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鱼是
松江鲈、
黄河鲤、
兴凯湖鲌、
松花江鳜这四种鱼。松江鲈和松花江鳜一般都是生长在淡水河川区域,黄河鲤如其名生长在
黄河,兴凯湖鲌则生长在
黑龙江密山。
松江鲈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头扁平,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
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
颌骨、
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Ⅰ-4。
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
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
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
食用鱼类。
松江四鳃鲈以松江
秀野桥之
鲈鱼最
为有名,
苏轼《
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
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
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 理成章。
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
张翰有《
秋风歌》证之:“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据记载,以前沿海广泛分布,但
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
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
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有松江
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少了份口福,因为无法找到这种鱼。
松江鲈
鱼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
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
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
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奇特的鳃盖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
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
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
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
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
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重不到二两,长不足五寸,外形有点象
塘鳢鱼,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
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4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
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桔红色条纹,很象外面长着的鳃片。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
李时珍《
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
多食宜人。”
在淡水水域生长,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
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鲈鱼是洄游鱼,每年春天,幼鱼从
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分布于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所以得名“
松江鲈”。《中国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 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鲈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
吴郡 献 松江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 松江鲈 ”、“ 松鲈 ”。 金
党怀英 《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 松 鲈鲜。” 清
王士禛 《
午食得鲈》诗:“蜃虀鴈醢百不爱,缕鱠爱斫松江鲈。”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松江鲈鱼的记载,熟知《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
曹操大宴宾客,高朋
满座,佳肴琳琅。曹操指着满桌的菜说,今天盛情邀请大家来,山珍海味不少,但还是有点遗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鲈鱼这道名菜。这时,有个叫左慈人的说,丞相不必担心,让在下马上变出一条来,说着,就让人端来一只盆子,果真从盆中“钓”出了一条松江鲈鱼,引得满座宾客惊叹不已。
《晋书·张翰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
莼菜和鲈鱼,为此他弃官而归。“莼鲈之思”成了思念家乡的成语。
隋
炀皇帝游江南时,品尝了松江鲈鱼,赞不绝口,说它如此精美可口,真是“东南佳味也”。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当然也绝不会放过吃鲈鱼的机会,待他细细地吃完后,龙颜大悦,欣然评价为“江南第一名菜”。连皇帝都说好的菜,还能不好吗,松江鲈鱼因此而身价倍增。
松江鲈鱼也实在是名不虚传,历代名人凡品尝过松江鲈鱼的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唐、宋文人
杜甫、白居易、
韦应物、
罗隐、
苏东坡、
陆游等或作文,或咏诗,赞赏松江鲈鱼。其中苏东坡的《
后赤壁赋》中“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记述,因其文章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使松江鲈鱼蜚声士林。
黄河鲤
黄河鲤鱼:
黄河鲤[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属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鲤亚科(Cyprininae),
鲤属(Cyprinus),
鲤亚属(Cyprinus ),鲤种( Cyprinus carpio )。俗名鲤拐子。
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
臀鳍、尾柄、
尾鳍下叶呈橙红色,
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
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头较小。口端位,呈
马蹄形。
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一般体长与体高之比为3.34±0.48,体长与头长之比为4.03±0.47,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为1.09±0.27。
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的宝贵
鱼类资源。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
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
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等美好诗句。
黄河
鲤,金鳞赤尾,体形梭长(体长/体高>3,尾柄长/尾柄高≈1)、肉质细嫩而鲜美。与其它几种鲤鱼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较高的
蛋白质含量(17.6%)和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丰富的人体全部必需8种
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还含有3种人体
必需微量元素铁、铜、锌及
大量元素钙、镁、磷等。自古以来即为民间喜庆各种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
自然生存状况
黄河是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素有“铜头、铁尾、
豆腐腰”之称,穿越河南境内的692公里,主要位于豆腐腰上。孟津以东河道开始放宽,两岸
堤距一般10公里左右,最宽处可达20公里,河床宽而浅,非汛期
含沙量少,透明度平均11.3-25.0厘米,水中富含
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
营养盐类。该流域(河南段)气候温和,年日照时间和鱼类
生长期长,黄河滩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杂草可作为鱼类饲料,这些都是发展
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也是历史上我省境内河段盛产优质
黄河鲤的主要原因。
但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
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诸如
水质污染,滥捕、
毒鱼、炸鱼,隔离天然繁殖场地以及
黄河断流,使得天然
水域生态平衡遭到
严重破坏,黄河鲤鱼的
资源量急剧下降。50年代,在
三门峡、
灵宝、
洛阳、
巩义、
郑州及
开封等地均有专业
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月捕鱼量600-1150公斤/船,其中黄河鲤可占总重量的45-50%,黄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捞黄河鲤15万公斤;而到1981-1982年,同样的作业方法在同一季节的月捕获量也不超过125公斤/船,且渔船数量大大减少,特别是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更为严重,年捕捞量还不足1万公斤,年龄与个体均减小;已很少能见到捕鱼的船只了,可见鱼类资源已明显衰退。 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国一片鲤鱼引种杂交热的直接影响下,经黄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进了多种杂交鲤,使得河道内
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鲤鱼混杂现象,黄河鲤鱼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体色不一,
鳞被杂乱,体型改变等性状变异。
主要变化:
1.生长变缓。正宗的黄河鲤一般当年个体重可达250—500克,第二年个体重可达500—1000克。可近几年发现不少地方生长的黄河鲤苗种第一年个体重只能长到100—130克,每二年个体重也仅能长到500克。
2.
性早熟。正常的黄河鲤一般2龄以上才能
性成熟。现有不少地方养殖的黄河鲤雄性个体在1龄时就已经性成熟,严重影响了黄河鲤的正常生长。
3.
抗病力减弱。
黄河鲤以抗病力强而著名,一般不会患大批量死鱼的疾病。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屡屡发生黄河鲤患
暴发性疾病(如出血病)大批死亡的现象。
4.体型、体色有较大改变。有的地方养殖的黄河鲤肚子变大,体色变浅或变黑。
菜谱
简介:黄河鲤鱼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从古至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食。《
诗经》载:岂食其鱼,必河之鲤,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食用黄河鲤鱼了,使其在营养、美味的同时,又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提到黄河鲤鱼,就不得不提糖醋鲤鱼,它即是多采用黄河鲤鱼烹饪而成的知名菜品,同时也是鲁菜的代表作品之一。
“
糖醋黄河鲤鱼”是山东
济南的传统名菜。济南北临黄河,故烹饪所采用的鲤鱼就是黄河鲤鱼。此鱼生长在黄河深水处,头尾金黄,全身鳞亮,肉质肥嫩,是宴会上的佳品。《
济南府志》上早有“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
食谱”的记载。据说:“糖醋黄河鲤鱼”最早始于黄河重镇——
洛口镇。这里的厨师喜用活鲤鱼制作此菜,并在附近地方有些名气,后来传到济南。厨师在制作时,先将鱼身割上刀纹,外裹芡糊,下油炸后,头尾翘起,再用著名的济南本地洛口
老醋加糖制成
糖醋汁,浇在鱼身上。此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不久便成为名菜馆中的一道佳肴。“
糖醋黄河鲤鱼”以济南汇泉楼所制的最为著名,现今要是到正宗的糖醋鲤鱼,可去
济南泉城公园里面的城南往事餐厅。
原料:黄河鲤鱼1条(约750克),糖200克,醋100克,酱油10克,盐3克,葱、姜、蒜末各5克,
清汤300克,
水淀粉150克,油适量。
制法:
1.将鱼去鳞、肋、内脏,洗 净,鱼身两面每隔2.5厘米距离先
直切一刀,约深1.5厘米,再斜刀逐片向前片进(每片不要片断)。然后提起鱼,使刀口处张开,将精盐撒入鱼身肉稍腌,另在鱼的周身及刀口处,均匀地涂上一层湿
淀粉糊。
2.炒锅烧热倒入油,烧至七成热时,手提鱼尾将鱼放入油锅内,其刀口处立即张开,这时用铲刀将鱼托住,以免粘锅,约炸2分钟,把鱼推向锅边,使尾部向里弯曲,鱼身成弓形,将鱼背朝下炸2分钟,再翻过来使鱼腹朝下续炸2分钟,待鱼全部呈金黄色时,取出摆入盘。
3.炒锅置旺火,加油50克,烧到六成热时,放入葱、姜、蒜末,烹上醋、酱油,加上高汤、白糖烧开,用
湿淀粉勾芡,淋上热油少许,迅速出锅浇在鱼身上即成。
石烹是
远古时代使用的一种烹调方法。古时河西有“石烤”的
烹饪技法,而今甘肃
临洮还保留着石子烹的传统方法,被用于烹制菜肴和面点。“
石烹黄河鲤”具有肉质鲜嫩、
鱼香味醇、造型优美、风味独特之特点。
兴凯湖鲌
特点:大白鱼,色白如玉,个头重达七八斤,体形颀长,鳍尾发达,以善游著称。大白鱼和
乌苏里江中的
鲑鱼,
绥芬河中的
滩头鱼并称“边寒三珍”。
工艺:大白
鱼肉嫩味鲜,清香爽口。在
兴凯湖沿岸,有湖水炖
白鱼的吃法。把活鱼剖腹洗净,放入锅,加上湖水,清炖三十分钟,佐以精盐、
胡椒粉、
香菜沫。其肉鲜嫩,其汤色白如乳,精美异常。还有一种传统吃法,先把白鱼放入锅内
清蒸20分钟,然后出锅,去
骨刺,阴干两天,肉成丝状。食用时,再放锅内蒸十分钟,有一种特殊风味,名曰“赛
蟹肉”。
松花江鳜
鳜(学名:Siniperca chuatsi)是
鲈形目真鲈科鳜属的
鱼类,俗称鳜鱼、
花鲫鱼、桂鱼、
鳌花鱼等,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食用
淡水鱼,体侧上部呈青黄色或橄褐色,有许多不规则暗棕色或黑色斑点和斑块,腹部灰白,
背部隆起,口较大,
下颌突出,
背鳍一个,
鱼鳞细小、呈圆形,性凶猛,
肉食性。喜食小型鱼类,小型
甲壳类动物及
昆虫等。鳜鱼体
肥肉厚,高而
侧扁,口大,端位,
口裂略倾斜,
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扩大成犬齿状,眼上
侧位,前鳃后缘具4~5枚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
平扁的棘,
圆鳞细小,背鳍长,前部为棘,后部为分枝软条,前鳃量骨后缘有细小的锯齿,
下角及下缘各具2
小棘,
间鳃盖骨和鳃盖骨下缘光滑,身体呈黄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两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