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男,1964年出生,安徽岳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编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人物经历
1981年入徽州师专物理系,同年冬开始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兴趣,确立以教育为职业、以研究为生命、将教育办得更好为人生目标定位。
1983年开始进行教育与社会调查并坚持至今。
1985年从徽州师专毕业由安徽省教育厅发专文分配到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工作;是依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倡导农科教结合观点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任《陶行知全集》(川教版)1-12卷专职编辑和编委。
1992-1995年在安徽省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在职进修,
1998-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
2001-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博士学位后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先后在教育部人事司、办公厅、发展规划司从事调查与专题研究工作,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教育专题文字组长。
2006年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研究员。
2008年起任中央教科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
2011年发起恢复重建中华教育改进社
2013年8月在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社员代表会上当选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2014年先后应邀赴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郭秉文研讨会、赴多哈参加世界教育创新大会。
2015年11月当选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
2015年任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2019年学术年会暨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
2016年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当选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转任《教育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
专著
中国教育再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10年再版
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生活教育与心灵教育》,香港教育学院心灵教育中心2010年版
《陶行知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理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亲子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叶企孙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将版权输出即将出版英文版,2016年版。
《多维陶行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版。
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2017年获第一届山西出版奖优秀图书奖。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2016年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回归常识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推荐的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心平气和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不忘教育初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重建教育生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新高考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发展史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2021年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39册),获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People-OrientedEducation Transformation》,Palgrave macmill,2022
《Education for Life》
主编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10卷本,入选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2013年版,内含黄延复等著《梅贻琦画传》,梁吉生等著《张伯苓画传》,宋恩荣等著《晏阳初画传》,金林祥著《蔡元培画传》,窦忠如著《王国维画传》,邹新明著《胡适画传》,谢长法著《黄炎培画传》,柯小卫著《陈鹤琴画传》,靳贵珍等著《徐特立画传》,仲玉英等著《蒋梦麟画传》,吴洪成著《梁漱溟画传》,徐卫红著《陈寅恪画传》,储朝晖著《陶行知画传》《叶企孙画传》。
《小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中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内含钱玲娟等著《幼儿玩具玩与学》,刘燕华著《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陈辉著《幼儿行为问题应对》,[日]无虅隆著、胡学亮译《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储朝晖著《亲自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探路》,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翻译
《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原著,入选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郭秉文原著,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入选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主要论文
1.博物馆观众接待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中国博物馆》1987年1期
2.对“验证向心力公式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1987年8-9期合刊
3.三维教育论初探/《潜科学》1987年6期
4.边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教育与职业》1988年6期
5.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
6.试论发展外向型教育/《特区教育》1989年2期
7.盲流冲击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1989年12期
8.也谈汉字的“识繁写简”/《汉字文化》1990年2期
9.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教育史研究》1990年3期
10.当今文盲特点及扫除文盲的方法/《教育研究》1990年7期
11.给贫困地区带来希望的教育发展之路/《明日》1990年6期
12.图书馆的公共关系问题/《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年2期
13.陶行知与印度/《南亚研究》1992年1期
14.陶行知与内蒙古教育/《教育史研究》1992年2期/《中国民族教育》1993年4期转载
15.试探高等教育的开放体制/《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2期
16.试谈在山区教育中加强林业教育/《中国林业教育》1995年4期
17.陶行知与基督教/《金陵神学志》1998年1期;《歙县文史资料》第六册,2000年11月
18.试论“教学做合一”/《丽水师专学报》1998年3期
19.世纪轮:戴东原·陶行知/《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教社1999年9月出版
20.论陶行知人口科学思想/《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3期
21.稷下学宫与当代大学精神的弘扬/《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22.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新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期
23.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5期
24.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期
25.论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的逻辑系统/《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1期
26.探析孔子之“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1期
27.论教育研究的人学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期
28.颜元对中国书院理念的变革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2期
29.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江苏高教》2004年4期
30.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4期
31.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
32.省思中国大学精神/《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3期
33.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7期
34.生活教育的当代发展/《生活教育》2006年4期
35.超链接文本话语系统中教育的嬗变/《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期
36.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2期
37.高等教育贵族化的原因及矫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38.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精神生态及其启示/《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39.北京大学精神一解/《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期
40.余家菊论乡村教育及国家主义乡村观的两难处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5期
41.香港十年之教育/《中华读书报》2007-06-27
42.义务教育公平的矛盾分析(上、下)江苏教育2007年2、3期
4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陶行知研究/《生活教育》2007年9期
44.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2期
45.东亚文化之根与教育再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3期
46.幼儿教育要确立为实现人类发展希望奠基的新目标/《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3期
47.徽州文化与陶行知的精神成长/《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8期
48.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中国教育报》2008-02-02
49.正确解读学校的生命密码/《中国教育报》2008-09-02
50.直面幼儿教育十大观念冲突/《中国教育报》2008-09-18
51.近代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的生成与特征/《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6期
52.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8期
53.60年教育发展启示:体制改革是关键/《人民教育》2009年10期
54.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55.公民意识教育始于行/《中国德育》2010年12期
56.社会需求是高校定位的终极指南/《中国教育报》2010-05-20
57.60年中国高等教育效能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58.中国教育国际化六十年的历程与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3期
59.农村教师问题的成因及综合求解/《生活教育》2011年第3期
60.南科大:开启公众对教育变革的理性表达/《小康》2011年7期
61.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中国德育》2011年8期-
62.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9期
63.学前教育发展需运用投入杠杆吸纳多方资源/《中国财政》2011年10期
64.教育家办学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中国教育报》2011-03-22
65.陶行知教育生涯中的细节与精神/《中国教育报》2011-10-18
66.财政投入与幼儿教育公平性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67.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5期
68.大学管理从“心”开始/《光明日报》2012-01-30
69.“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中国教师报》2012-05-23
70.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牺牲者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71.晏阳初-陶行知——相切与相离/《传记文学(台湾)》2012年11月号
72.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亟需公平基石/《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5期
73.大学为何呼唤理想/《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74.寻觅西北联大的生命密码——西北联大的兴衰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4期
75.主体与需求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3期
76.陶行知终身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终身教育》2013年第6期
77.大学精神的既有研究与待解难题/《大学(学术版)》2013年10期
78.教育经费如何管好用好/《人民教育》2013年12期
79.信仰是现代教育的精髓/《中国教师报》2013-07-03
80.中国教育六十年发展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3期
81.郭秉文与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互动与选择/《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82.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6期
83.人类教育怎样创新/《光明日报》2014年12月9日
84.对中国教育“均值”与“方差”的观察可信吗?《光明日报》2015年3月24日
85.教育改进的想象与实证,《光明日报》2015年5月12日
86.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光明日报》2015年8月11日
87.行政手段能解决省域高教资源均衡问题吗?《光明日报》2015年9月29日
88.叶企孙与清华教授治校,《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2日
89.建立体制对创新的包容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1日
90.为什么必须取消高考加分?《凤凰周刊》2015年第7期
91.西南联大师生与国民党的周旋,《凤凰周刊》2015年第10期
92.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凤凰周刊》2015年第17期
93.抗战烽火中的三所大学,《凤凰周刊》2015年第26期
94.高校招生政治思想品德加分政策的演变及其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95.加强职校实习生权益保障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8期(4000)
96.陶行知与张伯苓的学术与政见异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年第3期
97.王星拱的治校理念及其对提升大学品质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98.徐特立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定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99. 迟迟不就位的第三方教育评价《光明日报》2016年1月26日
100. “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光明日报》2016年4月19日
101.解放出来 回归当下(我们怎样纪念陶行知)《光明日报》2016年7月26日
102.从根子上消除大班额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3日
103.从人本值看以人为本的教育如何可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04.陶行知和胡适的徽州文化认同与家乡教育情结《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3第1卷 第1期
105.职业教育须警惕过度行政化《凤凰周刊》2016年第3期
106.陶行知和胡适的同道之谊《凤凰周刊》2016年第13期
107.胡适与陶行知为何分道扬镳《凤凰周刊》2016年第18期
108.陶行知是稳重的自由主义者《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09.叶企孙与西南联大新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10.向非专业方式改进教育说“不”《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
111.研究的目光盯在孩子成长上《中国教育科学》2016年第2期
112.教育改革要避免掉进“非教育陷阱”《今日教育》2016年第1期
113.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今日教育》2017年第1期
114.校园欺凌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15.论推动自主招生进入常态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16.亚洲教育的新定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3期
117.中国人思维的软肋与教育改进,《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年第4期
118.校园欺凌的中国问题与求解,《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12期
119.一边变老一边追寻幸福的真谛,《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6日
120.良好的教育生态应遵守校际伦理,《当代教育家》2017年第6期
121.解决了教育问题,实现全面现代化才有可能,《半月谈》内部版 2018年第1期
122.蔡元培:革命者与教育者的变奏,《新京报》2018年1月20日
123.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教育的需求,宣讲家网 2018年2月11日
124.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发展与评估》 2018年第1期,《评价与管理》2018年第2期转载
125.教育改进关键在于内部人变革,《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126.梅贻琦在西南联大的为与不为,《新京报》2018年3月31日
127.思想家要靠思想土壤培育 ,光明网 2018年4月8日
128.叶企孙:从好学生到好国民,《新京报》2018年7月14日
129.高考改革关键仍在于招考分离,《同舟共进》2018年第5期
130.叶企孙的杰出在于大师与贤者品质兼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131.郭齐家:教育立命 修明心性,《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2日
132.叶企孙:赋科学文明予民族人格,《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2日
133.音乐课该跨过“每周一歌”这道坎,《光明日报》2019年3月5日
134.叶企孙:教育感极强的大师之师,《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135.关于重写中国教育史的断想——从理科教育史缺位谈起,《中国教育科学》2019年第2期
136.杜威与陶行知:走出“投射效应”,《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年4月第2期
137.杜威思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38.中国教育学70年发展与反思,《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19年第5期
139.育才学校教育的现代性及其启示,《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12期
140.宋恩荣:探明中国近代教育原貌,《光明日报》,2020年3月9日
141.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42.走出对杜威认知的“投射效应”,《教育史研究》,2020年第1期
143.杜威哲学的跨文化分享特征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年第4期
144.我们离好教育有多远,《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第8期
145.重视激活公办中小学办学活力,《内蒙古教育》,总第1618期,2020年9月4日
146. 新工科在于培养“未成人”,《世界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
147.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人民教育》,2021年第8期
148.论家庭教育研究的集成方向,《中华家教》,2021年第2期
149.我从事陶行知研究40年的回眸与感悟,《中国教育科学》,2021年第3期
150. 高考招生究竟需要多少自主,《江苏高教》,2021年第8期
15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52. “双减”需要教师的担当和能力提升,《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153.向陶行知请教“双减”答案,《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3日第4版
154.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点滴,《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0版
出版图书
研究领域
教育管理、教育史、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精神。
研究方向
在内容上已形成四个比较深入的研究方向:
一是关于中国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依据对中国大学发展问题的判断,立意为中国大学“立心”,建设理想大学,集中研究中国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进。
二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从80年代初以来以复兴、激活中国教育为目标,以教育管理为主线,提出中西兼容地再造中国教育的再造论。
三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研究,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其中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已发表研究文章覆盖了陶行知研究的各领域。
四是心灵教育,致力于培养心灵健全的人。已经形成文理渗透,在大量田野调查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体悟进行研究的独特研究方法,运用集成人学的视野分析教育问题。
人物言论
2011年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生120周年。2011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第16版“教育时空”栏目发表储朝晖撰写的《今天,我们为何纪念陶行知》一文。储朝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些朴实的话语,你有没有陷入沉思?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依然闪光,照彻今天的教育之路。我们为何纪念陶行知?不只是为他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孜孜以求地为教育所作出的探索,更是为了追问,今天,他的教育思想有多少变为了现实?教育思想不分年代,没有新旧,有的,只是真知。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思索一下陶行知先生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思索一下,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他人评说
陶行知后的“陶先生”,光明网《教育家》,2019年4月3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21: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