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杞
南宋大臣
魏杞(1120—1183),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小溪镇之碧溪(今海曙区洞桥镇石臼庙村),南宋官员。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出生,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壬戌科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魏杞出生于一户官宦世家。幼年遭遇著名的“靖康之难”和建炎战乱,祖父魏鉌、父亲魏汝能协助韩世忠部队防御金军,同时举家渡江南迁。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四月十日,父亲魏汝能病逝于镇江,此前魏杞祖父、祖母均已去世,在韩世忠的帮助下,魏杞得以将父祖三位亲人葬于焦山。安葬父祖以后,魏杞奉母携弟适越依外家,在战乱之际徙四明,庐僧居,趋操确苦,夜坐暎佛灯。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魏杞获得了奏补恩荫官资。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魏杞通过吏部铨试考试合格,授右迪功郎,监西京中岳庙。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魏杞进士及第,授左迪功郎、绍兴府余姚尉。魏杞任绍兴府余姚县尉时,掌治一县治安捕盗之事。当时,余姚有一位大盗,危害全县百姓,魏杞想方设法将他捕之归案。当时下属和百姓都建议魏杞为自己请功,魏杞却不以为然地说:“大盗乃民之大害,不得不除,吾不愿以别人之罪为自己获利也。”这样,请功之事便不了了之。后来,浙东提刑官秦昌时听闻此事十分重视,直接向上级为魏杞报功,事成后才转告魏杞。皇帝特别诏令封赏,魏杞被任命为知常州晋陵县宣州泾县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大臣钱端礼以“方孝廉表”向皇帝推荐魏杞,魏杞擢太府寺主簿。次年五月,魏杞晋升太府寺丞。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魏杞被授为工部员外郎,兼尚左,改考功郎。第二年,户部尚书钱端礼宣谕淮右,魏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再迁宗正少卿
不辱使命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金朝违背绍兴和议出兵南侵,丞相汤思退宋孝宗推荐富有雄辩才能的魏杞为“金通问使”。但是魏杞初意拒绝使命,归家后魏杞之母向氏劝道,“人臣事君,尽命而已。况天子亲擢,正汝报效时也”,魏杞遵从母亲之言,于是假左朝议大夫、试礼部尚书、充国信使,接受了使金任务。出发前,宋孝宗召见魏杞,当面指示:“此次使金的目的,一是正名,二是要金朝退师,三是削减给金朝的岁币,四是不同意遣返归附南宋之人。”魏杞接受任务后,深感此行责任重大,为慎重起见,他归纳了十七件事请示宋孝宗,得到确切的答复后,魏杞面辞宋孝宗,他说:“臣此次出使,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万一不行,请尽快发兵,以收复中原。”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八月壬午,魏杞出使金国。同年十月,魏杞至盱眙,金方所派遣的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正拥兵攻淮,派遣权泗州赵房长问明宋使魏杞来意,欲求观国书,魏杞不许,说:“信是皇帝所封,应当见到金主当面交予。”赵房长派人将这件事说给了仆散忠义,怀疑国书不能令他们满意,又请求割商秦地及增输岁币20万等事,他一概不许。抵高邮时,金复索信使面议,又抗辞不挠。魏杞北上受阻,便带着金帅的要求,回朝禀报。宋孝宗命再换一份国书,并尽可能按原先的条件制作。然而,金人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待魏杞再次前往时,仆散忠义又一次悔约,并以南宋未能达到他的要求为由,与纥石烈志宁再度分兵进犯山阳(今江苏淮安),但南宋初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于阵前。
此次议和,朝廷不少官员从开始便提出反对,加之金人的反复及进兵,使宋孝宗大怒,准备与金人再战。这时的魏杞虽痛恨金人的无礼,但感到和议仍有一线希望,他不想因一时激愤而使和议前功尽弃。因此,他向皇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孝宗逐渐冷静下来,于是再命魏杞使金。至燕山,金主以国书不称臣而称侄大怒,绝其饮食。魏杞慷慨陈词战和之利害,他说:“我朝当今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同仇敌忾,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北朝用兵,能保证一定会取胜吗?依我之见,和则两国都享其福,战则只会让将士们蒙受其害。金主终以礼待。进见完后,魏杞开始与金人具体交涉和议内容,金国馆伴张恭愈等人,指责南宋国书的格式不符。因为以往南宋遣使,国书称“大宋”,金国官员往往逼迫宋使除去那个“大”字。如今,金国仍用老规矩逼迫魏杞除去“大”字,又称魏杞为“陪臣”。魏杞大义凛然,抗论不挠:“国书由我圣上御封,为一国信物,你我怎能轻易更改?我也非你们的陪臣,我乃大宋的金通问使!”末了,魏杞还动中事机,晓谕祸福,开布诚信,张恭愈颇为信服,最终保住了这个“大”字。最后,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宋金重新订立和议: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银、绢各减5万,“岁贡”则改称“岁币”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年初,隆兴和议成,魏杞归国,归国时却已须发尽白,宋孝宗大悦当天就接见了魏杞,奖劳再四,但是魏杞反复推辞,宋孝宗曰:“卿亦太廉矣”,即诏论全国军民云:“魏杞越疆北上,得其要领而归。淮南侵骑,已空壁而退。”德寿宫内的太上皇宋高宗,也下旨接见魏杞,高兴地说:“朕向来亦曾多次奉使,备知金国奸诈百出。卿能一一力争,事理倶当!事成而归,想必太夫人(魏杞之母)亦甚喜矣。”
位极人臣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正月,魏杞除给事中;同年三月,魏杞除左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年五月,魏杞除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同年十二月,魏杞擢升左正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制国用使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十一月,魏杞随宋孝宗郊祀时突遇冬雷。古人很迷信天象,魏杞为了国家的安宁,就按照汉代制度中灾异的条文,自罢宰相,担任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晚年生活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魏杞母亲燕国夫人向氏去世,魏杞藉此奏请将父祖从焦山迁葬至奉化县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燕国夫人丧服除,魏杞除观文殿学士,奉洞霄祠;同年九月,魏杞承诏知平江府,然而在平江府任上,魏杞却遭到谏官王希吕的弹劾而“夺职”。此后,魏杞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归居鄞县小溪,人称碧溪先生,后又复资政殿大学士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十一月癸未日,魏杞里第,享年六十四岁,朝廷累赠太师,追封鲁国公。嘉泰年间赐谥“文节”。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九月丁酉,葬于奉化禽孝乡常乐山(今奉化溪口翠屏山西端万松林中),郑清之神道碑,今存。
人物轶事
洁身自好
南宋初期的秦桧,在第二次拜相期间,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疆土;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引起朝野共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壬戌科,全国取进士397名,秦桧之子秦熺与魏杞为同榜进士。当时秦熺主动与魏杞接近,欲定为知交,魏杞却不为所动,果断婉言相拒。
教化民众
魏杞在宣州泾县当知县之前,当地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奸民,经常到县衙无理取闹。自魏杞到任后,这个人便销声匿迹,不敢再到县衙来闹事。后来,有一位县衙官吏过其家门时,遭到了这个奸民的无故殴打。魏杞知道后说:“这人真是奸民,以为我即将离职泾县,因此才会这样。我不治他何以惩恶!”于是,魏杞耐住怒火,心平气和地把这位奸民请到了县衙,推心置腹地与他摆事实、讲道理。魏杞离职时,有一位悔过自省的人,泣拜于途中,原来就是此人。因魏杞的循循善诱,他最终成为一位守法的良民。
民求官府必受之
魏杞在常州晋陵做知县时,一天有个披头散发的汉子,在官庭内呼号哭求。一问,是一位李姓人氏。原来,他的父亲因职务调动,下了湖中的航船,可是行之不久,音讯全无,去向不明,因此儿子近期在附近的郡县苦苦寻访。魏杞听罢,顿生恻隐之心,很快受理了此案。可是下属们都说:“周边有多个郡县,怎知就在我们晋陵?况且邻县对此案不予受理,我们也可不管。”魏杞却不以为然。他对下属们正色而道:“民求官府,必当受之,若推诿,乃失民心!”于是,魏杞征召了五百健儿,并悬以厚赏,众人到处奔走寻访。不久果然查获了盗杀者,为李氏父子伸张了冤屈。
家族成员
天祖魏羽,三司使,赠太尉;(魏羽子三:魏玠,魏瓘,魏琰。魏瓘知开封府,赠太尉)
高祖魏琰,卫尉卿;
曾祖魏续,朝请郎,赠太保;
祖父魏鉌,知海州,赠少师。
父魏汝能(公元1100年—公元1130年),黄州司户,赠太师。娶向氏,承议郎洸之女,封福国太夫人,后公三十九年而薨。
弟魏梠
五子:魏熊梦,魏骥称,魏羔如,魏鹿宾,魏鹄寿。
个人作品
著有《山房集》、《魏文节遗书》等。
后世纪念
纪念祠堂
奉化溪口魏杞墓前建有“崇福显亲祠”,俗称“魏家庄”。崇福显亲祠,前名常乐院,其后得旨改院,赐额曰《崇福显亲祠》,赐魏杞以奉祖父、父亲。祠内立宋右丞相郑清之撰写的《神道碑》一方,长29 5厘米,宽162厘米,“崇福祠”到坟墓有一条墓道,两旁立翁仲、石马。顺墓道到终点,是坟墓。元明后,祠里香火旺盛,文人学士到此颂诗作赋不绝
魏杞的纪念祠堂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边的蜃蛟村,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前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太廉堂”三个字。虽然这匾已经是满目疮痍,但依稀还能够看出它的金光闪烁,显示它昔日的辉煌。
这里曾经是南宋著名丞相魏杞的纪念祠堂。老屋已经破旧不堪,但这块由皇帝亲赐并御书的三个金字“太廉堂”牌匾依然悬挂在门口。木柱两边还能依稀可辨一副对联:“两代公卿传世泽,协理朝纲扶宋室”。
“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傅奕叶孙。”这是宋朝名相史浩赠与魏杞的“太廉堂”诗。
魏杞墓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魏杞64岁时,因旧伤复发而卒。嘉泰年间,宋宁宗根据魏杞功绩赐谥文节,次年择葬于奉化飞凤山上,魏杞的后裔遂迁居上虞、嵊县、诸暨等县市。每年清明,宁波绍兴的历代子孙,还按例去奉化飞凤山庄祭扫祖墓,缅怀魏氏先贤。
史书记载
《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23: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