鲿科,拉丁学名Bagridae,是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鲇形目中的一科。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尾部侧扁。头平扁,吻钝。眼中大或小、上侧位。口中大或小,前位或下位。该科鱼类是淡水夜行性鱼类,栖息于河川溪流中,在非洲以及从日本至婆罗洲的亚洲都有分布。
上颌突出,大于下颌。两颌及腭骨具绒毛状牙带。头部具须4对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13。皮肤光滑。尾鳍圆形、截形或叉形。全世界30属,约201种;国内5属,32种;天津3属,4种。
其背鳍向后渐侧扁。头顶裸露或被皮膜。口下位或亚下位,弧形。上、下颌有绒毛状齿带。犁骨具齿。前后鼻孔分离,相距甚远。有须4对,其中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短,有硬刺;其后又或长或短的脂鳍。胸鳍具硬刺,刺后缘通常有锯齿,前缘光滑或具较弱锯齿。尾鳍叉形,内凹,平截或圆形。侧线完全。
体延长,头较大,宽而扁平。有须4对,包括2对吻须及2对颐须。体裸露无
鳞。
背鳍具I硬棘及6-7软条;具
脂鳍,略高而长,后部与尾部分离;胸鳍硬棘具锯齿缘。主要栖息于河川溪流中。白天多躲在岩石孔隙中,黄昏或夜间才出来活动或觅食。鲿科鱼类的身体延长,头部宽大而扁平,通常有4对须,包括2对吻须及2对颐须。体表裸露无鳞片被覆,背鳍有1枚硬棘及6-7枚软条。具脂鳍,略高且长,後部与尾部分离,胸鳍硬棘边缘为锯齿状。
分布于
非洲以及从日本至婆罗洲的亚洲,全球粗估约有30属210种,台湾纪录1属3种。
乌苏里拟鲿、
中臀拟鲿、
长吻鮠、鳠、
条纹鮠、
江鼠大鳍鳠、
斑猫鲿、
黄颡鱼、
拟鲿、
斑鳠、
大鳍鳠、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
叉尾鮠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
短尾拟鲿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 、
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
凹尾拟鲿Pseudobagrus emarginatus、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越鳠Mystus pluriradiatus、红尾护头鲿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