内膜层,形成血栓,继发
缺血性血栓及出血性坏死,死亡率较高。
2. 外界环境 包括气候及
生活环境。
湿热气候如中国南方省份的发病率相对北方高;长期经常性从事接触土壤、花盆及
家禽的工作人员易罹患。
3.
全身因素 如
糖尿病、长期应用
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及艾滋病病人等均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易发人群。有报道低免疫功能、低氧、低pH值
血症及
高血糖环境(三低一高)是真菌生存的合适条件。
4. 局部因素 是部分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包括解剖因素如
中鼻道狭窄、
中鼻甲反向弯曲等;局部的
慢性炎症、水肿,窦腔的分泌物潴留;同侧上列牙齿的病变等。
病理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是以其病理学为依据的。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和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非侵袭型者又依据其不同病理改变分为真菌球(fungus ball,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侵袭型者则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
1.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
真菌感染局限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
(l)真菌球: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如
肉芽肿样、
干酪样或坏死样物,呈暗褐或灰黑色团块状。鼻窦内病变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骨质变薄或吸收,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
白细胞和
上皮细胞。鼻窦粘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为坚硬、易碎或粘稠如湿泥状物,黄绿色或棕色。镜下特征(
HE染色)表现为在无定形淡
嗜酸性或淡
嗜碱性变应性粘蛋白(mucin),以及在其中分布着大量的
嗜酸细胞及夏-莱(Charcort-Leyden)结晶。嗜酸细胞或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簇。散在者常呈破裂状,其颗粒散于
粘蛋白中,但仍然围绕着核,聚集成簇者常呈
核固缩和
胞浆深橙色的退变状态。夏-莱结晶大小不一,呈淡橙色,
横切面呈六角形,纵切面则呈
角锥形或纺锤形;分布于退变的嗜酸细胞簇之间,多靠近较大的簇。病变组织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大量真菌菌丝,或单个或成簇状分布,鼻窦粘膜表现水肿或增生,然无真菌可见。
近年,
欧美学者的研究发现:92%~96%慢性鼻-鼻窦炎/
鼻息肉病的鼻分泌物中真菌培养阳性,94%~96%慢性鼻-鼻窦炎的
粘液素中大量嗜酸细胞聚集成簇,73%~81%慢性鼻-鼻窦炎手术后标本中能鉴别真菌。鉴于上述发现,学者们认为,以往认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错误的。提议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改称为嗜酸细胞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eosinophilic fungal rhino-sinusitis,EFRS)。
2.侵袭型真菌性鼻-真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腔,同时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周围结构和组织如眼眶、前颅底或翼腭窝等发展。
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是表现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或
肉芽样物,并有大量粘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鼻窦粘膜和骨质可见真菌侵犯血管,引起
血管炎、
血管栓塞、骨质破坏和
组织坏死等。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上述病理改变迅速向周围结构和
组织发展。早期波及鼻腔外侧壁、甚至上颌窦前壁、上壁和
下壁,累及面部、眼眶和硬腭,后期破坏鼻腔顶壁、筛窦顶壁或蝶窦壁,侵犯颅内,并经血液循环侵犯肝、脾、肺等脏器。
(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上述病理改变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结构和组织。此型又依据其鼻窦内病变的大体特征可分为肉芽肿型和非肉芽肿型。
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病变组织或鼻窦粘膜、骨质中有真菌侵犯是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终诊断依据。常规HE染色真菌的阳性率大约60%,Gomori染色真菌的阳性率在95%以上。建议临床采用后者。近年来也有人应用
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和
Fontana-Masson黑色素
染色法,用于真菌培养阴性和不能实施真菌培养时的诊断。
表现诊断
真菌性鼻-
鼻窦炎先单侧鼻窦起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
蝶窦、
筛窦,
额窦罕见。进一步发展累及多窦。其
临床表现视不同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用的是
外用中药真菌性鼻窦炎,每天两次,治疗彻底。
1.
真菌球:多见于老人,女性多于男性。病人通常
免疫功能正常。单侧鼻窦发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罕见。临床表现似
慢性鼻窦炎,如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恶臭等。亦可不表现任何症状,仅在鼻窦
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真菌球发展较大者,可有面部隆起和疼痛(压迫
眶下神经),少有脓血涕和周围结构如眼眶受累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鼻窦
CT显示单窦不均匀密度增高,70%可见
高密度钙化斑或点,可有窦壁膨隆或吸收,无
骨质破坏(图70-1)。鼻窦
CT检查是术前重要诊断参考,最终
诊断依据病理。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发生在有
特应性体质的成人和青年人,常伴
鼻息肉、
支气管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
全鼻窦炎或鼻息肉,经历一次或多次鼻窦炎和鼻息肉手术,很难治愈。本病发病隐袭,进展缓慢,多累及一侧多窦。临床表现与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相似。多发生在
额窦、筛窦和
上颌窦。病变在鼻窦内扩展性发展,致鼻窦扩张性增大和鼻窦骨壁压迫性吸收。临床表现为眶侧或颌面部缓慢进展的隆起,隆起无痛、固定、质硬和呈不规则形,酷似
鼻窦粘液囊肿、粘液脓
囊肿和
恶性肿瘤。隆起不断增大压迫眼眶则引起
眼球突出、移位,进而眼球
活动受限、复视、
上睑下垂等。个别严重者可出现眶周软组织肿胀、疼痛,累及眶内和
视神经可致视力减退或失明。鼻窦CT显示病变中央高密度的变应性粘蛋白影(较均匀的
毛玻璃状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
钙化点),
骨窗表现更明显。鼻窦
MRI显示病变中央
低信号、周边强信号。诊断主要依据:①常有特应性体质或哮喘病史,伴多发性息肉或
手术史,多见于青年人;②
变应原皮试或
血清学检查正式为
Ⅰ型变态反应;③典型鼻窦CT或MRI;④典型
组织病理学;⑤Gomori染色可见病变组织中有真菌菌丝,但鼻窦粘膜和骨质中无真菌侵犯,或
真菌培养结果阳性。
3.急性
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发生于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常见于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器官移植、长期应用
糖皮质激素或
抗肿瘤药物或
广谱抗生素、
放疗及
HIV病人。
致病菌主要为
曲霉菌和
毛霉菌。本型起病急骤,病变进展迅速,病情凶险,
死亡率甚高,临床表现为
发热,
鼻腔结构破坏、坏死、大量脓性结痂、眶周及面颊部肿胀、疼痛(侵犯眶下神经),或眼球突出、
结膜充血、
眼肌麻痹、视力减退及眶后疼痛等,或腭部缺损,或剧烈头痛、
颅内高压、
癫痫、
意识模糊或
偏瘫等,或
眶尖综合征、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若不及时诊治,可在数日内死亡。
依据起病急骤、病程短、进展快、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病史以及上述临床表现,结合鼻窦CT显示累及鼻腔和多个鼻窦,广泛的骨壁破坏,侵犯面部、眼眶、
颅底或
翼腭窝,不难作出诊断。病变组织和鼻窦粘膜或骨质
病理学证实真菌侵犯是最终诊断依据。
4.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1997年deShazo等发现的一种新的临床类型。2000年Stringer等首次命名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本病特点是具有缓慢进行性的组织侵犯。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毛霉菌、链格子菌属和
念珠菌属等。早期病变限于鼻窦时,临床表现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后期病变侵犯不同部位时,引起相应症状,临床表现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但这种侵犯是缓慢进行性的。因此,进展缓慢、病程较长是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鉴别点。
早期诊断很重要。若有血性涕或较严重
头痛,鼻窦CT表现多窦受累或
骨质破坏和术中观察窦内病变为
泥石样物并伴多量稠脓,窦粘膜表现为剧度肿胀、暗红色、质脆易出血和表面颗粒样改变或粘膜呈黑色、坏死样改变者,应怀疑此病。后期临床表现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但病程较长。
最终诊断仍然是依据病理学证实
真菌细胞侵入鼻窦粘膜和骨质。本型临床并非少见,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多数可获得治愈。后期者治疗较困难,易复发,愈后较差。
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①早期的
手术治疗,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②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病变不严重的(如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一般均可采用
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粘膜,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者,可采用柯-陆氏手术(Caldwell-Luc operation)、
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或与鼻内镜手术联合等术式。病变累及颅内时可采用颅面联合术式,并于术前应用
抗真菌药物,术后可应用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和鼻窦。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常用真菌性鼻窦炎,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辛夷20克、黄芩35克、细辛4克、白芷25克、龙胆草10克等中草药材,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外用,一日两次,对真菌性鼻窦炎有确切效果。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
耐受性而定。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可用
酮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治疗。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后应用
糖皮质激素是非常重要的
辅助治疗。激素应用的剂量为
强的松30mg/d~40mg/d,口服一周后剂量减半,继续服用一个月,然后按0.2
mg/(kg·d)服用4个月,再按0.1mg/(kg·d)服用2个月,同时应用人工合成长效
类固醇鼻
内喷雾。有报道称以对患者致病的真菌浸液进行
免疫治疗,可减少术后激素的用量和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
复发率。
3.对症支持治疗 增强
抵抗力,恢复免疫功能,治疗原发病,停用抗生素及
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输全血或血浆。
危害
1、真菌性鼻窦炎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
消化系统功能。
3、真菌性容易出现
精神萎靡、记忆力差、易疲劳、
食欲不振、头痛及
头晕。
饮食保健
2、多吃具减充血作用的
草药和调味品,例如
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姜。
3、多吃大蒜和洋葱。
大家都知道,医疗水平的发展,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手术能治疗好或者得到控制。真菌性鼻窦炎也是,它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很容易给人们带来困扰,那么真菌性鼻窦炎要注意什么呢?
2、真菌性鼻窦炎注意游泳时姿势要正确,尽量做到头部露出水面。
3、注意擤涕方法。
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