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
产粮基地和商品棉基地
鲁西北是指山东省内位于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以及东营市的河口区、利津县和济南市的商河县、济阳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和商品棉基地,以聊城市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区域构成
鲁西北与冀中南地区豫北地区共同构成了海河平原;鲁西北南面黄河,北靠冀中南地区,西邻豫北地区,东临渤海,海岸线600公里,属环渤海经济区,紧邻黄骅港,海运发达;京沪高铁京九铁路青太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地理交通位置十分优越。
鲁西北地区包括德州、聊城、滨州、东营及商河、济阳县区。其中 :
鲁西北,古为冀州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北段,黄河在此入海。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人杰地灵,诞生了以孙武、东方朔为代表的一大批文武将才、历史名人。
兄弟区域
豫北和冀中南、鲁西北同处华北腹地,同属海河平原。也就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小燕山之南、渤海之西的区域。
冀中南地区是指河北省内位于北京、天津以南的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6市及廊坊市一部。
豫北是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5个地级市及济源1个省管县级市。
同源关系
冀中南、豫北、鲁西北三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万,人口以华夏族为主,语言以冀鲁官话、晋语邯新片为主。三区地势中东部以平原为主,西部是太行山山脉,背山(太行山)面水(渤海),又有黄河环绕,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鲁西北、冀中南、豫北三区域紧密相连,三区域作为整体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山,南滨黄河,东临渤海,具有天然地理同源性。早在远古时期,三区同属冀州,位居九州之首。在隋唐时同属河北道、宋代同属河北路、元代同归中书省直辖,所以三区也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
经济发展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三区位于华北腹地、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区。区内既有京广、京沪、京九铁路;京广-广深港高铁、京沪高铁、青太客运专线,又有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中线纵贯南北,还有黄骅综合大港出海口,因此交通发达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区内大致分为沿海经济带和平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主要以黄骅港、黄河三角洲为中心,平原经济带以京广铁路为轴,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包括保定、邢台、邯郸、安阳、新乡等城市。
为了恢复北方元气,促进区域发展,山东省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并提交国务院批准通过;河北省针对冀中南提出了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河南省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包括豫北地区。这样三区都有了政策的支持,加上河北省为了振兴经济,特别扩建的黄骅大港,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各市概况
德州市
德州市历史悠久,德州自古属于山东省,德州市是建国初期属于山东省的地区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文化底蕴丰厚。古代德州地处燕赵齐三邻,黄河运河穿境而过,黄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大禹文化、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境内现有禹王亭、全国最大的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王墓、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
德州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德州市上位于黄河下游,地处山东平原腹地,东临渤海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聊城市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规划中的郑济高铁和济聊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莘南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北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核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北部重要城市。
滨州市
滨州历史悠久,滨州自古属于山东省,滨州市是建国初期属于山东省的地区之一,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尾闾,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在商朝时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商河县
商河县历史悠久,商河自古属于山东省,商河县是建国初期属于山东省的县区之一,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公元1086年改县为商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隶属济南市,是济南市的北大门。
商河县东靠滨州市的惠民、阳信,公路直达渤海沿岸;西与德州市的临邑毗邻,距津浦铁路及德州市90公里,南临济阳县,到济青、京福高速公路7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50公里,北与德州市的乐陵接壤,公路畅通京津。省道s248线(商河至济南路段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纵贯南北,s316线横跨东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70公里,公路密度名列全省之首。全境呈菱形,南北最长51公里,东西最宽43公里。
济阳区
济阳县(今济南市济阳区)位于鲁西北平原的南部,济阳自古属于山东省,济阳县是建国初期属于山东省的县区之一,是济南的近郊县,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置县,因其位于古济水之北,故名济阳。
南靠黄河,西邻齐河,北依临邑和商河,东接惠民。全县辖8镇1个办事处,850个行政村居,人口53万,面积1076平方公里。县城距济南市区3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8公里。境内有104、220两条国道和248、249两条省道穿越,济南北三环高速公路、黄河三桥和济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三座大桥将把济阳和济南市区联为一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自然地理
气候特点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大陆地度为62.8-64.8,年干燥度为1.7-1.9。聊城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
总的看,该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5℃;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7℃。全年≥0℃积温4884--5001℃,全年≥10℃积温4404--4524℃,地区范围内热量差异较小,热量分布东南部东偏多,西北部偏少。无霜期平均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现在10月6-11日,最晚出现在11月10-22日;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9-14日,最早出现在3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为1004.7mm(信发,1961),最少年降水量为 187.2mm(临清,1992年),降水分布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发生频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的3%左右。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期内,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
探明矿种比较齐全,探明矿产储量总量较大,储量丰富的一些重要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现已探明的保有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8种,列全国前5位的有36种,其中金矿、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首位;石油、稀土、钴矿、菱镁矿、金刚石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晶质石墨、滑石、锂盐、碱用灰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在我省都有探明储量,其中煤、石油、铁矿、铝土矿、金矿、钾盐、石灰岩、矿盐等矿产居全国前10位。已探明的各种矿产资源,为发展鲁西北各市经济和矿业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鲁西北是全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6种。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鲁西北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历史沿革
先秦时代
鲁西北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6300年(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龙山文化的陶片。历史发展到夏商时期,鲁西北西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对鲁西北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
西周时,鲁西北区域地属于齐、鲁。及至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中国首次实现统一,鲁西北之地从此成为中国的有机组成部。
汉朝时期
汉朝时,鲁西北属青州及至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争战频仍,经济有所破坏,但鲁西北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以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鲁西北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
隋唐时期
到隋朝,鲁西北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北道。在隋炀帝时期,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从进了鲁西北的经济发展。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当地物价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宋元时期
北宋时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宋江等人为了民族大义,纷纷揭竿而起。金元时期,剥削严重,加上受到不断的外来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状态,人口锐减。
明清至今
鲁西北从明朝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即后来的山东省。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德州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北洋政府时,属于直系军阀统治。在抗日战争时期,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解放后,鲁西北属于山东人民政府管辖,经过60多年的发展,鲁西北经济已快速发展,成为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及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已步入全国前列,全区1700万人口正朝着全面小康社会奋发前进。
历史文化
庆云千年枣树
位于漳卫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主干朽裂、大部空洞,庆云1600年的古枣树一主枝尚活,其长势仍很茂盛,每年可结枣百余斤。此树相传为南北朝所植,据传隋末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明朝燕王扫北之时,百姓避于树下,正值大雾弥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砍伐这一带树林,群众集此树下抗争,此树遂得以保护。
光岳楼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在此时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其中尤其以清康熙皇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这些至为珍贵。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日前,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山东聊城东昌湖风景区内落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目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该馆的建设对于研究和传承运河文明,弘扬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促进和提升提升运河沿线城市乃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聊城市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聊城的西部。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该博物馆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名人
古代名人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廉颇,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于前327年卒于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一说山东惠民人,有误)人。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绍,(明1557-1639),字公业,明工部尚书,德州市德城区人。程绍为人严峻耿直,沉静稳重,雄才大略,蔑视权贵,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断,不以难易而回避屈服。
管辂,(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术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县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卜卦观相的人奉为祖师。管辂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死后葬于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庙附近。旧志记载有墓,今已不存。
刘峻,(462—521),字孝标,今德州平原县人。南朝梁学者,文学家。曾注《世说新语》,引证详确,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辑有《刘户曹辑》。
祢衡,(173-198)字正平,东汉末名士,文学家。平原郡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幼聪敏好学;成年后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赏识,说他“其才十倍于我”有恃才傲物、善辩好胜、不畏权势的性格。祢衡著作原有两卷,已失传。后世见到的仅《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鹦鹉赋》等四篇文章。
李愚(?—935)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谱家(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因倾慕晏婴(字平仲)为人,初名晏平。唐昭宗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主簿,去职后寄身关中。唐天复元年(901)冬,李愚应试中举,任河南府参军。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后,拜李愚为左拾遗,后迁至崇政院直学士。后唐庄宗灭梁,拜愚为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统判官随魏王西征前蜀。李愚认为蜀主王衍荒淫无道政局不稳,仓促之间难于组织防御,急速进军为上策。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相继归降。李愚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后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命为相。长兴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旧毡破席。明宗闻后,感叹不已,遂赐以供帐之物。应顺元年(934),李愚任左仆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刘煦不睦,议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仆射职,刘煦罢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李愚特别在在中国九经的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请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李之仪以他的那首《卜算子》被后人铭记,在庆云县的北海公园就有李之仪的雕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美好的词句带给后人多少的回味啊!
杜受田(公元1787~1852年),字芝农,清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清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现代名人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爱国将领,参加过察北抗战。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担任主要指挥官之一,表现卓著。1940年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国家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宋哲元,(1885-1940),著名抗日将领,字明轩,汉族,1885年10月30日生于山东省乐陵县赵洪都村,21岁考入北洋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自21岁从军到56岁病故,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在三十多年中他历任连、营、团、旅、师、军长、方面军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军职,并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马本斋——山东聊城莘县张鲁回族镇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曾被编入历史课本。在张鲁镇有一个“马本斋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是镇上中小学生集体组织扫墓必去的地方。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18:34
目录
概述
区域构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