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饵料和饲料在水产界是同义词,但对一些活的天然饵料一般不称饲料。
简介
养殖饵料,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饵料主要营养成分之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和维生素。这些营养物质为半物体提供热能,以维持土物体自身的生命活动或构成新的物质。养殖饵科不仅是鱼类,虾类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而且也是它们生长,繁殖,育肥所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在知道了这些营养物质对生物的基本作用后,还必须了解养殖饵料化学成分与饵料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这是选择理想的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鱼虾养殖饵料中的碳、氢,氧、氮都是组成动物体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这些化学元素又是以不同的化合方式,组成复杂的物质存在于动物体内。
分类
饵料主要分为天然和人工饵料两大类。
天然饵料
自然生长的生物饵料。与养殖业关系密切的有浮游生物、细菌、底栖生物、周丛生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等,有机碎屑一般也称为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细菌絮凝体是鲢、鳙等
滤食性鱼类和养殖鱼类鱼苗阶段的饵料。底栖生物中的
贝类是青鱼、
鲤等的饵料。
水生昆虫幼虫、水生寡毛类是一些
底层鱼类的饵料。周丛生物是鲴等的饵料。水生维管束植物苦草、
马来眼子菜、菹草、
轮叶黑藻、黄丝草、浮萍和芜萍等,以及禾本科植物是草鱼、团头鲂和鳊等的饵料。天然饵料一般能满足鱼类的
营养需要,而且来源广、数量多,是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饵料
人工种植、培育的动植物或农业、
畜牧业,以及制药、食品等工业的产品和副产品,经加工而成的饵料。种类繁多,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谷类如玉米、大麦、
高粱等,淀粉含量高,属能量饵料。
油饼类豆类和油类作物种子榨油后的副产品,如
豆饼、
花生饼、棉子饼、菜子饼、向日葵饼、
芝麻饼、
椰子饼等,
蛋白质含量较高,是养鱼的
优质蛋白质饵料。豆饼中蛋白质含量可达45%,且氨基酸的组成较好,唯蛋氨酸、赖氨酸、钙、磷的含量嫌不足。
大豆中含有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皂角苷、抗凝血素等有害物质,通过加热可去其毒性,但过热会使某些氨基酸的活性受到破坏,降低营养价值。花生饼富有精氨酸,但赖氨酸含量低,并容易产生
黄曲霉素。棉子饼含有游离棉酚毒素,加适量水分再加热处理或加铁盐可降低其毒性。
菜子饼蛋白质含量较豆饼低,在养鱼中应用广泛。含有硫
葡萄糖苷,在黑芥子硫苷酸酶的作用下,可生成有毒的异硫氰酸和恶唑烷环硫酮,但对鱼类毒性很小。蒸汽加热、水浸泡或用70%的乙基乙醇处理可降低其毒性。植物油的另一副产品磷脂,是鱼类的优良
饲料添加剂。
糠、麸类主要指米糠和麦麸。脱脂米糠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优于麦麸。
加工糟粕类制淀粉、制糖、发酵和制药的一些副产品,如糖糟、甜菜渣、甘蔗渣、酒糟、抗生素生产下脚等,可以有选择地或经适当再处理后作为饵料。
块根、块茎类如马铃薯、山芋、木薯等,淀粉含量较高,精制后可作为配合饵料的粘合剂。
青饲料如
苏丹草、
黑麦草、紫草根、
象草等,产量高、栽培容易,在中国的
池塘养鱼中占有重要地位。
动物性饵料如鱼粉、蚕蛹、血粉、乳制品副产物、肉类加工副产物、虾壳粉等,是养殖业的重要蛋白源。其中鱼粉的营养成分全面,是很理想的动物蛋白源。动物性饵料的数量有限;其加工和保存方法,尤其是脱脂工艺对其质量影响很大。
新蛋白源用酵母菌、藻类、细菌等培育而成的
单细胞蛋白如石油酵母蛋白、甲醇蛋白饲料等。因生产成本高,尚不能大规模应用于养殖业。
人工培养的
活饵料如蝇蛆、蚯蚓、水蚤、轮虫、
单细胞藻类、卤虫等,营养价值高,后4种活饵料在
虾类养殖中已普遍应用。
配合饵料
根据鱼类营养需要选用若干种原料和添加剂,经混合和机械加工而成的人工饵料。配合饵料可提高饵料的
适口性、品质和利用率、蛋白质可
消化率和淀粉胶质化程度,并可破坏一些原料中的生理有害物质。
配方依据配方的主要依据是养殖对象对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物质的需求。
①蛋白质。一般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约占饵料的35~55%左右。这是由于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较差,需利用部分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如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会引起鱼类生长缓慢甚至减重。养鱼生产中使用营养完全的优质饵料时,通常每用500克饵料蛋白大约可得1千克鱼产品。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是鱼类的
必需氨基酸,如缺乏或不平衡将影响鱼类生长,甚至致病。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在许多饵料特别是植物性饵料中含量不足,往往成为鱼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蛋氨酸可部分地由胱氨酸代替;
酪氨酸对苯丙氨酸也有同样的节约效果。
②脂肪。鱼类对脂肪有很高的利用能力,因此使用适量脂肪对蛋白质有明显的节约作用。良好饵料的脂肪含量为 4~18%。某些不
饱和脂肪酸是鱼类的
必需脂肪酸,饵料中缺乏时会产生
营养缺乏症。海水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较淡水鱼为大。陆生植物油能满足
淡水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这是饲养淡水鱼的一个有利条件。脂肪容易氧化,其氧化产物(酮、醛、酸等)对鱼类有毒,长期大量食用会使鱼类肝脏发黄、
肌肉萎缩甚至死亡。
抗氧化剂和a-生育酚是常用的抗氧化物质。
③
碳水化合物。由于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较差,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肪肝和其他肝脏病变,因此在饵料中的含量应有一定的限制。含碳水化合物饵料的形式及其加工的方法和程度也制约着鱼类对它的利用率。许多鱼类很难消化纤维素,但配合饵料中有适量的纤维素,有助于消化道的蠕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④ 维生素。鱼类如长期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产生多种缺乏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绝大多数的水溶性维生素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溶性
维生素E和A对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许多维生素遇热、氧气和光易遭损失,因此配方要有一个安全系数。
⑤矿物质。鱼类生长发育需要钙、磷、钾、镁、钠、氯、锰、锌、铜、碘、钴、硒、钼等元素,其中钙、磷、镁较为重要。一般鱼类能通过渗透、扩散等作用在水中吸收充足的钙。但吸收磷就困难得多:水中的磷含量常是微量的;鱼粉和动物骨粉中的磷,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溶于水的磷酸盐,鱼类对它的消化吸收率较低;植物性饵料中存在着不能利用的植酸磷。因此饵料中添加磷特别重要。磷的适宜添加量大约为饵料的0.5%,以添加水溶性磷酸盐为佳。
除上述营养成分外,配合饵料中往往还加入一些特殊添加剂,如抗生素、激素、酶制剂、防霉剂、着色剂和引诱剂等。
加工和贮存饵料的机械加工是为了改变其物理特性,以提高适口性和可利用性。饵料的物理特性有时和营养成分同样重要。常见的饵料制形有粉状、面团状、硬粒状、软粒状和膨化饵料等。粉状饵料用于鱼苗和
滤食性鱼类的养殖,面团状饵料主要用于
鳗鲡、
虾类和小鱼种的养殖。大多数养殖种类均可用硬颗粒饵料投喂。软颗粒饵料适用于不能摄食硬性饵料鱼类如鲈和小白鲑的养殖。膨化饵料的浮性和水稳定性较好,便于掌握投饵量。
饵料的贮存通常须有干燥、避光等良好环境。饵料的含水量不得超过13%,以防止霉变和产生有毒物质。饵料中加入0.25%的丙酸或 0.3%的丙酸钠可防止霉变。饵料保存期以3个月为限。否则一些对氧和光敏感的物质如
维生素C和A很容易损失,也会引起脂肪的氧化。
营养价值评定
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指标:
①饵料系数。投喂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增重之间的比值。扣除饵料中的水分即为干饵料系数。饵料系数的倒数用百分比表示,称饵料效率。
②总的饵料转化率。养殖对象增重(以干物质计)和消耗的饵料(干重)之间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③蛋白质效率。消耗1单位饵料蛋白所得到的养殖对象的增重。
④
蛋白质利用率。养殖对象体蛋白的积累和消耗的饵料蛋白之间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⑤能量转化率。养殖对象增重部分所具有的能量和消耗的饵料所具有的能量之间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⑥特定的生长率。即饲养到一定时间鱼体重量的自然对数值减去放养初重时的自然对数值,再除以饲养天数,用百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