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医学》是2009年10月1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艺航。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编辑推荐
简称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历史发展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
杂志图书
内容简介
《彩色国学馆》丛书,以人文的视角、故事体文本、精致的图片,将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转为轻松愉悦的普及读本,一改过去生硬乏味的叙述方式,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点常识,不追求专业深奥,只追求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中国医学是西方医学系统之外,另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医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传承不辍,生生不息。作为普通人阅读的中医作品,本书以简约生动的笔法及难得一见的精美图片,囊括了自史前直至清代的中医历史,将中医的神秘难解转变为由历史、文化、知识、人物交织而成的感性体验。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上古医学
总论
是巫还是医
十大巫医
上古的外科手术
针和灸的起源
植物如何成为药物
动物药起源于火
岐黄之术
占养生术
医药之神
伏羲与针灸
第二章 夏商周医学
总论
巫医盛行的时代
“禹步”健生
汤剂创始者伊尹
八西岁的彭祖
第三章 春秋战国医学
总论
说不尽的《黄帝内经
儒道话养生
神医扁鹊
“病入膏肓”的来历
女色不可近
吕氏春秋》中的养生蹰
第四章秦汉医学
总论
神农本草经》并非神农所写
《黄帝八十一难经
医中之圣
众方之祖
最早的病历
女国医义妁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医学
总论
脉诊法
针灸学之祖
山中宰相
小葛仙翁
第一部急救手册
徐门众医
“杏林”的由来
第六章 隋唐医学
总论
唐代太医署
心理暗示疗法:咒禁
太极富中的尚药局
东富药藏局
唐代的妇科
针灸热与气功热
世宝
《补注黄帝内经索问》
药王孙思邈
第七章 五代及宋朝医学
总论
宋代太医局
宫药局
医疗慈善机构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针灸铜人
法医学之父
朱奉议细论小柴胡
“儿科之圣”钱乙
一针救二命
官修药典
宋代方剂学的成就
第八章 金元医学
总论
火热致病
病由邪生
内伤脾胃百病生
阳有余阴不足
第九章 明代医学
总论
神奇的奇经八脉
《本草纲目》
“一体堂”宅仁医会
王肯堂论癌症中风
吴有牲应对瘟疫
命门学说
御医戴思恭
神仙太公
老仙滑寿
御医盛寅
中医外交
第十章 清代医学
总论
解剖学家王清任
三焦辨证”法治温病
僧医喻昌
戴天章治瘟疫
带棺入朝
儿科大家陈复正
上律老人叶天士
温病大家
首位中医院院长张锡纯
玉楸子黄元御
参考资料
中国医学.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02:25
目录
概述
编辑推荐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