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促使教育先驱们觉醒。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推举
孟禄、
梁启超、
严修、张仲仁、
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
蔡元培、
范源濂、
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
熊希龄、
张伯苓、李湘辰、
袁希涛九人为董事,聘请
陶行知为总干事。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推进教育调查、教育测量、科学教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化的进程。2011年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现有社员三百余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进者相互切磋和激励的平台,
非营利性、专业化的第三方智库。
改进社概况
当时正值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义抬头、教育领域出现权力真空的时期,教育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团的群体力量得以实施和进行。由于当时教育团体犹如一盘散沙,难以于全国收统一之效。鉴于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推举
孟禄、
梁启超、
严修、张仲仁、
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
蔡元培、
范源濂、
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
熊希龄、
张伯苓、李湘辰、
袁希涛九人为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公推范源濂为第一任董事长,聘陶行知为总干事,推进教育调查、教育测量、科学教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有《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主要成员包括胡适、
张彭春、
陈鹤琴等知名教育专家。
自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后,中国教育加快了现代化时进程,后因战乱活动中止。
201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在京举行。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恢复重建发起人之一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储朝晖研究员。
使命: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
宗旨: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
服务与案例
业务范围
(一)联络国内外教育学术机构,整合教育资源,组成专业学术团队,为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规划、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品质提升和师生成长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二)在实地调查和信息搜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国内教育改进经验,提升教育改进理论。
(三)建立教育改进试点,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育改进经验的实践转化。
(四)培训教育改进实践人员,包括教师、社会志愿者及其他教育、教学人员。
(五)组织教育专题研究,发表或出版研究报告,促进教育理论完善。
(六)组织教育评价活动,发布专业的教育改进评价报告。
(七)发展同国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同行业民间社团组织的友好往来,组织开展对外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八)承办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社员单位委托办理的有关教育改进事项。
(九)根据需要开展有利于教育改进的其他各项活动。
服务案例
学术与政策研究: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国家政策研究,报告与两会互动;推动教育公平与教师待遇提高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教育政策与法律适应性研究;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
第三方独立评价:第三方教育评价联谊会;地方教育诊断评估,真实反映教育状况;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与
自主招生等。
教育实践与项目:可持续发展教育;人大附朝阳学校教师培训;STEAM教育;困境儿童教育;普及中小学逻辑思维训练;在线早期教育等。
教育交流与出版:承办卡塔尔2014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分论坛;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系列;《中小学心灵教育》;教育家精神系列;教育公益联谊与CSR咨询等。
第三方报告
《2016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4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3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2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1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建议方案》、
《第三方教育评价共识》、
《教育+互联网共识》等。
现今部分顾问及理事
朱小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国家督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教科所所长
郭道晖 “法治三老”之一,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原副主任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项贤明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郭玉贵 美国比较与
国际教育学会会员、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985客座研究员
李嘉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十五至十二五”教育规划课 题负责人
袁桂林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副主任、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等
中国教育革新
教育科学化
1919年至1921年,邀请
杜威来华讲学和指导新教育理论,1922年修正新学制规定:“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儿童个性的发展,在创立学制时,应予特别的注意。嗣后,中等和高等学校必须实行选科制。所有的小学,留级与升级必须实行弹性制”。1921年9月邀请孟禄来华诊断,反复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谓中国苟不能应用科学之原理,以驾驭天然的努力,则虽有富源,终听人宰割,故研究科学,实救国要务”。1923年邀请推士来华做科学教育调查并提出改进意见,认为中国的教员对科学事实和书本知识掌握非常扎实,作为教师有很高的热情,但应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科学知识的探求过程,利用学校或教室附近的自然事物作科学的研究与试验,教学方法上减少讲演时间,增加试验动手时间,教师与学生一起加入讨论。同期,中华教育改进社受江苏教育厅委托,在东南大学开办科学教学讲习会,培训全省各个中学科学教员;受
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清华学校开办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
鉴于我国教育测验的编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测验。1922年12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教授,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来我国帮助编制各种教育测验和训练有关教育
心理测验人才的工作。麦氏来华后,和广州、上海、苏州、南京、武昌、天津、北京等地教育专家交换意见,并合作完成了包括TBCF制在内的50多种测验,撰写《中国教育的科学测量》一文,训练两期研究生。我国专家廖世承、陈鹤琴等订正皮奈西门智力量表,编制中小学各种测验的工作,也于这期间完成。
1925年7月,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创始人
帕克赫斯特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考察
道尔顿制。
1927年3月,美国教育家、设计教学法创始人
克伯屈应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来华考察
设计教学法。
太原年会与教育救国
1925年8月17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举行,与会者超过700人。马寅初、
叶恭绰等到会并发表演讲。议决各案90余件。其中有:请依据国家主义明定教育宗旨案,中等以上学校设施军事训练案,规定各级学校教职员待遇建议案,拒却日本,英国以庚子赔款行其侵略主义之教育文化办法案,促组全国
童子军联合会案,促进西藏文化教育办法案等。
其中,大会依据国家主义明定教育宗旨案提出:中国现时教育宗旨应养成以国家为前提之爱国之民。大会认为,做到这点,一、应注重本国之文化以启迪发挥国性之独立思想;二、实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强健身体;三、酌施国耻教育以培植爱国感情;四、促进科学教育以增益基本知能。
乡村教育造福平民
1926年12月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我们深信他们能够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但要想,这种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人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成功。本社的事业范围很宽,但今后主要使命之一,即在厉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这是一件伟大的建设事业,个个国民对他都负有绝大的责任。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大家加入这个运动,赞助他发展,指导他进行,一心一德的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1927年12月1日,《民国日报》刊登由陶行知编辑,
张宗麟翻译的《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这是中国代表致送加拿大世界教育会议的一份报告。编者强调中国的乡村教育是有关全世界1/5人民的大事,但中国乡村教育的情况令人很不满意。为此,中华教育改进社拟订了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计划,准备分3个阶段逐步实施。报告详细地阐述这一计划的具体内容,并介绍南京晓庄开展
乡村教育运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