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普通高考、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考方案
“3+1+2”方案(新高考)
“3+3”方案(新高考)
“3+X”方案
应用地区: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17省区。除新疆、西藏外,第四批新高考改革7省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新高考改革8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简称文综,分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简称理综,分为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作为考试科目。该方案是到2019年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高考方案。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
高考试卷
注:
高考数据
普通、职业本专科包括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专科)。2021年高职(专科)招生人数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包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人数。
(参考资料:)
报名消息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部分省份的报名安排如下:
历史沿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1901年,袁世凯起草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清政府要求各省参照山东章程设立学堂,此后,浙江江苏山西四川河南江西福建广西等省纷纷上奏仿山东章程创办学堂事宜。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66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66年7月24日,《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发出。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
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及“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1981年,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普通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普通高考进行制度改革,推出“3+2”考试制度,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思想政治。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成为高考科目。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中国高考一直使用统一命题的全国统考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普通高考报名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院校,也可报考普通高校。报名并参加普通高考将不受年龄及婚否的限制与影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至此全国各地每年都有25周岁以上的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但同时高校毕业生缺乏职业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10年2月,教育部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及直辖市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或直辖市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9年5月6日,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透露,2019年高考报名者达到上千万。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2019年6月7日—9日举行。
2020年3月3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2020年7月25日,从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年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高考全国统考时间,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2022年5月,广东省招生委员会下发《关于做好广东省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2022年高考将在6月7日至9日举行,为期3天,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防疫措施,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
2022年5月7日,上海市召开第176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经慎重研究并报教育部同意,上海决定作如下调整。上海市秋季高考统考延期至7月7日至9日举行。
202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选用全国新高考I卷
2024年,河南高考不再统一配备考试文具,河南考生携带规定文具参加高考。
考试改革
改革背景
从分科到招生变革
从1977年到2014年,国家高考历经多次改革。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来自河南延津县刘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京大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油田、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94年:高考实行了“3+2”的方案,考生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历史。同时在招生方面实行了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少数自费生三种招生办法。
自主招生浮现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中生物和地理被取消,出发点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校开始了扩招,在1998年全国招收160万学生的基础上,激增52万人。同年2月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轮的高考改革从广东开始。1977年高考的录取率仅为4.6%左右,而此时录取率达到了40%,比1998年高10个百分点。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国家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考试,放开了对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这一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也逐渐增多,有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组织测试”、““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4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素质教育”比重愈增
2005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6年:开始实行了平行志愿录取。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达到657万人,比1999年多了252万人,录取率更是达到了68%。上大学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得容易多了。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1年及以后,河南省也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时的重要参考。
2014年: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国家级奥赛奖及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都下调到不超过10分,并不再有保送资格。
2014年,拟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发布:英语退出高考统考系误读。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但这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其中浙江、上海已经出台政策均采用3+3,成为第一批试点。
改革过程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2014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1952年,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2015年5月,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等。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2020年强基计划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据2021年4月18日央视网消息:36所高校陆续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曾用高考方案
通用方案(197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全体考生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文史类考生加考历史,地理,理工医农类考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通用方案“3+2”(1994年~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不含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上海市“3+1”(1987年~2016年)
应用地区: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1:00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下午)15:00-17:00 外语
江苏省“3+1+1”(2003年—2007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2008年—2020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
“3”指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评价,2018年前,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一个A等级,高考成绩加1分,2019年为降低学生备考压力,改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普通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须全部达到C等级或者“合格”,方可参加高考和选修科目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实行等级计分,分为6个:A+、A、B+ 、B、C 、D。
由于该方案总分偏低,造成分数段扁平密集,且操作复杂,另外物理、化学等科目不计入总分,造成理科人才选拔困难,所以该方案争议较大。2018年江苏省正式确定修改高考方案,此方案从当年新入学高一学生不再使用。
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文科加30分钟)(下午)15:00-17:00 数学(理科加30分钟)
6月8日 (下午) 15:00-17:00 外语
6月9日 (上午) 09:00-10:40 物理/历史 (下午)15:00-16:40 化学/思想政治/生物/地理
海南省“3+3”(2007年—2019年)
应用地区:海南省
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0:30思想政治/物理 (下午)15:00-17:00 外语(含听力)
6月9日 (上午) 09:00-10:30 历史/化学 (下午)15:00-16:30 地理/生物
取消加分
2015年1月1日年起,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8年3月21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截至2022年9月,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2024年河南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取消。
取消分科
2018年3月27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夏季高考将自2020年起取消文理分科,高中生可自主选择3门等级考试科目。
体育类取消专项考试
从2021年高考开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术科考试取消专项考试,恢复身体素质的800米跑。调整后的考试内容为4项,即100米跑、二级蛙跳、原地推铅球和800米跑,计分规则为4项考试每项25分,满分100分。
改革试点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014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顺利启动。
2019年4月,中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20年高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的新高考将落地。对于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科学指导学生选课选考。自2020年起,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
《关于深化河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新高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只允许考一次。
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2022年,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高考新规
报考:已考不让考,不可两地考,残疾公平考
二、命题:全国卷统一成大趋势
除北京、天津、上海等3个省份单独命题外,全国28个省份均采用全国卷。全国考试一张卷教育公平日趋完善。
三、监考:作弊入刑法,科技防替考
四、录取:取消加分为公平,合并录取为便利
1. 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只留5项:
2. 2016年,包括河北、江西、辽宁等在内的多个省份明确,本科第二批与第三批合并为本科第二批。上海则将合并录取本科第一、第二批。据悉,2017—2018年多省也陆续采取类似的录取批次合并规则。
3. 填报志愿结束前招办不得向高校提供考生成绩
教育部明文规定,2016年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高校。
2017年3月24日,《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出台,2017年山东省合并本科批次录取。本科合并批次后,对2017年的录取批次作了安排,2017年高考将不再有二本线,本科录取将仅设最低控制线。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加分项目,2017年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自行命题,外语、文综、理综由教育部命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于6月25日前公布。考生对成绩如有疑问,可于成绩公布之日起3日内,向考试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申请复核,逾期不再受理。根据《意见》,符合条件的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如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后,录取分5批进行,即本科提前批、自主招生批(高校专项)、本科普通批、专科(高职)提前批、专科(高职)普通批。与2016年相比,2017年本科录取批次合并为一批,而专科(高职)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两个批次。
异地高考
大陆地区
港澳台地区
台湾省
台湾省承担大学招生选拔功能的考试有:“学测”(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指考”(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与已经废除的“联考”(大学联合招生考试)。
国文,英文,数学三科目必考,再根据选科倾向,指定各组采记科目,类组只是根据原联考分科参考,考生不限定于选择一组科目,可选择多组科目扩大专业选择范围。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高校实行的是综合选拔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没有统一考试。
报名条件
1.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考场规则
一、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务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不得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得违反考试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
二、凭准考证、二代身份证接受身体健康监测、入场安检、进行指纹比对或人脸识别身份。禁止携带各类电子通讯工具(如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录设备以及手表、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或饰品进入考场。按照规定和考点具体要求存放手机等禁带物品。
三、考生自备考试文具可用透明塑料盒或塑料袋装。基本配备为:2B涂卡铅笔,绘图铅笔(HB),0.5mm中性黑色水笔(可配替换芯),考试套尺一副(量角器、三角板),圆规,橡皮擦,透明无字垫板。超出上述品种的文具禁止带入考场,经监考员检查允许后可带透明塑料瓶装的饮用水(考生由此弄湿答题卡等意外而耽误的考试时间不予补足)和透明(玻璃或塑料)小瓶装的风油精或小湿巾。
四、考场时钟的时间指示不作为考试时间信号,仅供考生掌握时间作参考,考试时间一律以考点统一发出的铃声信号为准。
五、每科考前45分钟,考生凭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在考场前门入口处排队等候,并依次进入考场在视频监控下自觉接受监考员的安全检查、人脸或指纹验证后对号入座,并将准考证、二代身份证放在课桌的左(或右)上方,以便查验。
六、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和规定时间内准确、清晰地填涂姓名、准考证号等。凡漏填、错填或书写字迹不清的答卷、答题卡影响评卷结果的,责任由考生自负。遇试卷、答题卡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页等问题,可举手询问,在开考前报告监考员;开考后提出更换的,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补偿;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外语听力考试期间,不得向监考员询问并保持安静。
七、开考15分钟后(有听力考试的外语科目14∶45开始禁止考生进入考场)禁止考生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交卷出场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本场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八、必须在开考信号发出后才能开始答题。
九、在答题卡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卷上做任何标记。
十、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得吸烟,不得喧哗,不得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得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得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不得传递文具、物品等,不得将试卷、答卷或草稿纸带出考场。如身体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考试工作人员和监考员。
——以上内容出自《江西省2022年普通高考考场规则》
考试指南
高考时间
1979年—2002年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
2003年起,高考时间改为每年6月7、8、9日。
2020年起,部分新高考省份为6月7日-10日。
2020年,高考时间因疫情推迟至7月7日-10日。
2024年,高考全国统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
高考阅卷
普通高考的阅卷是实施网上阅卷的方法,当考试结束的时候,省教育考试院将试卷答题卡全部收集起来,先召开阅卷大会,然后将在指定的一所普通高校内的计算机办公大楼组织人员展开阅卷。
答题卡是先拆封后进行扫描录入计算机系统,这一部分将由公安机关单位负责(确保答题卡内容能顺利扫描进计算机系统不被泄露出去),试卷进行切割,选择题部分由工作人员将标准答案录进系统,由计算机自动判别,解答题和作文部分实行的是人工评分的方式只要是考生回答有理都能获分。阅卷结束的时候,省教育考试院将试卷答题卡重新装订密封进行保管,任何人不得查看,3年后进行销毁处理。
高考试卷的所有客观题批改都是由电脑完成,所有的主观题都实行双评制度,如果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差距超出了阈值,那就会自动启动三评程序,如果三评老师给出的分值也超出了阈值,则将启动仲裁程序。
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此外,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省份取消三本批次,将三本与专科进行合并。
2014年11月29日,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在京开幕。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2014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优质学校每年需有不低于10%的教师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也要交流轮岗。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轮岗规定。
2019年起,北京市将实施本科普通批次合并改革,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将合并为本科普通批,设置16所平行志愿高校,每个志愿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考生填报志愿时须注明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
从2019年起,宁夏调整高考录取批次,将第二批本科录取与第三批本科录取合并,普通文理科第二批本科院校志愿数由原来4个调整为8个。
高考保送
高考加分
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以下高考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保留“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分项目。各省(区、市)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适用范围。
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相关政策按照上述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的规定执行。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
规范和完善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
根据国发〔2014〕35号文件要求,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有关地方要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
作弊处罚
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规行为的,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考试作弊将导致高考所有科目的成绩无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涉嫌犯罪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在高考中组织作弊,属于《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犯罪。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考试过程中使用手机等设备拍摄试题、答题卡等,通过QQ、微信及其他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传播试题及答案,均涉嫌犯罪,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4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并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海外国家
事实上,全球都有“高考”。比如,美国有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需要参加的考试)或者ACT考试,英国有A-Levels(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这些都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必需,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不同的是,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职业教育的发达和成熟,人们对成才道路的宽泛认知等,从某种意义上冲淡了人们对能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这个问题近乎“刻薄”的强烈情绪;东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疏密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两者对于孩子“成才”和“成人”的不同期许。澳大利亚则为ATAR(高等教育排名,平时成绩+周州会考,但部分州无需会考,参照平时成绩计算ATAR)。
法国
法国高等教育结构较为复杂,学位种类独特,高考制度也有别于中国等许多国家。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得到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有通过高中会考的高中生,即获得BAC的人,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
英国
英国中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要参加一个重要的GCSE考试(类似于中国的会考),即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通常要考8至10门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希望继续进大学深造的学生,则还要继续在高中学习两年,专门为进入大学的高考做准备。这种教育在英国也叫做延续教育。
爱尔兰
2022年4月11日消息,据《爱尔兰时报》报道,为了扩大学生外语学习范围,时任教育部长理查德·布鲁顿2017年发布了未来10年外语教学战略。根据该战略,爱尔兰从2020年起将中文纳入高中外语选修科目,并从2022年起举办中文考试。根据爱尔兰国家考试委员会公布的高考日程安排,2022年的中文考试分为口语、听力和笔试3个部分。
2022年4月9日,中文口语测试在爱尔兰开考,首次将中文纳入高考外语选考科目。
国外承认
2015年7月,美国有3所著名公立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2019年3月,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信息,剑桥大学在“入学要求”里明确指出,中国高考是剑桥大学认可的考试。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但要求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情况下雅思是要求7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1:51
目录
概述
高考方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