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府
安徽省古地名
凤阳府,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同年府治由古濠州城前往新建的明中都城,凤阳是朱元璋出生并生长的地方,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城。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亳州宿州颍州、泗州和寿州五州,明代隶属于南直隶,清代隶属于江南省安徽省,1913年废府留县,置凤阳县于凤阳府城,1914年置淮泗道于凤阳府城,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往蚌埠镇,1947年蚌埠镇脱离凤阳县,府城重新成为凤阳县城。
建置沿革
周代设钟离国,至秦朝设钟离县东晋钟离郡(省级,东晋初国家为郡县两级、后为州郡县三级),后钟离郡更名徐州再名北徐州再名楚州最后名西楚州均为省级均治今凤阳。隋代设豪州,后因豪水更名濠水,豪州更名濠州,元初改濠州为临濠府,后复命濠州。
明朝
凤阳明中都,与明南都(今南京)明北都(今北京),并称明三都。为明朝三大政治中心之一。为明朝风水宝地龙脉地气所在。
清朝
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安徽辖凤颍六泗道、安庐滁和道、徽池宁太广道,1908年废。民国淮泗道于凤阳县。
图为:清代凤阳府官印
民国
中华民国废凤阳府,置淮泗道于凤阳县,后废道直属安徽省,1938年凤阳县政府迁至凤阳县蚌埠镇同时蚌埠镇为安徽省会。
现代
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县设市为蚌埠市政府, 在府城镇组建新凤阳县政府。
名称由来
之一
明初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府治由旧城迁往新城
旧城是今凤阳县临淮关镇,新城是今凤阳县府城镇。
之二
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隐喻,取“凤凰山之阳”之意。给这片土地取名凤阳
起止年代
洪武七年中立府更名凤阳府开始,到1912年废府留县。
洪武七年至民国元年(1374——1912)共计539年
下辖州县
初期不稳定时期
凤阳府辖区在明初变动比较频繁。
明初辖州为和州、滁州、寿州、六安州、泗州、虹州、宿州、颍州、亳州、邳州、徐州十一个州及若干县。
稳定时期辖区
一,明初到清雍正年间
五州十三县,五州分别是寿州、泗州、宿州、颍州和亳州。凤阳、临淮、怀远定远四县直属凤阳府管辖,其他县由辖州代辖。
二,雍正年间到民国初年
两州寿州和宿州,五县凤阳、临淮、怀远、定远、灵璧虹县
由于泗州城被水淹没,乾隆年间泗州改治凤阳府虹县,虹县改名泗州脱离凤阳府。
乾隆年间临淮县城被淮水淹没,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同治年间分寿州置凤台县,凤台县直属凤阳府。
至此凤阳府辖两州五县,分别是寿州、宿州、凤阳县、怀远县定远县、凤台县和灵璧县
自然环境
水系
凤阳府全境为淮河流域,南部以江淮分水岭庐州府、滁州为界
气候
凤阳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地跨淮河两岸,习惯上认为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清史稿.地理六.国学导航.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20:28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