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Greenhouse Gas,GHG。)或称温室效应气体 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
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对太阳
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
长波辐射有强烈
吸收作用的
二氧化碳、
甲烷、
一氧化碳、
氟氯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
京都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规定控制的7种
温室气体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 2O);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 由于
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形成的温室气体。
主要成分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
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
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
二氧化碳(
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全氟碳化物(PFCs)、
氢氟碳化物(
HFCs)、含氯氟烃(
HCFCs)及
六氟化硫(SF6);
三氟化氮(NF3)等。
发展历程
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多为世界
重工业发展产生,温室气体一旦超出大气标准,便会造成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009年年末在
哥本哈根展开的全球气候会议,就是全球达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一个世界性大会。我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
减碳20%,也就是从以上六种物质减少,并且把其他五种气体转换成
二氧化碳的的
排放量来计算。
2006年,前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
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
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
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
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
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
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
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
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
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
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
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
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
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
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
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
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
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应低碳经济的趋势,
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新的项目《减碳技术咨询服务》,并与服务企业近百家。项目包括评估减碳空间、实施减碳措施、评价减碳效果、形成减碳报告。
2008年7月,
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
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
长期目标。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
试点研究。
环保倡议
2009年1月,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
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
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
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
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
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
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
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
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主要危害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
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
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
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
气候异常、
海平面升高、
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
开花期提前,等等。
水蒸汽为最大的
温室气体,其高出
二氧化碳近两个
数量级,但其受高度、纬度的影响较大,受水域和季风的
气候影响也较大,相对的:
绝对湿度大的
海洋性气候受人工排放的湿室气体影响不明显,海拔较高、
高纬度、干旱地区等绝对湿度较低的地区受人工温室气体的影响较大。例如中国的
天山山脉处于内陆高海拔地区,
雪线明显上移。美国、欧洲等地区湿度较大人工温室气体加速水汽对流反而造成极端的低温和
高温天气。若没有水蒸汽的影响,人工温室气体总体会造成温度上升,但水蒸汽的存在使得
大气湍流增加、气候趋于极端。
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定,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空气污染物,“危害公众健康与人类福祉”,人类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足以引发
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
气候影响
温室气体的增加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二氧化碳增加虽然有利于增加
绿色植物的
光合产物,但它的增加引起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影响和改变
气候生产潜力,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
初级生产力和农业的
土地承载力。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对
生态系统和农业的
间接影响,可能大大超过二氧化碳本身对
光合作用的直接影响。按照气候模拟试验的结果,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可能造成热带扩张,亚热带、
暖温带和寒带缩小,
寒温带略有增加,草原和荒漠的面积增加,森林的面积减少。二氧化碳和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农业的种植决策、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
土地利用、农业投入和技术改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制定国家的
发展战略和农业的长期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二氧化碳增加可能导致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背景。这个问题对于面临人口膨胀和人均资源贫乏两大压力的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政府支持
2010年3月,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
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
低碳环保。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在2010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
科技革命和
产业革命。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
生物医药、
信息网络和
高端制造产业。
低碳经济是以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
经济模式,是
人类社会继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
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
二氧化碳( CO2 )和
二氧化硫( SO2 )引起
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
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
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
重化工业比重,提高
现代服务业权重的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
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的影响,实现
经济活动中
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
动态平衡,维持地球
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
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
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
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
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油气资源和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
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
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
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
光化学烟雾和
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
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
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致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
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
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