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庄
山东省高密市经济开发区黄家庄
高密经济开发区黄家庄位于高密城东15公里,距离胶东国际机场15公里,距离胶州城20公里。村庄位于墨水河中游东岸,部分新村位于墨水河西岸,土地分布在墨水河两岸。黄家庄距离原张鲁镇驻地张鲁寺2公里,距离高密经济开发区驻地姚哥庄7公里。
村庄简介
高密经济开发区黄家庄位于高密城东15公里,距离胶东国际机场15公里,距离胶州城20公里。村庄位于墨水河中游东岸,部分新村位于墨水河西岸。省道潍胶公路位于村南2公里,县道兴源街(高密——张鲁公路)位于村北2公里,西靠墨水河大道(张鲁——芝兰庄公路),规划中的凤凰大街从村子通过。海青铁路从村庄东侧南北纵穿,在村南有海青铁路墨水河特大桥,长约700米,气势雄伟,距离海青铁路终点站芝兰庄站约9公里,距离海青铁路中间站高密东站约12公里。村庄东邻胶州市胶北街道楼子底村,南邻胶州市胶北街道杨家村,北邻高密市张鲁集、纪家庄,西邻高密市许家村。
黄家庄在明朝初年由黄姓建村,因此定名黄家庄,后来黄姓居民迁离此村,村名仍旧维持黄家庄,是高密市唯一的以黄姓命名的村庄。
居民生产、生活
村民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棉花、地瓜、大豆、谷子、高粱等已经很少种植。种植蔬菜以土豆、白菜、洋葱为主,村民各家大部分有自用的小菜园。村中常见的树木是白杨树和国槐。
村里的工商业以劳保手套为主。有小型建筑劳务队,主要建设周边的民居。有三家超市,一家熟食店,一家馒头店。村内有多台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服务于本村以及周边村庄农业生产。
村里有多家养猪专业户、蛋鸡养殖专业户。肉猪和鸡蛋能够销售到周边以及青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本村培训了两名全科医生杨崇秀、张瑞云。至今两人仍旧在张鲁卫生院黄家庄诊所工作,为群众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前本村无小学,建国后先后建立两所黄家庄小学,后因生源不足并入张鲁小学和毛家屯小学。
1964年4至6月,墨水河全线疏浚、培修堤防,局部拓宽河槽,两岸修建排水涵洞。投工15万个。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群众修筑了墨水河两岸大堤,没有机械,纯粹靠手工劳动修筑了大堤,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确保了墨水河安澜,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驻村干部秦善霄组织群众为黄家庄建设墨水河钢筋混凝土桥,桥宽5米,长约72米,一共24跨。公社提供钢筋、水泥,村民负责出工,挖沙、挖石头。解决了两岸的通行问题,大大方便了周边群众。至今村民感念秦书记的功绩,说“走桥不忘秦书记”。90年代,张鲁乡政府在于家庄东的墨水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自黄家庄至拦河大坝蓄满了水,基本常年有水,黄家庄段墨水河河流宽阔、蓄水较深,河流风光美丽,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很多人来此钓鱼观光。
2017年7月12日,墨水河治理黄家庄新建桥梁工程开工,新桥将更加坚固耐用。文友写诗《贺黄家庄墨水河新桥开工》——
胶高边界黄家庄,孤悬河东数百年。
社村合力建小桥,众志成城美梦圆。
社会经济大发展,小桥利民卅余年。
不堪重负桥渐危,翘首以盼大改观。
丁酉盛夏新桥建,坚固耐用桥更宽。
政府治理墨水河,造福百姓开新天!
2017年11月15日,黄家庄墨水河新桥桥面混凝土浇筑完成,新桥雄姿初显。
2018年4月20日,黄家庄墨水河新桥通车,大大方便两岸人民生活。
村庄农业用水,墨水河西岸土地有机井,墨水河东岸土地采用大口井以及群众自己开挖的方塘。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干旱,农业用水紧张。2015年9月,退伍军人李富贵个人出资在村东高密胶州边界打了一口100多米深的深水井,群众抗旱有了水源。
村庄中心东西大街已经硬化,并修建了排水沟,进行了美化绿化,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村庄中心东西大街东行2公里就是胶州市胶北街道楼子底村,西行跨过墨水河就可以到墨水河大道(张鲁——芝兰庄),沿墨水河大道南行2公里就到达省道S805潍胶公路,,沿墨水河大道北行2公里就到达原张鲁镇驻地张鲁寺,交通比较方便。
2020年,山东省实施村庄户户通硬化路工程。2020年9月到2020年12月,高密经济开发区为黄家庄的街道以及胡同进行了全面硬化并且将黄家庄到胶州市胶北街道楼子底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儿童也大大受益,愉快的在街道上骑车子、玩滑板。村民感谢党的惠民政策。《赞高密经济开发区政府为黄家庄修路》——
墨水河东黄家庄,世外桃源好风光。
道路硬化环境变,饮水思源党恩长!
村庄饮水1990年前主要取自墨水河或者自家的井水,后来村庄统一修了自来水,按时供水。近年来,高密市农村除氟改水、构建农村饮用安全水管网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继北部20.2万人和西部南部34万人饮用安全水工程通水运行后,高密市委市政府把新建东部、南部供水工程,使安全饮用水通村率达到100%列为2009年作为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通过实施并完成东部和南岭饮用安全水工程,使全市基本形成了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南岭四个规模化供水系统,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村村通”达到100%,“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变成现实。今年春季实施的东部农村饮用安全水工程通过城区供水管网延伸解决朝阳街道柏城镇胶王路以北107个村8.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铺设市级主管道32公里,镇到村支管道101公里,村内入户管网742公里,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的农村饮用安全水工程专项财政资金593万元主要用于市级工程建设。今年2月份正式开工建设,6月份全部完工。朝阳、柏城两镇街同时开工。2009年12月26日,高密市南湖水厂的自来水通进了黄家庄。农户家中实现了24小时有自来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因此群众都积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饮水思源,感谢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活的关心。
2013年开始,群众自发的开展广场舞活动。每天晚上在墨水河东岸,村庄中心大街西端,进行扭秧歌、跳舞等健身活动。2015年夏天,高密电视台快乐10频道在黄家庄举办了“高农乡村大舞台走进黄家庄”活动,村民进行了广场舞表演,丰富了群众生活。
重阳节春节,村委都举行慰问老年人的活动,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送慰问品,弘扬尊重关心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村民重视孩子学习,近几年多人考上大学。2012年高考,村中有五个学生过了一本线,是考上大学最多的一年。
村容村貌
黄家庄段墨水河是墨水河水面最宽阔最深的一段,两岸遍植乔、果树、芦苇等,风光旖旎,适合踏青、观光、垂钓。
正如《赞黄家庄》中写道——
胶高边界黄家庄,墨河长流土芬芳。
南北铁路连海青,东西大道名凤凰。
乔杨遍植林茂盛,五谷广种粮满仓。
村风古朴诗书香,七姓安居家园昌。
黄家庄村志
黄家庄在明清时期属于高密县龙德乡张鲁社,民国时期属于张鲁镇、太平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于张鲁区、张鲁乡、大王庄公社、张鲁乡、张鲁镇、姚哥庄镇朝阳街道高密经济开发区。现属于高密经济开发区新城社区,曾经与太平庄、十字庄一个联合党支部,2022年已经成立新一届黄家庄村党支部。新城社区辖十字庄、东庄、穇子庄、韩伍屯、辛庄、撞上、平安庄、太平庄、东毛家屯、西毛家屯、许家庄、黄家庄等12村,驻地在十字庄。
感人一幕
2005年农历八月十五夜里,高密下了一夜雨,八月十六还在下。胶高边境的墨水河里下了洪水。八月十六下午,胶州市胶北镇楼子底村一家三口到西岸许家庄走亲戚路经高密市姚哥庄镇黄家庄墨水河桥时,洪水已经淹没桥面。由于他们不熟悉道路,连人带摩托掉进了滔滔激流中。千钧一发之间,在桥边看洪水的黄家庄村民陈传喜、杨维臣、杨士亮、金延青、李延平、李吉友、李辉(小名辉,姓李)等人奋不顾身跳进了河中。退伍军人陈传喜抢先抱住了孩子,然后搂住一棵小杨树,走上了岸。其他几个人把妇女救上了岸。而小孩的爸爸却被洪水往北冲去。村民金现正急忙给下游的纪家庄打电话抢救。纪家庄在河边看护大堤的群众得到消息后密切注视河中,当小孩的爸爸飘到时,几个人跳入水中救他。一开始,他不肯上来。他说,老婆孩子都没了,我也去了吧。他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已经得救。众人告诉他,他才肯上岸。一家三口掉进洪水中,况且小孩只有一岁,能够平安脱险,这真是个奇迹。这救人的感人一幕让我深深的感到我们的乡亲真好。真得令人感动。而这种动人的一幕在墨水河畔出现过多次了。这次参与救人的金延青在10多年前,就在发洪水时,救起过河西许家庄的一位落水儿童,而今天金延青已经四十多岁了。就是农民兄弟这种朴素的感情演绎了不凡的人间真情。
杰出人士
杨鉽,字鸣远、敬夫,号肃斋,清朝莱州府高密县龙德乡黄家庄人,高密张鲁杨氏八世祖。以教书为业,书法功底深厚,博学多才、德高望众、泽被乡邻,受高密县推荐,获得朝廷颁发的恩荣寿官荣誉称号。咸丰五年(1855年),杨鉽继承父亲杨清林遗志,与杨云龙、杨云洲(恩荣寿官)一起创立了《高密张鲁杨氏家谱》,在家谱序言中写道——地相隔,则遐叶易生,世相远,则行辈恐紊。于此而欲尊宗睦族,诚有赖于族谱哉!道出了家谱的重大意义。杨鉽为保存家族历史、繁荣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咸丰五年,时任高密知县为曾叙符,贵州省兴义举人。
张光业、张广浦、张广博
陈光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解放军,随部队南下,一直到达福建。转业后在福州市铁路部门工作。后在福州病逝。
张继宗,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作战勇敢、光荣负伤、腿部残疾,归国后复员回乡务农。改革开放后,开设了本村第一个个体商店,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成为自强的模范。张继宗儿女俱全,生活幸福。
李延祥,生于1945年,本村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生,高密二中学生,本科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后聘为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工学院现为河南科技大学。李延祥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坤,生于1980年,本村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士,高密五中学生,2003年本科毕业于烟台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四川大学,毕业后留校,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从事专业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22:33
目录
概述
村庄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