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中央档案馆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档案馆。馆址在北京西郊。195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筹建此馆,1959年建成。是建国后建立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档案馆。该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中共中央和国家中央机关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及解放前中共中央机关的革命历史档案,对馆藏档案进行整理、研究、宣传和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工作服务。该馆保存的档案,有建党初期的文件,有历次中共代表大会的文件,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手稿,有新中国建设的各项档案文件等。中央档案馆的建立,对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中央档案馆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成立于1954年11月,为国务院直属局。 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档案工作的通知,国家档案局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该馆是我国规模最大、馆藏丰富、设备先进的著名档案馆之一,它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为党史、军史和革命史研究服务。
1970年国家档案局被撤销,1979年恢复。 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国家档案局改归国务院领导,是国务院管理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的基本任务是:主管全国的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中央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0月。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党和国家中央机关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和解放前我党中央机关、团体等所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并对馆藏档案进行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服务。
199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决定,国家档案局与中央档案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199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方案》,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合并,一个机构挂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两块牌子,履行档案保管、利用和全国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副部级单位,由中央办公厅管理。
主要职能
(一)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拟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协调中央、国家机关、军队、群众团体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业务工作。
(二)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保守党和国家机密,维护档案的完整,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
(三)负责接收、征集、整理、保管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推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做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为社会提供利用。收集散失在国外的中国档案材料以及与中国有关的档案文件和史料。
(四)制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专业干部培训工作。负责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工作。
(五)统一组织领导全国性档案工作外事活动和国际交流。
(六)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宜。
领袖关怀
周总理题名
据老馆长曾三回忆,1959年,中央档案馆经过五、六年的筹建后,就要正式开馆了。当曾三把这一消息告诉周恩来总理时,周总理非常高兴。曾三请周总理给中央档案馆题写馆名,周总理立即表示同意,说:“‘中央档案馆’几个字我来写。”过了几天,周总理就给中央档案馆题写了馆名。工作人员把题字制成牌匾,挂在中央档案馆的大门上面。
1959年10月8日,中央档案馆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中共五老”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历史学家都前来祝贺。来宾参观了我馆举办的小型党史陈列展,中央首长在一号楼前接见全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开馆之前的9月19日和9月30日,董老和朱德委员长分别题诗、题词祝贺。开馆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也来馆祝贺。
周总理鼓励
1960年7月上旬,周总理派秘书孙岳同志到中央档案馆来查找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共的来往文电,指名要总理的黑皮本,当时曾三、裴桐和中央部主任吴善昌负责接待。保管科长孙劼之、黄英夫,保管员潘合定、刘卓裕和我参加。我们很快找出总理的黑皮本,并查出一批有关文电,装了满满一皮箱,裴桐乘火车前往北戴河送给总理。7月12日,总理与裴桐谈档案工作。裴老回忆说:“我们找了一批文件给周恩来总理送去,他看后表示满意,说要用的文件都找来了。这也是领导对我们的鼓励之词”“我听了以后,感到我们的工作受到了一次领导同志的检阅,成绩还算不错。”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总理受中央委托,为在有关会议上作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报告》做准备。可见周总理十分重视档案的作用,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总是以档案作依据。总理这次报告的记录稿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
1963年4月10日,周总理会见某国档案工作代表团,曾三、张中、裴桐参加了会见。总理在谈话中对曾三等同志说:“档案工作必须研究历史”“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现实的革命服务的,用档案来证明我们历史上的斗争经验,丰富这些历史经验。所以,把旧的历史档案与现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更便于我们创造新的经验,开展新的斗争。一句话,档案工作要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接着又说:“还有一句话,档案要为创造新的斗争经验来服务。”总理还说:“还要讲为革命斗争、为未来服务。马恩列斯不能把我们的时代的话都说完了,说完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后代还有什么事可做呢?否则,创造性的发展马列主义的话就站不住了。”周总理还问曾三同志:“档案馆对近代、现代的历史是否研究?对有的历史书你们研究过没有?应当用档案来印证一下历史事实。”周总理把档案事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并赋予档案工作者“印证历史”的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指出:“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这一精神与周总理的教导完全一致。
毛主席批示
《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后,党中央决定增订《毛泽东选集》1至3卷,要求中央档案馆提供文稿。1963年,我向中央部主任吴善昌、副馆长裴桐提出,推荐1941年毛主席在延安写的《关于1931年9月至1935年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的长篇文章。文章针对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期中共中央的7个决议和指示等9篇文章,逐篇进行了分析和批评。裴桐说要将这篇文章送给毛主席看,我们将原稿拍照放大,另外打字,便于毛主席阅览。毛主席收到送去的文稿,看了几遍。他看后批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同志传阅。1965年5月,毛主席又看了这篇文章,作了一些修改,将题目改为《驳第三次“左”倾路线》,并写了一个批语。主席在批语中写道:“这篇文章是在延安写的,曾经送给刘少奇、任弼时两同志看过,没有发表。送出去后也就忘记了。1964年有人从中央档案馆里找出这篇文章的原稿,送给我看,方才记起确有这回事。”这是毛主席对中央档案馆工作的肯定。我是从中办“五七”干校回馆工作后,才看到毛主席的批示的。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我,看到毛主席的批示,格外高兴。
难忘馆庆
1979年10月8日,中央档案馆迎来了建馆20周年的大喜日子。这是“文革”以后中央档案馆头一次馆庆。当天,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前来祝贺。姚依林(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首先到馆,在馆长曾三陪同下看了一号楼库房。随后到场的聂荣臻邓颖超李维汉王震王首道等老同志,谈古论今,展望未来,其乐融融。前来祝贺的老领导、老同志在楼前和全馆同志合影留念,还参观了馆藏党史珍贵文献展览。
1989年10月8日,是中央档案馆30周年馆庆。10月16日,召开了学术讨论会。17日,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胡绳于光远艾知生王光美王荣华(刘伯承元帅夫人)等前来祝贺并参观。那天温家宝主任来得最早。随后国家主席杨尚昆到馆,他拱手向大家致意祝贺,与在场的各位同志一一握手。杨尚昆环顾室内陈设和墙上挂的照片后关切地询问工作人员情况,随后到陈列室参观。
杨尚昆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曾谈到:“档案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搞档案工作要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要搞一辈子。”杨尚昆还说:“中央档案馆有个裴桐,从延安起就管中央文件,是一个相当熟悉党的历史资料的一位同志,恐怕在中央档案馆里头,讲熟悉党的历史资料,他算第一个。我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时候,毛主席要找什么文件,找他一问,有没有,他马上可以回答。要查一个什么会议材料,在哪年哪一天召开的,他很快就给你查到。我经常说他是个专家。”
设施建设
全馆总建筑面积 6.42 万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3.42万平方米,拥有自动化空调、监视、报警、消毒和保护技术设施,还有电子计算机缩微摄影静电复印、电脑打印、胶片印刷等设备。馆内设有史料编辑部、征集接收利用部、中央档案保管部,国家档案保管部、图书资料保管部、技术保护部。建馆以来,在保证为中央领导工作服务的同时,逐步开放历史档案资料。馆内设有阅览室。该馆还办理函、电查询业务,提供档案证明或复制件。编辑出版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49)、《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1931~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949~1952)等 40 种档案文献汇编,还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编了以公布档案资料为主的刊物《党的文献》。
内部机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以管理明清时期中央机关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馆址在北京故宫西华门内。它馆藏明清两代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的档案共74个全宗1000多万件。该馆档案向社会开放,接待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方面利用者。该馆是收藏明清档案数量最多的著名的档案馆之一,是研究明清史和近代史的资料中心。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以管理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中央机关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馆址在南京。该馆收藏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系统的档案,馆藏900个全宗,130多万卷,案卷上架排列总长度为35000米。该馆是收藏民国时期档案数量最多的著名档案馆之一,向社会开放,是研究民国史的资料中心。
主要特点
中央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主要是从各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接收而来,也有的从国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或由个人主动捐赠而来。这些档案具有六大特点:
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档案
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档案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档案。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央机构档案,不在中国档案馆保存,而分别由中国第一和第二历史档案馆保管。
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档案,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关的档案。从195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党政档案统一管理的体制,各级档案部门,既保管执政党机关的档案,也保管政府机关的档案。
档案形成单位级别较高
主要是中央机构的档案,而较少有地方的档案。按照我国档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地方各级机构的档案,分别由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收藏。
公文类档案居多
主要为文书档案,而较少其他专门档案。我国除了设有综合档案馆外,还设有各种专门档案馆,例如,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专门收藏照片档案中国照片档案馆、专门收藏电影档案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等。
主要是199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
较少有1990年后形成的档案。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便于利用的原则,我国档案法规定,中央级机构的档案,一般在形成满20年后,才向档案馆移交,所以,1990年以后各中央国家机关和各中央企业形成的现行档案,多数仍由各单位保管。
保管期限均为永久
这些档案不是各单位的全部档案,而是各单位经过鉴定、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那些只需定期保管的档案,仍由各单位自己保存。
红色档案历史镜鉴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重要革命历史档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形成的重要档案,被称之为“红色档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主任王绍忠向本刊记者介绍,这些档案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在提供利用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要求。为此,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实际情况,从档案利用手续、审核、报批、利用方式等各方面,对中央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中央档案馆就是在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的前提下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既保证了中央档案在提供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又发挥了档案的作用。
馆藏凝聚岁月风云
中央档案馆1959年10月正式开馆。现收藏保管着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们从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伟大革命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在各个时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本刊记者看到,这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特别会议,历届中央全会的档案,中共中央发布的各种决议、决定、指示、通告等,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的来往文电等等;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起,相继在各地成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形成的档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形成的档案,其中包括筹备成立新中国的文件,历次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文件,国务院发布的决议、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等全国性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档案和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相对最完整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手稿,共有4万多件。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央档案馆共收藏档案125万卷,有1亿多页,案卷排架长度达13774米。另外还有照片16万张,录音、录像磁带16000多盘,电子档案3900多盘。收藏报纸、期刊、图书等资料234万册。这些档案主要是从各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接收而来,但也有的是从国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而来,或由个人主动捐赠而来。
“我馆最早的一部分档案,来自党中央在上海时期建立的档案库,代号为‘中央文库’,正式名称是‘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中央档案馆保管部主任许卿卿对本刊记者说,“中央文库”的档案包括有:1921年至1934年中央的各种文件材料和记录;中央各部委、各区中央局、红军各部队、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中央报送的材料;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文件;旅欧、旅美等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文件材料;以及党内书报刊物等。
在白色恐怖时期,虽然中央文库负责人几经变换,保存地点也不停地辗转迁移,但这些档案都始终得到了妥善保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下,1950年2月,中央文库由专人负责清理登记并被安全押运到中央秘书处,成为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时中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延安及西柏坡时期的档案。“延安时期的档案不仅有中央在延安所形成的档案,还包括红军长征时携带的中央苏区等5个根据地所产生的档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版物、会议发言报告等)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材料等等。”许卿卿介绍说:“1948年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中央秘书处在此期间,又接收了中央工委的档案若干箱。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往北平,延安和西柏坡时期的档案由后任新中国第一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的曾三率领转移,安全无损地到达北京香山。”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还包括从苏联接收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1956年,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苏联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移交给中国。中共中央对苏共的这一表示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派人前往苏联进行整理、清点、装箱、封存,由苏方将这批档案送到北京。这些档案内容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会议记录、部分代表团成员的手稿、发言记录,中共一大至六大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等等。这批档案记录了我党早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些是国内档案所没有的。
除了纸质档案外,中央档案馆还保存着录音录像档案。本刊记者此次聆听观看的不同历史时期四段珍贵录音录像资料——1924年孙中山《告诸同志》录音;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的讲话,都属于这一范畴。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具有党政档案统一管理、档案形成单位级别高、公文类档案居多、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都是永久保管等特点。这些档案主要是199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而较少有1990年后形成的档案。
档案整理有章可循
整理档案,对档案进行编目、鉴定与统计,是档案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些工作,使档案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才能便于保管和利用。
1958年7月,在中央档案馆筹建期间,周恩来就对将要到中央档案馆工作的同志说:“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业务,多做些索引、目录,使利用时查找方便,别找一个文件花半天工夫啊!”
中央档案馆开馆后,针对利用与基础工作的矛盾,1960年底中央档案馆提出:“以内部建设为基础,以利用工作为主导,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想。档案整理工作,应当是围绕当前需要有重点地进行工作。”
本刊记者了解到,当时针对馆藏档案的状况,中央档案馆把馆藏档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规有目,基本上可以查找利用;第二类是有规不可循,有目不可查;第三类是无规无目,无法查找利用的零散文件。对此,整理的相应具体办法是:对于第一类,即使有些小毛病,也可以不重新整理。对于第二类,可以在原有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加工整理,但不打乱重整。对第三类,要认真进行整理,分清全宗,把文件按形成规律组卷、编目。总之,整理历史档案,不是根本不能动,而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不打乱重整。
许卿卿对本刊记者介绍道,档案的整理工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从建馆后到1963年底,中央档案馆总计整理加工各种历史档案近10万件,清理了历史档案150余万件,编制了档案目录,写出了档案全宗介绍或内容提要等参考资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更加重视档案基础工作,集中人力进行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结合建库进行档案整理编目,经过十年的努力,档案检索从全部手检达到部分目录机检。
1993年馆局合并后,中央档案馆集中人力物力,花大力气,对馆藏零散档案进行整理,呈现突出效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正以档案数字化为龙头,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以此带动档案的整理工作,使档案整理更加趋于规范。
档案保管力求安全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长久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能。”许卿卿表示。
为了维护档案的长久安全,防止人为的和自然的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中央档案馆研究了许多长久保存档案的办法,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是,库房条件的好坏,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关系极大。许卿卿说,“中央档案馆建有两座适合于保管档案的库房,这就给安全保管档案创造了好的条件。”
从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观察,中央档案馆档案库房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外墙坚固,采用厚墙体,并使用了高效保温、隔热、防水的材料等;第二,档案库房内布局结构合理,安全、方便、适用;第三,库房门窗紧闭,设置通风、去湿、降温、采暖的设备可以控制库内温湿度。“整个库房达到了防光、防潮、防霉、防尘、防火、防盗的要求。”许卿卿介绍说。
除此之外,中央档案馆还采取了多项安全保管措施。比如说,档案提供利用,一律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确保档案原件不受损坏。对档案害虫的防治,采用化学的、物理的多种办法,杀虫防虫;对于破损档案的修复,主要采取传统手工托裱;陆续购进一批革命历史报刊的影印本,对保护报刊原件,提高利用率,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本刊了解,为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是战争对档案的损害,中央档案馆还提出必须制作多份档案并要有多处保存地点,加之用缩微照相的方法将重要档案复制成缩微胶卷、用数字化的方法把档案复制成光盘、磁盘等,这就为档案的多份、多库保存奠定了基础。
现任领导
中央档案馆馆长:王绍忠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魏洪涛解津伟高嵌李洁鸿
精品展览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2021年7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5:1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