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45年10月30日将
新四军第5师、
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
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与自湘粤边北返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第
359旅主力)组成中原军区,
李先念任司令员,
郑位三任政治委员,
王树声任副司令员,
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
任质斌任副政治委员),
朱早观任副参谋长,
刘型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
河南军区(司令员
韩东山,政治委员
刘子久)、江汉军区(司令员
贺炳炎,政治委员
郑绍文)、鄂东军区(司令员
张体学,政治委员
聂洪钧)和第1纵队(司令员由王树声兼,政治委员
戴季英)、第2纵队(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任质斌)。中原军区在以河南省
桐柏山、湖北省
大洪山、
大悟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坚持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进行斗争。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调集30万人的兵力围攻中原军区部队。为保存力量,中原军区以一部兵力向东佯动,领导机关率主力部队向西突围。向东佯动的部队到达苏皖解放区后,列入
华中军区序列;向西突围的部队,分别在鄂西北和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并成立了鄂西北、鄂豫陕军区,坚持游击战。此后,第359旅返回
陕甘宁解放区,其余部队大部陆续转到晋东南解放区,列入
晋冀鲁豫军区建制。至此,中原军区实际上不再存在。
1946年12月,以
水东军分区等为基础组建
豫皖苏军区。1947年5月4日,中央指示: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巳东以前完毕,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
豫皖苏边区及
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1947年7~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集团和
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分别向大别山地区、豫西地区和豫皖苏边区进军,
经略中原。至1948年3月,歼灭国民党军20余万人,在
中原地区开辟了有3000万人口和20余万平方千米地区的
中原解放区。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地方部队的建制属于军区系统。军区分四级。与中央局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第一级军区(即
大军区),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
西北军区、中原军区、
华东军区、
东北军区、
华北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