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主编乐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中国唐代宫廷乐舞。初系《婆罗门》商调曲。本是佛教法曲与凉州所传汉魏“相和三调”在河西长期糅合的“清商化”法曲,即“法曲胡音忽相和”之“相和”和“侧商调里唱伊州”之“商调”。正因此,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才有可能将其“逑进”于唐玄宗。《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唐代郑嵎《津阳门诗》注文:“月宫所闻为之散序”者指《仙乐》,“敬述所进曲”则指佛教法曲《婆罗门》曲。由此升华为更高成就的音乐作品——《霓裳羽衣曲》,成为当时糅化胡华音乐素材创制新曲的精品典范。
汉语拼音
霓裳羽衣曲——ní cháng yǔ yī qǔ
乐曲简介
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唐玄宗道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舞曲的内容表现仙真在上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唐高宗玄宗等人亲自撰写青词,表彰,供道士祭献祈祷时使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效仿,从而更加提高了道教文学的水平。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乐曲来历
第一种说法是:《霓裳羽衣曲》是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敬献给唐玄宗的。
唐开元四年(716年)既爱音乐舞蹈又深谙音律的唐玄宗,下诏征集天下名曲,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在选送地方名曲中首先看中了张掖的佛教音乐《婆罗门曲》,他深知玄宗笃信道教,便将道教音乐韵味揉入《婆罗门曲》,将此曲改编成一支优美的舞曲。演出时让舞女扮成道姑装束,穿霓裳,着羽衣,以便取悦唐玄宗。乐府诗《婆罗门》诗序云:“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天宝十三年(754年)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曲》乐舞献给唐玄宗后,常在宫廷和贵族士大夫的宴会中表演,曾轰动长安宫廷。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写道:“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诗的自注是:“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新唐书·礼乐十二》也有相关记载。《唐史》云:“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凡十二遍。”
第二种说法是:玄宗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仙女庙后有感而作。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后期为奸相杨国忠包围,不理国事,但他富有音乐天才,能演奏多种乐器,对音乐的研究也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对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代人就称赞他“洞晓音律,由之天纵”。他开创了开元一代乐坛盛事,编制出了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的数十部作品。自从玄宗专宠杨贵妃,由于贵妃擅长歌唱与舞蹈,激发了唐玄宗多才多艺情性的不断展现,两人简直成了一对艺术家,共同的艺术情趣,使两人不断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相传,唐玄宗曾经梦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唐玄宗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
有一次,唐玄宗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他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他命令乐工排练,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有一个好场所排练,他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由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当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因此说,玄宗创作的使唐朝最负盛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玄宗与爱妃杨玉环两人爱情的成果。
第三种说法是: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创作而成。
此说又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据《全唐诗》记载,有一个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引玄宗“游月宫”。玄宗在那里见到了数百个“素练霓衣”的仙女“舞于广庭”,便趁机询问仙女们伴奏的曲子是什么,回答是“霓裳羽衣”。玄宗本来爱好音律,就默默记下了曲调。可是,当他回来后,竟忘了一半的音调,此时正好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其曲调与他在月宫所闻之曲相符,于是就把能记下来的一半曲调作为“散序”,而将杨敬述所献之曲作为后面的乐章,由此定名为《霓裳羽衣曲》。
二是玄宗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前半部分,杨敬述带回《婆罗门曲》,才续成全曲,并配以歌舞。女儿山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为东都连昌宫的胜景,是唐玄宗东巡的览胜之地。唐代“诗豪”刘禹锡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做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他认为是唐玄宗望女儿山仙女庙后有感而作。宋朝乐史在《杨太真传》中也说:“《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按这种说法,玄宗远望女儿山仙女庙,产生了联想,归来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但只写了前半部分,等到后来杨敬述带回《婆罗门曲》,才续成全曲,并配以歌舞。
三是《霓裳羽衣曲》就是《婆罗门曲》。主要依据是《唐会要》。天宝十三年(754年),太乐署将“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即天竺,婆罗门曲为天竺舞曲。当时此曲实际上是由西域、中亚诸国的通道传入唐朝。开元八年(720年)时,突厥侵犯至甘、凉等州,将凉州都督杨敬述击败。杨敬述虽战败,但他向玄宗“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这是一支与唐朝流传的曲子有较大不同的外国乐曲,结束时轻声拖音渐缓煞尾,不像一般大曲曲终声音高亢,戛然而止。玄宗听后,耳目一新,满心喜欢,所以这位都督仗打败了,尽管被削去官爵,仍然检校凉州都督。天宝间玄宗对此曲稍加润色后,配以歌词,遂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盛唐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改革开放的局面、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底蕴,使异域曲源结出了中西合璧的成果。
四是《霓裳羽衣曲》的“散序”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后创作的,其他部分则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的。《中国音乐史略》的作者根据宋朝王灼《碧鸡漫志》所引唐朝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认为《霓裳羽衣曲》的“散序”与玄宗“游月宫”无关,而是他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产生了神奇的想象,由此写成的。至于“散序”以外的乐章,也非取自《婆罗门曲》,而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借以叙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新版《辞海》则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霓裳羽衣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作此曲前半,后吸收杨所献《婆罗门曲》续成全曲。前者从王灼,后者则系折中刘禹锡、郑嵎之说。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乐曲浅析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历史记载
据传,该曲系唐玄宗专为册立贵妃“女道士”钦制,从白居易诗作《霓裳羽衣歌》描述的表演情景来看,许多方面是在综合西凉乐降神之《白舞》、游仙之《方舞》基础上的升华和再造。《旧唐书·音乐志》载:“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裤,五彩接袖,乌皮靴。”系方士道家以“七盘”象征北斗七星,长舒广袖而舞,表现羽化升仙理想,故又名《七盘长袖舞》;《白舞》盛行于晋,因以白纻(洁白的夏布)翩翩作舞,故亦称《白纻舞》;此舞生于江南民间,加之白纻出自安徽,故亦称其为“吴舞”。乐府所存歌词以晋之《白纻舞》歌词为最早,词中盛赞舞者姿态之美。白居易诗中所言“垂手后柳无力”之“垂手”,所指正是西秦(今甘肃)典型的民间舞蹈动作之一“小垂手”。《霓裳羽衣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西秦的舞人以小垂手使长袖“飘然转旋”“嫣然纵送”“跳珠撼玉”,让人联想到敦煌唐代飞天的吴带当风、羽衣升仙,翩然向理想天国腾飞翱翔的情景。唐玄宗以《婆罗门》曲为素材,表现自己欲上广寒月宫,苦于凄冷,归天半途,忽闻玉笛萧萧,仙乐缭绕,清歌徐舞,风袖翔鸾,很好地渲染出寂寞凉月的清虚和极富想象的浪漫主义情怀,将西凉乐推向精粹纯青的艺术峰巅。
《霓裳羽衣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支大型乐曲。曲体庞博,曲调繁重,歌舞相兼,从头至尾吹奏。据《唐书·音乐志》记载,该曲共三十六段。其中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为抒情之慢舞,可能有歌;入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白居易以“出郭已行十五里,唯销一曲慢《霓裳》”诗句,巧借木船行走十五里时间之长,隐喻该乐曲体之长、徐缓慢舞、抒情之致,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艺术成就
《霓裳羽衣曲》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名家点评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竽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作者介绍
唐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汉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年)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参考资料
《霓裳羽衣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2:23
目录
概述
汉语拼音
乐曲简介
乐曲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