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会
观音镇的综合性活动
龙华会无国界、无党派、无帮派、无教派之分。凡是天下行好之人都一律相待,只要你心诚,心中有上天,信仰者都收、都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怎样才能修成佛祖、神仙、回天见母。龙华会是上天六万年开天辟地时注定的。为了下三界的稳定,世界的平安,人心向善,教人学好、行好、作好事、不造孽,少造多修。定三阳,管理乾坤不乱,三次差上佛下世渡人真修、元灵归原位听封,永住天盘伴,不下世,不轮转。上天第一次差青阳下世渡人、传道。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太上老君,他当时发扬光大的是道教功法。
简介
对于观音“龙华会”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奇故事。
相传,宋淳化年间,东海一条白龙因错行了雨水而被龙王贬下凡来,降落在观音庙附近的卧龙岗,沦为值日神,体验民间感受。此时,正逢春日大旱,滴雨未下,方圆千里,无法播种。白龙突然降此,百姓惊喜交加,纷纷跪地求拜。人们用九十九张竹席为白龙搭建凉棚,请三十三户戏班为白龙唱三天三夜大戏,祈祷天龙降雨。人们的真情感动了观音菩萨和东海老龙王,於农历三月十五日降下了救命春雨。这雨下了三天又三夜,降了三犁三分墒,滋润了周边六省十八县,惠赠了人间五谷丰年。天河水位因雨上涨三丈又三尺,白龙顺水游入汉江,在天河口畅游三圈又三趟,恋恋不舍地在汉江河边的石壁上吐下白色印记后腾江归海。为了感激龙王的恩德,人们将农历3月15日前后一周定为“龙华会”。
时至今日,每逢农历3月15日,天必降雨,人必唱戏,商必赶集。因此,观音镇也逐渐成为郧西县域经济发展中心重镇。“龙华会”赶集的习俗也成为观音百姓每年经济、文化、科普、技术、信息流、物流的重大盛会。
五百年龙华会
观音镇历史文化悠久。早在2000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曾在这里设置汉中郡长利县。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钖县,隶属汉中郡。观音在元明时期名为“卧龙岗”,清朝同治年间改“卧龙岗”为“观音堡”。俗称“小汉口”的天河口是观音镇的一处重要码头,是郧西第一大水上通道,距今已400多年历史。然而,观音镇一年一度的农历3月15日“龙华会”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郧西观音龙华会
“熙熙攘攘人如云,适用百货两边分。呼儿唤女上街去,农村庙会热气腾……”这是一段描述“赶庙会”情景的歌词,也是郧西县观音镇古韵今风“龙华会”的真实写照。
“龙华会”历史悠久
观音镇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这里就设置了汉中郡长利县。该镇一年一度的“龙华会”,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相传宋淳化年间(990年—995年),东海一条白龙因错行了雨水而被龙王贬下凡间,降落在观音庙附近的卧龙岗,沦为值日神。那时,正逢春日大旱,滴雨未下,方圆千里无法播种。白龙突然降此,百姓惊喜交加,纷纷跪地求拜,白龙于农历三月十五降下了救命春雨。为了感激白龙,人们将农历三月十五前后一周的庙会定为“龙华会”。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三月十五,人必唱戏,商必赶集。因此,观音镇也逐渐成为郧西县重镇。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瞧三姑,看戏来,拉闺女,带女婿……”这首童谣唱的就是观音镇 “龙华会”的活动场景。“龙华会”开街第一天,随着一阵阵欢快的乐曲声,观音集镇几条主要街道渐渐聚满了人群,道路两边摆满了农畜林特产品等,家电、服装、日化等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街道上叫卖声、谈笑声不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面。
节会搭台 经贸唱戏
早期的观音“龙华会”,仅仅是一种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观音镇“龙华会”逐渐演变成了集商贸娱乐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对于生活在观音镇的老百姓来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逛“龙华会”是件大事。不管地里的活有多忙,每年的“龙华会”总是不能误的。不管男女老少,都穿得干干净净,打扮得体体面面,把农用具与农产品带到集市交易。在这里,买东西图的是热闹,要的是一种欢乐的氛围。老人们希望在“龙华会”会一会亲戚、老朋友;男人们期望在“龙华会”上买到种田时急需的东西;女人们似乎更爱赶“龙华会”,她们要在“龙华会”上购足春耕期间的生活用品,还要利用这难得的放松与休闲,与几个相熟的女伴一边欣赏集市上的各色商品,一边聊一聊家长里短,生活也变得有趣起来。
观音镇党委、政府通过举办“龙华会”活动,全面展示观音风土人情,打造观音旅游品牌,推介观音名优产品和特色文化,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龙华会浴佛节
龙华会浴佛节的时间在农历四月初八,此日也是弥勒佛的生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唐代刘长卿也留下诗句:“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历史传说
据传,弥勒佛本来是释迎牟尼的弟子,但他先于其师而入灭,上升到兜率天内院(后称“弥勒净土”)作“补处菩萨”,即“未来佛”。弥勒佛入灭之时,释迦牟尼佛曾“受记(预言)”,说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下生补登佛位。下生之后,将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其后,弥勒将遵循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华林园里的龙华树下三番说法,度脱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这就是佛教寺院传统的龙华会的“渊源”。
大肚弥勒佛由来
弥勒佛本来的塑像是眼观鼻、鼻观心,摒绝情欲,超凡脱俗,一副庄严法相。中世以后,怎么变成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了呢?其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说是五代后梁时,有一个叫契此的胖大和尚,言语无常,面带笑容,常背一只口袋在街上游逛。他行为怪异,能预测风云;天要下雨的时候便预先穿湿布鞋,夭晴时则穿木屐。他常常把口袋里的东西统统倒出来叫人看,知人祸福,每言必中,人称“布袋和尚”。
弥勒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从偈语中悟出:
噢,他啊,原来就是弥勒的化身!
传承与发展
《梁高僧传》、《五灯会元》、《二浙名贤录》等还作了这样的记载,说这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是1100余年前浙江宁波奉化人。家住长汀,由农民张重大抚养成人,后在奉化大桥镇岳林寺出家。这位和尚不守戒律,常携一布袋流动化缘……。蒋氏的远祖蒋宗霸(摩诃居士)曾拜他为师,跟随他云游三年。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坐于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肉身葬在封山(锦屏山)的中塔寺。圆寂时他曾留下偈语: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从偈语中悟出:
噢,他啊,原来就是弥勒的化身!
相传北宋时,才把他大肚笑脸的形象塑为弥勒全身。……后来的人们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大肚弥勒佛不断地进行改造:如在大肚弥勒的身边塑几个和他戏耍的小儿,称“五子戏弥勒”,不孕的妇女常向他祈求子嗣,这也就是所谓“送子弥勒”。
……时至今日,大肚弥勒佛的小塑像还常被人们置于案头几上,用以迎合国人的中庸隐忍处世哲学,消释生活中的怨怒忧愤。有人以效弥勒作下“至理名言”: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声,风平浪静。
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天王殿挂在弥勒佛身旁那副令人寻味的处世联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记得八十年代的有一天,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来奉化溪口,见雪窦寺正在修复,提议建造弥勒殿,当即获传山长老的赞同;台湾某法师到雪窦寺朝拜,闻此消息,主动承担费用。殿前竖起了一块石碑,上刻佛教“五大名山”,“大慈弥勒菩萨应迹圣地。”殿内有弥勒大佛一尊,重3.5吨,高3.6米,纯铜铸成,耗资17万元。计划还将塑造一千尊千姿百态的小弥勒围坐四壁,千尊弥勒,济济一堂……到那时:
四大名山添昆仲,弥勒道场雪窦开。
参考资料
五百年龙华会.人民网.2013\u5e7404\u670826\u65e5
郧西观音龙华会.秦楚网.2012\u5e7404\u670816\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8 19: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