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隶属于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
历史沿革
应运而生
1953年,是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在全国展开。10月,建筑工程部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决定以建筑工程部设计院的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备建立研究所,当时仅有副所长1人和40名职工,其中工程师仅3名。办公地址由北京
东四山老胡同搬到西郊百万庄。12月16日,建筑工程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隶属于建工部技术司。
1954年7月,建筑技术研究所的职工队伍发展到70人。在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又无经验的情况下,除接受委托试验任务外,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筑工程部华东设计公司所属材料试验所并入建筑技术研究所,并将华东设计公司与
南京工学院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移交建筑技术研究所,改名为“建筑技术研究所与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
1955年初,机构、人员不断充实,增至170人,开展了14项专题研究工作,办公地点由西郊百万庄迁到北郊安外
小黄庄。
1956年5月1日,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此时全院人数为463人,其中工程师20人。
艰苦创业
1956年10月,建筑工程部将该院改为由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并将原建筑组织与机械化施工研究所并入该院。
1957年,该院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方针任务日益明确。设有9个研究室,研究专题发展到39个。同年年底,国家建委相关研究机构并入该院。此时,院的总人数增至968人,工程师增至79人。还先后聘请了三位
苏联专家来院进行技术援助。
1958年,院所属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设有加筋混凝土结构室、综合结构室、建筑材料室、地基基础室、城乡规划室、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建筑理论与历史室、建筑物理室、采暖通风室、施工组织室、建筑经济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个研究室(所)。到1960年底,全院人数2800余人,达到了该院人数的高峰。
1965年5月,建筑工程部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将该院与部科技局合并,作为管理机构,对外用科技局和该院两个单位名义,统一管理部的科学技术工作。该院设有8个研究所。
1965年以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从该院调出200人,包括抽调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西北建筑科学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这些人员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有力地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建筑科研工作。同时还抽调50人组建建材部地方材料研究所。
1966年,施工机具研究所迁往西安。并归口管理西南、西北、中南建筑科学研究所。
恢复重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该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该院的科研工作仅限于
国防工程、“三线建设”和少量的科研项目。当时,该院参加的核试验项目是一项鲜为人知的绝密任务。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据建筑工程部的部署,由该院负责,有关高等院校(
同济大学、哈尔滨建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及设计单位参加,共同承担了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
原子弹、
氢弹爆炸现场试验项目中有关
核爆炸效应试验任务。
1969年,机构下放中,该院机关搬迁到
河南省武陟县。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下放到河南
修武县参加农业劳动,那些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对该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例外。后期除留下少数人外,大多数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层施工单位,改行转业。
1970年8月,国务院进行改革,精简机构,军代表宣布撤销原在京事业单位,同时重新组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新机构)。
1971年1月,改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国家建委。
1973年,恢复原建筑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单位建制时,经国家建委报国务院批准,从该院下放的人员中陆续调回了一些技术骨干,重新开展研究工作。
1975年2月,
辽宁省海城地震后,该院筹建工程抗震研究所,专门开展强地震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
唐山等地建立了38个
强震观测台站;在北京地区40km直径范围内建立了强震
遥测台网及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国内外强震数据库。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该院参与了唐山重建中的规划方案和抗震研究。
1977年12月,为了加强
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的研究,国家建委决定,将施工机具技术研究所重新划归该院管理,并改名为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所址设在
河北省廊坊。
1979年6月,国务院机构设置调整,成立国家建工总局。该院隶属国家建工总局,并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命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改革春风
1982年5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改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
1983年4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调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机构的通知”,决定按业务性质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整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四个直属单位,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院。该院由建筑结构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调所、建筑物理所、建筑机械化所(设于河北省
廊坊市)等研究所组成,院部办公地址由北京市
车公庄大街19号迁至安外
小黄庄路9号。
1984年,在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筑业体制全面改革的推动下,该院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1988年6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改由建设部领导。
1994年,院主楼落成后,职能部门和大部分研究所迁入新主楼。
企业转制
2000年10月1日,中国建研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中央企业工委。
2003年4月,中国建研院改由国务院国资委领导
2017年12月,中国建研院完成公司制改制,隶属于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4月,中国建研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024年2月26日,中国建研院与北京城建集团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2025年3月24日,中国建研院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7日,中核集团与中国建研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截至2025年4月公司官网数据,中国建研院拥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在职员工9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
研究员和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0余人,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300余名。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
王亚勇、
肖从真、徐伟、
王翠坤组织体系
中国建研院面向全国的建设事业,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建筑工程、空调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电梯、化学建材、建筑节能的质量监督检验和测试任务。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以及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拥有北京和廊坊两个研发基地,北京通州基地是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节能实验室、未来建筑实验室。
职能部门: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
党群工作部、科技标准部、
企业发展部、
人事部、财务部、法务
审计部、信息化办公室、纪检一室、纪检二室、巡视办公室、
后勤保障部
事业部:建筑设计院、城乡规划院、认证中心、科技发展研究院
外埠机构:深圳分公司、天津分院、热带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属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8年4月下达国科办基字〔2007〕50 号《关于批准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的通知》批准组建,于2011年9月通过建设验收。
重点实验室位于北京市
通州区科技创业园内,总建筑面积约 8.3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室、地基基础实验室、建筑抗震实验室、建筑风洞实验室、建筑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实验室以及全国首个聚焦建筑使用性能及未来发展的全尺寸科研平台——未来建筑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研院,以中国建研院所属各研究部门为支撑,研究方向面向建筑安全和建筑环境,具体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防火、建筑风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声光热、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等专业研究领域。
中国建研院现拥有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近零能耗建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以及建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平台5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绿色建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平台5个,依托在中国建研院的全国性二级以上学会、协会50余个。
中国建研院负责我国重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工作,现承担12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委员会、5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等共计33个国内标准化机构的秘书处工作,承担1个ISO秘书处、20个ISO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工作。
合作交流
2013年,该院与日本、韩国、
越南、印度等研究机构签署了“
亚洲热泵蓄热
科技联盟”
合作协议书。与德国
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附有贴面材料的
聚氨酯硬泡保温板及
系统性能研究”
技术合作协议。与美国因诺维耐诺公司签订了“改性
膨胀珍珠岩板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合作协议。
与
俄罗斯建筑科学研究中心、英国建筑研究院集团、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德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美国可
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韩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新西兰和
澳大利亚绿建委等
科研机构就地基
基础技术、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软件研发、地铁
防排烟系统、建筑领域
监测技术等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主办了“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迈向
零能耗建筑国际研讨会”、第5次建筑门窗
遮阳系数测试方法国际研讨会。作为中国国家代表参加了
国际能源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
国际照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执委会会议、工作会议、年会和技术交流会议。
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作为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研院
科研成果累累,应用效果显著,一直以来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等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共完成科研成果3891项,为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
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期刊成果
《
建筑科学》创刊于198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为月刊。
《
工程质量》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质量管理分会和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主办。新广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国内外
公开发行,为月刊。被住建部评为优秀期刊、是中国各大
电子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
《
建筑机械》杂志是建设部主管、
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建筑
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性
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
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发行量名列前茅。
《
建筑机械化》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
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施工机械化分会和
中国质量协会工程机械分会的会刊,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是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为月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建筑机械化》杂志是介绍工程机械、建设机械、机械化施工及行业信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同类刊物中创刊时间早、发行范围广、实用性强、影响力大的权威性期刊。
《
中国电梯》杂志是
中国电梯协会会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有关电梯、机械式停车场设备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
科学理论、实践研究成果、新技术,以及
行业管理、营销、资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电梯》杂志1990年创刊,自2003年起由月刊改为
半月刊。截止到2009年8月15日,杂志已出版了300期。多次获得建设部与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杂志与美国、
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英国、
巴西、
西班牙、
土耳其等10余本国外杂志建立了通讯杂志关系。
《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是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
地震工程刊物。是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专业综合性科技期刊。
《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季刊)是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2009、年9、月创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设置“技术研究”、“开发实践”、“走进工程”、“应用交流”、“行业发展”、“
BIM讲堂”等栏目。
所获荣誉
2024年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参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入选第二十届第二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人才培养
中国建研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自1978年起至2024年,共培养博士114名、硕士339名。
2012年起,中国建研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硕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资质证书
根据2016年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全资和控股单位先后共取得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
工程设计甲级、
工程勘察甲级、各类专项设计和施工、工程监理甲级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许可证等19种、27项资质,为该院各项技术进入
市场提供了
必要条件。
工程勘察与
设计资质证书:工程勘察专业类
岩土工程甲级、
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结构设计事务所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
工程施工与监理资质证书: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
专业承包壹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
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
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房屋
建筑工程监理甲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承包工程 检测与评估资质证书:地基基础
工程检测、
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建筑幕墙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
见证取样检测、
地质灾害评估丙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城乡规划编制甲级
进出口资质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
社会责任
2006年至2012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赴
汶川、玉树地震和
舟曲泥石流灾区一线开展房屋应急评估,员工累计向灾区捐款300余万元,自愿交纳
特殊党费33万元;无偿捐赠给
什邡市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40余台(套);汶川地震后,积极开展房屋抗震知识普及。
2013年至201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开展赈灾救危、捐资助学、义务植树、
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组派专家团队参与中国援建
塞拉利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踏勘、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开展定点扶贫,派专家帮助
山西省偏关县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向
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让
春风温暖你”爱心募捐活动。
文化传统
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
形象标志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标志以稳固的
三角形为主形,紧密地结合了企业的
行业特征,而CABR的英文缩写又以一组被维护在三角内建筑的形式出现,表现了建研院的企业特点。标志的徽章形结构更加强化了这些元素,而蔚蓝色的主色运用则突出了企业的
高技术含量。
2023年5月,中国建研院成立70周年专属LOGO正式发布。LOGO以数字“70”“CABR”“智者创物”“1953-2023”为主要元素,紧扣中国建研院70周年主题。数字“7”线条笔直,寓意着中国建研院70年辉煌发展历程,结合“智者创物”元素,象征“智者创物七十载”。数字“0”颜色渐变,寓意着中国建研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象征“砥砺奋进新征程”。颜色采用“中国红”,代表中国建研院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央企责任担当。LOGO整体体现中国建研院用智慧创造价值,用科技引领未来的精神风貌。
文化活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构建和谐的
企业文化,为员工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开展了
乒乓球团体赛、多部门联合消防演练、职工运动会、展爱心募捐活动、安全应急演练、摄影书画展、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年植树活动等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许杰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樊金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职工董事、工会主席:王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李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贺长青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尹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肖从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毛军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外部董事:
陈国庆、施志勇、
李跃平、
魏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