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科(Ephedraceae)指的是轮藻总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松纲,
麻黄目的一科。属植物的枝茎常含有多种
生物碱,其中以
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次为
伪麻黄碱。此外,还含有微量的
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伪麻黄碱等。该科植物为多分枝的灌木、
亚灌木或呈草本状,植株通常矮小,高5~100(~200)厘米,稀高达5~8米;或为缠绕灌木,茎直立或匍匐,
次生木质部中有导管;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具节,节间有多条细纵槽纹。
简介
麻黄科为小灌木或亚灌木。小枝对生或轮生,节明显,节间具纵沟,茎内
次生木质部具导管。叶呈鳞片状,于节部对生或轮生,基部多少连合,常退化成膜质鞘: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南数对苞片组合而成,每苞有1雄花,每花有2-8雄蕊,花丝合成一束,雄花外包有膜质假花被,2-4裂;雌球花南多数苞片组成,仅顶端1-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1,具一层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孔)管,自假花被开口处伸出。种子浆果状,成熟时,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外层苞片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状、红色,富含黏液和糖质。胚乳丰富,胚具子叶2枚。
形态特征
叶退化成膜质,2~3片在节上对生或轮生,约1/2或2/3合生成鞘,上部呈三角状裂齿,稀成丝状而长达1厘米。
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生枝顶或
叶腋,具2~8对交互对生或轮生(每轮3枚)膜质苞片;
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3~5个组成
复穗花序,每苞腋生1雄花,雄花具膜质、仅顶端分离的
假花被,雄蕊2~8,花丝连合成1~2束,
花药1~3室,花粉椭圆形,具不同数目的纵肋和凹谷,纵肋逐渐向两端汇合,但不连接,无
萌发孔;
雌球花仅顶端1~3枚苞片,腋部生有雌花,雌花具革质、囊状假花被,
胚珠上部有膜质花被延长的
珠被管,从假花被管伸出。雌球花发育后苞片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橘红色,稀为膜质,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种子具肉质或粉质
胚乳。
麻黄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7,14,18。
分布
本科1属约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12种及4变种,药用15种,分布较广,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种类较多。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有固沙保土作用;由于滥采滥挖,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现已受国家保护。
本属植物,多数种类含有生物碱,为重要的药用植物;“麻黄果”可供食用。本科植物的化学特点是含有麻黄碱等成分。
化石
该科植物的花粉化石最早出现在中白垩世。在中国北方和南方
古新世地层中有一定的含量,有些地区在类型和含量上都多,如内蒙古地层中的麻黄花粉占
裸子植物化石花粉的8~9%,青海西宁地区占17%,江西部分地区则高达80%。
麻黄作为药用植物从古以来就已著名,而在中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大部地区习用的麻黄为
草麻黄(产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
木贼麻黄(产华北及西北)和
中麻黄(产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西藏)三种植物的枝条。
经济价值
一、四季常绿的园林绿化植物
麻黄是优良的景观植物。
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麻黄是特产于中国而闻名于世界的药用植物。
四、不可多得的饲用价值
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麻黄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
五、顽强的生命力
六、适应地域广,繁殖容易,栽培成活率高。
原植物形态
1、
草麻黄 草本状灌木,高20~40cm。
木质茎短或呈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
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
雌雄异株,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
雌球花单生枝端,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三角状卵圆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
中麻黄 小灌木,高20~100cm。
木质茎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有细浅纵槽纹。
鳞叶膜质硝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裂片钝三角形。
雄球花数个密集于节上;
雌球花2~3对生或轮生于节上,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通常3粒。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3、
木贼麻黄 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壮,小枝对生或轮生,细纵槽纹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雄球花单生或3~4集生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种子通常1。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性状
1、
草麻黄 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
木质茎;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线,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围黄绿色,髓部圆形,暗红棕色。气微香,味涩、微苦。生于砂质干燥地,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
中麻黄 分枝较多,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通常长3~6cm。膜质鳞叶长2~3mm,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裂片3(稀2),先端锐尖,微反曲。断面髓部常呈三角状圆形。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
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
木贼麻黄 分枝较多,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
鳞叶长1~2mm,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上部裂片2(稀3),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断面髓部略呈椭圆形。生于干旱砾质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西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种植技术
生物学特性
麻黄是草本状灌木,木质茎。由于主根发达,
根蘖能力强,所以耐干旱瘠薄,抗风蚀沙埋性强。叶膜质呈鳞片状,对生而基部连着。雌雄异株,
二年生开始结实,六月份开花,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
种子成熟,成熟以后种子自然脱落,种子长卵园形,黑褐色或灰褐色,表面具有皱纹,并有苞片。
麻黄的根系非常发达,一般深度在2米以上。其最大特性在地下30-40厘米的土层内可形成群
片状结构的
根状茎,是麻黄最发达的器官,承担着吸收养分、水份、繁衍后代的重任。根状茎粗可达4厘米,上有节,每一节上有2-4个不定芽和若干个
不定根,不定芽可形成一个麻黄
无性系单株。
育苗
麻黄种子采收难度大,价格昂贵,一旦育苗失败,经济损失较大,所以育苗工作十分重要。
1、圃地选择
圃地
应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处,土壤以结构疏松、通透性良好的
沙壤土或粘壤土为宜,PH值要低于7.5,一定要避开盐碱地。
2、
整地作床为改善土地壤理化性质,以利幼苗根系伸展,应在播种的前一年秋天进行全面整地,耕翻深度要达到25厘米以上。在整地前需用
克菌丹拌成药土撒在育苗地上,耕翻时每亩施入2500-5000公斤农家肥。
根据土壤及气候情况作成平床或
高床。高床床面高15厘米,宽1米,长度依圃地而定,一般在10米左右,作好床后灌足底水待播。
3、播种
为预防
苗木猝倒病,播前咱子要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先把种子用浓度为200PPm的育苗灵溶液浸泡两小时,捞出后晾至能用手撒开,然后再均匀地拌入用克菌丹拌成的药土中(克菌丹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土为克菌丹重量10-15倍),
播种量每亩10-15公斤。
也可用0.5%食用糖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混沙催芽,沙与种混合比为2:1,催芽2-3天,有1/3种子发芽种子即可播种。
根据
地表温度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地表温度达到10℃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播幅宽4-5厘米,条间距10厘米。由于麻黄种子出土能力弱,复土一定薄,以种子不外露为宜,复土后要稍加镇压。
4、苗期管理
麻黄播种后4-5天开始出苗,12天左右苗木出齐。在此期间,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应多次少量。一般隔两天浇一次即可。苗木出齐后结合浇水追施一次
硫酸亚铁。在生长期内再加施一次硫酸亚铁和氮肥,并进行2-3次松土除草。8月份要控制浇水以利蹲苗,10月中旬浇防冻水,麻黄耐寒可露天越冬。麻黄苗木一般2年生出圃。
栽培技术
麻黄栽植在春季和雨季均可进行。但以清明节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麻黄既可成片栽植,亦可与果树间种、与农作物套种,在
沙土、
沙壤土、粘土上都能栽植。
栽前如有条件可进行施肥,一般采用穴栽法,每穴1-2株,栽植深度以
根际深入土中1-2厘米为宜,
株行距20×30厘米或30×30厘米,每亩约为6000-10000株。栽后要及时浇水。
麻黄为
多年生植物,一般可生长30年左右,人工种植的麻黄二年后即可采收。采收季节在8-9月进行,收割时要注意茬口应高出地面1厘米,过低可能造成伤根引起麻黄死亡,过高可能造成生理干旱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